第75章



                                    

            印军主力300~400人溃散于森林。独立营继续追击,21日11时追至民英,与米林营主力会合。

            米林营18日18时进至如因后,分兵两路:一路以第五、第六连沿马尼岗河东岸向达东进击,于19日15时,进至龙德附近。印军放火烧房后向达东逃窜,20日8时,该部从龙德出发,于21日进至达东。另一路第七连与工兵连,自如因向西南越党参拉山直插民英,于20日14时抵民英(河北岸)。印军约150人从梅楚卡方向达东逃窜,指挥员误认为系印军前卫,企图放过后打其本队。由于判断夫误,丧失了战机。21日11时,与军区独立营会合后向达东追击,13时进占达东。达东之印军已于20日逃窜,部队奉命停止追击。

            至此,梅楚卡地区战斗结束。共歼灭印军78人(毙30人、俘48人、发现饿死5人),缴获武器、弹药、物资一部。林芝军分区部队伤亡17人(亡6人、伤11人)。

            三.都登地区战斗

            都登方向,印军约800余人。其部署: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1个连及阿萨姆步兵第十一营第三中队一部,在邦拉、更仁设防,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欠2个连)、配属第四十四山炮团第七十连及勤务保障分队一部,驻守都登及其附近地区。

            11月15日,墨脱独立营率两个连,从地东出发,19日17时55分进至更邦拉,向印军发起攻击。经19分钟战斗,印军向更仁逃窜。21日18时,墨脱营占领更仁,印军逃往都登。22日上午,该营追至哥布(距都登半日行程),获悉都登之印军已于21日南逃。该营部奉命停止追击,于23日1时从哥布返回浪波待命。此战,共歼印军12人,独立营亡8人、伤2人。

            20日21时30分,总参谋部发出停止反击作战的命令,并指示:“东线中部各部队在占领梅楚卡、里米金、都登后即停止追击,在原地打扫战场,加强警戒”。西藏军区当即命令山南、林芝军分区参战部队撤回里米金、梅楚卡、浪波等地区,集结待命。

            第五节  班公洛地区反击作战

            (参见附图10)

            班公洛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西北角(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境内为日土县的新疆地区,境外为拉达克之楚舒勒地区。该地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山上多乱石,草木不生,空气稀薄,呼吸困难,风大雪大,雪深路滑,气候寒冷。入侵印军在班公洛地区建立据点,并企图以此控制西藏之班公洛、热琼等哨卡,威胁西藏阿里纵深地区的安全。

            一.战前印军和中国边防部队的基本情况

            印军在第一阶段失败后,即增调兵力。将其第十旅主力两个营调到西线,部署在东堤以西印度河谷地区;将第一六三旅3个步兵营调至列城及其附近地区;以原属第一六一旅之杰特联队第一营转隶第一一四旅,进驻楚舒勒地区;调第十三野炮团和第三十二重迫击炮团(分别装备有87.6加农榴弹炮24门,106.7迫击炮24门)驻列城。并各以两个连及轻型坦克装甲部队各一个连,加强第七十旅和第一一四旅。10月下旬,西线印军统一组成喜马拉雅第二师,总兵力增至1.5万余人。印军在楚舒勒地区,调整部署,加紧构筑工事,大量设置地雷等爆炸性障碍物,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开枪打炮。

            班公洛地区为: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和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分别配置在莫尔多通道北南两侧高地上。其北山设据点两个(“阿印5号、16号”),南山设据点4个(“阿印6、7、8、9号”)。其中北山5号和南山6号分别设在山脚下,形成莫尔多通道北南两犄角,两点间有大面积布雷场、铁丝网封锁了通道。上述6个据点,其中6、5、16号3点,由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防守,7、8、9号由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防守,分界线在6、7号据点之间。通道北侧16号,南侧8、9号据点均设于山顶突出部,比中国边防哨卡1号、2号、11号高约600米,可通视纵深20多公里,控制斯潘古尔湖地区中国边防部队的活动。上述据点,成为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和通东堤公路东侧的前沿屏障。此外,楚舒勒地区印军还集结有1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1个坦克装甲连,随时可向中国境内攻击。印军在通道两侧山凹处有炮兵阵地4处,可支援其各据点战斗,威胁中国边防哨卡及后方安全。

            中国边防部队在反蚕食斗争阶段,即在入侵印军“阿印5、6号”据点对面莫尔多通道两侧设置了“阿1号”和“阿11号”两个哨卡,与入侵印军“阿印5、6号”据点相对峙,并在“阿1号”和“阿11号”之间与入侵印军布雷场相距200米处,布设正面宽约3公里、纵深40米的防坦克防步兵混合雷场,封锁通道,掩护“阿1号、11号”哨卡正面。在入侵印军7、8、9号据点对面,设置了“阿2号”哨卡。观察警戒印军上述各点行动。在入侵印军16号据点北侧高地,设置“阿10号”哨卡,比印军16号据点高出100余米,可控制其16号,并能观察印军纵深活动情况。上述各哨卡均由西线阿里支队第二、第三连负责防守。

            中国西线作战部队主力集结于日上宗,经过半个多月休整,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尼赫鲁政府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企图与中国再次较量。11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与康前指:

            1、同意你们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同时歼灭8、9、16号印军的作战部署。

            2、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以短促猛烈突然的火力还击,打它的丁如泽机场和楚舒勒,炮弹可以越界,人员不能越界。还击时必须经总参谋部批准。

            3、印军8、9、16号据点经营时间较长,工事比较坚固,距楚舒勒较近,其兵力支援容易。故必须从打一场硬仗恶仗要求出发,要多准备几手,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切勿仓促动手。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新疆军区和康前指决心:首先拔除印军8、9号和16号3个威胁最大的据点,尔后视情况再拔除5、6、7号据点。同时准备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做好以炮火还击的准备。

            其部署:以第十一团第三营,加强第十团第三营第九连、阿支2号卡1个排、120迫炮营(欠1个连),配属第十团75无坐力炮4门、骑兵第三团57无坐力炮1个排(3门)、团属工兵连、师属喷火排、师属高射机枪1挺,首先歼灭8、9号据点之印军,尔后视情况歼灭入侵印军6、7号据点。

            以阿支守卡分队抽调不少于1个连的兵力,配属骑兵第三团迫击炮连和无坐力炮排(3门)、第十团工兵连1个排、喷火1个排、另以骑兵第三团1个步兵连为二梯队,首先歼灭“阿印16号”印军,尔后视情况再歼灭5号之印军;以骑兵第三团(欠2个连)、第十团第三营(欠1个连)为前指预备队,准备向莫尔多通道,且坎-羌山口,扎西岗-拉多方向实施机动,配合守卡分队,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

            以第四师侦察连一部兵力控制新张山口,阻止东提之印军进入中国边防部队侧后;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新张,准备歼灭印军空降兵。

            11月17日阿支拉多、且坎守卡分队,分别向拉干赫尔、羌山口方向进行侦察巡逻。18日拂晓,展开活动迷惑印军,以掌握这两个方向的印军动向。

            炮兵部队:以120迫击炮(4门)、76·2加农炮连(4门)、第十团迫炮连(6门)和75无坐力炮(2门),组成炮兵群,配置在阿1号至11号卡后侧。决心首先以火力急袭“阿印16号”,支援阿支突击连拔点战斗:尔后,当印军炮火射击时,实施炮火还击;打印军增援部队等。高炮营配置在“阿2号”卡附近,掩护主攻方向对空安全。

            第四师工兵营以1个连构筑前指观察所,以1个连执行扎西岗、且坎前沿布雷、设置障碍任务,以1个连维护狮泉河桥梁渡口。

            康前指设在“阿2号”卡附近。

            部队作战准备。西线机动作战部队,经半个月休整恢复了体力,总结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经验和教训。从11月14日开始,进入作战准备,各部队根据作战任务,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敌情、地形,确定开进路线,拟制作战方案,进行战斗编组,明确指挥协同、支援联络等,并设置沙盘模型,反复进行演练。与此同时,各突击分队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准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器材,作好了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

            参战部队认为,拔点攻坚战,是一场“硬仗,恶仗”,印军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特别是防步兵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不但纵深大,正面宽,道带多,而且布设隐蔽,不易发现。但其弱点是:工事前强后弱,火力前重后轻。若从侧后攻击,即可避开其雷区和火力封锁区,减少部队伤亡。

            各突击分队经过认真研究,拟采取夜间接近印军,拂晓发起攻击的战法。担任拔除8、9号据点的突击分队,采取避开正面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多向攻击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