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大宋艳后 > 第42章

第42章



                                    不想雅君等不得了,冷不丁扔过一句:“我是来告诉您的——王妃她……已经知道了!”

            他倏地昂起头,怔望着雅君:“所知何事?”

            “鹅鹅的事呗。”雅君爽言快语地道,“不仅知道了她的存在,还清楚她住哪里呢!”

            刷的一下,襄王变了脸色。心想:糟糕!从今以后,王府将无宁日矣。便气急地问:“何人如此多嘴滋事?”

            雅君摇摇头:“谁人告诉她,尚且不知。但知是确知的了。方才母亲讲的,让给你通个话儿,好有个思想准备,亦转告鹅鹅一声,叫她好自为之,切莫措手不及!”

            今个是单日,襄王当在寝宫陪王妃,便叫来夏守赟,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最后说道:“你现在就去一趟,说给刘娥知道。话说得婉转些,莫吓着了她。”

            夏守赟去后,他怀里好似揣着只小兔,嘣嘣乱跳。倒不是他怕王妃,潘娇儿那么个醋坛儿,他何惧过?家和万事兴嘛。他期望夫妻之间相安无事,但有个大前提:王妃不能干预他和刘娥之间的来往;一个内室一个外室和平相处,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但不可相互仇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他不会为任何一个女人,失去红颜知己鹅鹅。

            在惴惴不安中,襄王度过了漫长的后晌。掌灯之后他又关进书斋很久。一直到入更时分,方转回寝宫。他先隔帘儿向里一瞅,王妃端坐几前正襟以待。他立马意识到今夜一场唇舌大战已是不可避免。可是,他未撩帘儿王妃已是起身相迎了,笑容还是甜甜的,只听她柔柔地一声招呼:“紫薇!给王爷上茶。”

            杨紫薇是王妃娘家陪嫁的侍女之一,勤快,灵秀,善解人意。她声落人至,已将一壶香茶端了进来。“虽已入更,窗外却暑气未退。王妃令奴婢备下了凉饮蜜茶,就等着王爷回宫用呢。”紫薇的话语如铃声般清脆,说着早将一杯蜜茶置于襄王面前。

            襄王饮口凉饮蜜茶,确实很甜,便暗暗忖度:先甜后苦,倒不如先苦后甜的好;酸辣苦涩,尽管端上好了,何必假惺惺的……

            他正心里嘀咕,王妃莞尔一笑:“王爷回来这么晚,是不是……”

            “哦!”他打断了她,“父皇屡有诏旨,斥责几位亲王不读史。我发愤近月读完司马迁的《史记》,就在书斋多耽搁了一会儿。”

            “臣妾早听家父讲,《史记》乃史卷精品,”王妃道,她对襄王总是不笑不说话,话犹出口必先笑至,“亦想一读为快。可惜,家母偏教以女红,把时光全占去了,出阁之前未了心愿。王爷书斋既有此书,可否卒读之后,取来亦让臣妾一览?”

            “当然。”他审视着她,“看不出王妃还有此等雅兴。王妃欲读,用不着本王卒读之后,明日即可命紫薇取一册过来。”他乘机欠身而起,故意催促道:“已交二更,夜已转凉,我们安歇了吧?”

            郭王妃为他斟了杯茶:“臣妾还有话要讲呢!”

            “哦?”襄王故作惊诧状,“有话尽管道来。你我夫妻之间,何用客套?”

            郭妃吟吟笑道:“其实,臣妾早想道明,只是担心王爷领悟错了,误解了臣妾的一片真心,就几次欲言又止了。”

            他无言地注视着她,暗想:生就一副贤妻淑女相,孰料她颇多心计,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原来早在明察暗访了。

            “时间久了,王爷自会发现,臣妾决非心胸狭窄、不通礼仪之人。”她慢言细语,似很平静,“臣妾常想,凭王爷之尊,聘个三妻四妾,是寻常事儿;即令妻妾成群,亦非不可理喻。臣妾作为王妃,自当带头处好姐妹之间的关系,切忌嫉意膨胀,以正压偏,威福于人,更不能玩心术藏杀机,姐妹相残……”

            襄王听到此处,嘴角儿上挑,露出几丝冷笑:“有何见教?尽管直说,不用绕弯子兜圈子。”

            她依然吟吟笑着道:“臣妾说这些,只一个想法:求得王爷的理解和信任。”

            他饮一口茶,瞟她一眼,哼哼两声,正正身板,没言声儿。

            “当然,臣妾知道,王爷之所以有个别事儿瞒我,是因为怕臣妾生非滋事。”她仍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样子,“其实,为了王爷,为了我自身,亦为了整个王府,我是不会生事的。臣妾历来认为,与其在府外金屋藏娇,倒不如请到府里来。彼此都是女人,两好合一好,相安相谐,共侍一夫,亦算不得怪事丑事!”

            “你能这样想,我甚感欣慰。”他试探说,“只是,就怕……”

            “怕臣妾口是心非么?”郭妃笑目望着他,“告诉您——我的好王爷,臣妾已经看过她了——好美好美的一个人儿,难怪棒打鸳鸯驱不散呢,臣妾为王爷的好眼力暗暗惊喜着呢!她对王爷的那份情义,亦是至纯至真,令人感慨不已的。臣妾听她讲述你们之间的故事,不知不觉便潸然涕零了。”

            他愕讶地不转眸子地怔望着她,似乎要从她的表情里揣度出一个虚实真伪来。听她侃侃凿凿之言,看她和善至诚的神情,叫人毋庸置疑,但她毕竟同潘娇儿一样,出生将相之家,而且比潘娇儿还年轻,难道真的就……

            “不要以为您是王爷,阖府就都是您的亲信。”她还是那般温和神情,灼灼二目似乎总在笑,“告诉您——王爷,吉人自有天相。您隐瞒得再好,自有露马脚之日。”

            “你去之前,应该告知我一声!”他嗔视她一眼,依然是一副紧绷着的面孔。

            “确该如此。”她“嘻嘻”地笑出了声儿,“但若真的事前告诉您,怕亦是凤去楼空,臣妾连人影亦见不着了。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更何况,刘娥已两次被咬了。你们视臣妾如蛇,还不早早地防着躲着呀?”

            他对她,还是信疑参半,晃晃肩膀,抖抖精神,索性摊牌道:“你知亦知了,见亦见了。今后,你说怎么办吧?”

            “臣妾不是说过了吗?”

            “嗯!”襄王打个愣儿,须臾的沉思之后方道,“你是说,请她入府?”

            郭妃微微颔首,明亮的一对眸子,在他的眼前熠熠生辉:“王爷以千岁之尊,却让自己最可怜见的人儿长期寄人篱下,客居他府,岂不贻笑大方?况且,臣妾既做了你的王妃,时时事事自当为王爷考虑,亦不能置王爷的声誉于不顾啊!”

            他像方认识她似的,良久地审视着她,问:“王妃真是这样想么?”

            郭妃急了:“王爷若再不信,我就对天起誓!”话出口,人亦跪在了地上。

            襄王赶紧俯身搀起了她:“我只是试试你,看你会不会生气。你还当真啊?”

            她冲他的额头戳了一指头,“哧”地一笑道:“王爷哪儿练就的本领,这么会讨女人喜欢?”

            “那……本王今夜就让你喜欢个够!”他挑逗地飞去一个媚眼,“等你高兴够了,我再好好整治你!”

            她红脸儿瞄他一眼,撒娇地扑进他的怀里……

            第二天,襄王抽空儿去了趟京中街怡香斋,进门就问:“郭怡然她……来过了?”

            刘娥睨他一眼,抿嘴儿笑笑:“昌哥说的是王妃吧?”

            “是她。她来这里,没有伤害你吧?”

            “小妹祝贺昌哥!”她故意绕圈子,不从正面回答他,“上苍有眼,为昌哥物色到这么一个好人儿。”

            看她的顽皮样儿,襄王更确信无疑了——王妃没有为难他的鹅鹅,他放心了。“她都对你说些什么?”他将她揽进怀里,坐进椅子里,勾着颈儿望着她的眼睛,问她。

            “她让我搬回府里。”

            “还说些什么?”

            “还说我挺可爱的,难怪王爷那么钟情、倾心!”

            “还有呢?”

            “还有……”她眯眼睛想一刹儿,忽然挣脱他的怀抱,边踱步边学道:“还问我贵庚几何?几月几日几时生?最后她格格嘎嘎笑得好响好脆好开心,一拍巴掌,“哟!原来我们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啊!真是太巧了,可惜了我们不是孪生姊妹,若是我母亲一胎生俩,咱可就是亲姐妹了。”

            她学得绘声绘色,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无一不酷似王妃。听得他亦情不自禁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好不欢愉!

            她复坐至他的膝头。他怕她再跑掉似的往紧里抱抱,再问道:“你意下如何?是搬回去,还是仍留在这里?”

            她合眼儿一时无语,长长的眼睫毛轻轻地不大明显地眨动片刻,方回道:“妹听昌哥安排。回府……”她摇摇脑壳,“怕不实际。留这里,亦非久远之计。但,不管去还是留,对王妃如此的虚怀若谷、豁达开明,小妹还是由衷地感激她的,亦希望昌哥看在小妹的情分上,很好地宽待王妃。”

            襄王闻言,鼻腔、眼眶几乎同时涌上一股热流。霎时之间鼻子酸酸的,眼窝儿亦湿润了。昨夜,听了王妃的那番话,他曾如此过;眼前,与郭王妃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另一个女人的这番话,使他同样地激动涕零。过去的几年,祸起萧墙,皆因有了两个女人的不共戴天。今后,一左一右,他有这样的两个绝顶的好女人,何愁家不和,府不兴?

            告辞刘娥回府,襄王至府门方下马,就遇上了雅君。雅君迎他屈膝拜道:“我母亲正在房里等您呢。”

            乳母秦国夫人,是最受他尊重的长辈之一。他常常是招之即来。现在,他虽然已二十一岁,早已超过了二十岁独立理事的年限,但由于尊重,亦由于依赖惯了,遇有大事,特别是一些棘手之事,他还常常征求乳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