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宋艳后 > 第21章

第21章



                                    

            “不知好歹的东西!”刘娥怒骂道,“我看你是活够了。告诉你,只需我对韩王言一声,韩王就会像捻死一只臭虫,将你灭掉!”

            扑通一声!刘美两腿一软,直挺挺地跪下了:“哥该死!哥不是人!”刘美左右开弓,啪啪地扇着自己耳光,“请小妹看在以往的情分上,饶哥一次!”

            “得了!”刘娥见状,反觉刘美可怜,厉声阻止了他,“从此以后,只要你不忘诺言,言行举止恪守兄妹情分,今日之事,就权当没有发生过。”

            “谢鹅妹恕罪!”刘美酒力全消,羞愧满面,站起身就要出屋。

            “兄长留步!”刘娥唤住了刘美。待刘美回头望她时,她又不喜不怒正色道:“请兄宽心,今日之事,小妹我已经忘却了。今后,你仍是我的胞兄,我仍是你的胞妹——忧戚相关,祸福与共;荣辱相携,贫富共享。切勿将这点小事挂在心上,影响了我们之间的手足情谊。”

            霎时之间,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奔腾于胸腔,冲击着鼻孔与眼窝——刘美忍不住洒下两行热泪,眼眶红红地说声:“哥真该死!”便转身而去。刘娥打门缝里望着他远逝的背影,一腔喜悦之情涌出心底,流溢于清丽的面庞上……

            却说韩王赵元侃进宫归来,心里特别高兴,因与他并辔同行的是本年春闱的新科榜眼陈尧叟。一个多月以来,王府相继遭逢三件大喜事:一是接刘娥入府;二是孙奭任王府侍讲;三是陈尧叟自荐王府记室参军。这三件事,虽所喜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却均合他的脾胃,令他由衷欣慰与喜悦。

            孙奭,字宗古,青州博川人,师从王彻。王彻卒后门人数百皆从孙奭。太平兴国五年,孙奭诸科“三史”得中头名,虽不及进士及第那么荣耀,那么受人青睐,而他诸科得中之前的教声,早已誉满朝廷了。所以,孙奭只当了一年的莒县主簿,就擢迁为大理评事,继而晋升为国子监直讲。今年,太宗为加强对诸亲王的训教,特旨孙奭任韩王府侍讲。韩王能直面聆听孙奭的教诲,岂能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一甲进士迁王府记室,亦是大宋开国以来的首例。进士之中的佼佼者——第二名榜眼入王府充记室参军,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这个亘古第一次,就让他韩王赶上了,岂不是天大喜事?

            记室,或曰记室参军,是王府的主要官员之一。其职位仅次于翊善。王府的大事记要、给朝廷的呈文、述职以及王爷给皇上的奏折等文稿,皆出自记室参军之手,如果说翊善是王府的王爷助理,那么记室参军,则是王爷的笔杆子,王府内外的行文,无一不是记室参军主之。

            今年春闱,韩王虽非殿试的参与者,却亦耳闻了父皇在陈尧叟诗卷卷眉的朱笔题诗之事,对于陈尧叟屈居第二名,亦是由衷地同情。再者,陈是巴蜀成都府人,跟他的红颜知己刘娥是同乡,因之就感情而论,他似乎又向陈尧叟靠近了些。尚未谋面,他似曾已神交了这位榜眼郎。今日早朝毕,他忽接吏部文书,迁陈尧叟为韩王府记室。仿佛鬼使神差——昨天连想都不敢想的当朝名士,今日唾手之间便让他得到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缘分么?

            “前边就是本王府第。”马蹄得得,两人缓辔由缰,方来到王府街口,赵元侃就兴冲冲地指着前方红砖绿瓦的府第说道。

            陈尧叟按辔远眺,由衷道:“韩王府是众士仰慕之福地,下官未入府门,就先遇上您这么一位礼贤下士的王爷,实乃三生有幸也。”

            听到褒赞,韩王还有些许羞涩。他谦恭笑道:“王府之幸,莫大于贤达毕至。今得记室,此乃王府幸中之最也,小王将以师友奉之。”

            “岂敢,岂敢!”陈尧叟拢缰一揖道,“唐夫初出且不才,何能为人之师?王爷闻名遐迩,德艺双馨,学之而未及,安敢班门弄斧?”

            他们一边交谈,一边按辔前进,不觉间便到了王府门首。守门卫兵见王爷归来,自是争先恐后奉迎。二人坠鞍下马,早有人接去了缰绳。

            “小王先陪记室到各处转转。”韩王和颜悦色地说,不容陈尧叟推辞,早先行一步,在前边引路了。

            陈尧叟受此礼遇,反而拘谨不安了。他紧赶几步,同韩王走个平肩,道:“来日方长。今后下官吃住均在王府,何劳王爷急急引荐?”

            “小王要让全府人等知道,韩王府亦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梧桐树,定会引得一只又一只的凤凰来。”

            王心之诚,令陈尧叟不好再谦。同时,在受宠若惊之下,他亦在暗自欢喜。因为,他欲见到刘娥的亟亟之情,甚于韩王心渴于文臣武士。他只是听刘美讲,刘娥当差于韩王府。但刘娥究竟在哪里?偌大的韩王府到哪里去找?初来乍到又不好贸然打问,何不借韩王引领巡睃王府之机,及早探知刘娥的下落呢?然而,他将王府前院走遍了,竟未见到刘娥的影子,甚至连一个妙龄女子亦未见到。

            “杨翊善探视未归。”从前院经过厅向中院过渡时,韩王介绍道,“一般的府务,均由杨翊善于前院处置。小王和秦国夫人以及陈记室您的住室和公事房,皆集中在中院安置。”

            “好,这样甚好!”陈尧叟嘴里应付着,两只眼睛又开始了向中院各处搜索。院内静悄悄的,很少有人走动,王府虽是初开,办差之人亦颇众,但各有所司,职责分明,王府的秩序一派井然。偶有年轻女子来去,他的二眸便追踪过去,到头来却是失望。

            “这里是小王的书斋。”

            陈尧叟循着韩王手指的方向望去,不禁为此巍峨豪华的书斋而愕讶——宫殿式的方正建筑,飞檐翘角,高柱回廊,红砖绿瓦,画栋雕梁,好一派王家气魄。浏览过韩王书斋的外貌,他跟在韩王身后,欲进斋内参观。不料方进馆门,就见从耳房里轻盈盈踱出一红衣女子,迎韩王躬身便拜:“王府司书刘娥,参见王爷殿下!”

            就像陡地被刺了一锥子,陈尧叟浑身一个激灵,随之瞠目而视,只见韩王面前躬身低眉施礼的女子,果然是他心仪了多时的刘娥——刘懿仙。

            “我来介绍一下。”韩王望着陈尧叟说,“这位是新科榜眼、王府新任记室陈尧叟大人,”他又转指着刘娥,“这位是我书斋刚来不久的司书刘娥。”

            刘娥轻移莲步,面向陈尧叟又是躬身一礼:“王府司书刘娥,拜见记室大人。”

            “免礼,免礼!”陈尧叟忙不迭地说道,他欲上前扶直刘娥,碍于礼仪,不敢贸然。此时,他同刘娥之间,离得好近好近,比第一次在诗社邂逅时离得还近,近得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可是,那时是在书社,他们是诗友,可以自由对话;而今是在王府,王府的规矩森严……他正二目直直地看着刘娥心驰神往,只见刘娥双眉一挑,瞟了他一眼。他从她眼睛的一闪之中,分明看到了她心儿的颤动和神经收缩带来的惊讶。“她认出我来了。”陈尧叟心想,但是,一个惊讶的眼神之后,她又低下了头。

            “我们到书斋里看看?”韩王征询地看着陈尧叟说。

            “当然。”陈尧叟欣然道,“看人所有,知己所无。以后,少不了要借王爷的珍藏书一阅。”

            韩王格格一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小王倾尽所藏若能滋补像陈记室这样的饱学之士,亦算是我的一份阴德了。”

            两人几乎同时,发出一串爽朗的笑声。在欢声笑语里,韩王向刘娥招招手:“你不是重新整理过了吗?就请按你新整理出的序目,对陈记室分纲分类地介绍一下吧?”

            刘娥向陈尧叟投以笑靥,并随之向敞开的斋门摊摊手:“陈记室请。”

            10明心迹鹅鹅慰尧叟畏君威秦国谒韩王

            自那日见过刘娥,陈尧叟的感情狂潮,无一日不在奔腾,不在湍涌,不在泛滥,其势若山洪暴发,一泻千里,似万马驰原,不可遏制。他总想密访刘娥,向她剖明心迹,抒发爱情。可是,他的记室房恰好比邻韩王的训事厅,一壁之隔,隔墙有耳,隔窗有眼,行动多有不便,况且,自入王府那日起,他便成了韩王的拐棍儿,韩王不论巡府还是出外,总将他带在身边,他很少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再者,他在王府,还是两眼一抹黑——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无缘无故探访一个女子的住处,轻薄的恶名很快就会满府传开,众口铄金,即使不被唾沫星子淹死,又将何颜久居王府?平日当值时,他明知刘娥蜗居书斋耳房,亦不敢接近,众目睽睽之下,无事造访韩王的女司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韩王知道了又会怎样想?总之,他愈是朝思暮想,愈是难得一见,愈是不得见,愈是思念甚笃。一有空闲,他眼前就晃动着刘娥的影子;一闭上眼睛,刘娥那笑眯眯、亮闪闪的一对眸子,就正斜睨着他呢。

            然而,工夫不负有心人。五月端午这天,终于有了机会。这机会是刘娥为他制造的,还是天赐的?他不清楚,亦没有细究。最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这个机会。

            太监传来圣旨,五月端午上午,皇上赐——  满朝文武汇聚集英殿,宴饮高歌,以抒发对大诗人屈原的缅怀之情。每有这样的赐宴集会,诸亲王必须参加,以沟通和联络亲王同百官之间的感情。每当进宫觐见,或者上朝面君,韩王是习惯带记室前往的。这次宴聚,韩王当不例外。可陈尧叟以身体稍有不适为由,向韩王要求留在府里。待韩王进宫后,他驱动自由之身,壮着胆子,向韩王的书斋靠近。他只抱定侥幸心理,希望能偶然之间,得以窥见刘娥的秀姿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