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 > 第56章

第56章



                                    第二天,新华社记者朱继东又发表了题为“王维忠:九大因素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篇报道,向全国介绍了这位心系“三农”的人大代表的深厚情怀。现摘引新华社这篇报道,让我们共同领会王维忠对新农村建设的许多真知灼见:首先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增加收入难。王维忠代表说,多数乡村干部反映,种粮农民在仅有的土地上耕作使农民再增产空间较小。其中,科技种田提高产量幅度有限,粮食价格放开,生产资料涨价,使惠民政策给农民增加的几百元钱还抵不住种子、化肥、农药等上涨的因素。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干部算了一笔账:农民得到的“一免三补”款总计540元,减去生产资料上涨的500元,只能得到40元的惠民款。尤其是化肥控制在商家手中,入冬后大量采购,“囤积”起来,春天及追肥季节大幅涨价,农民急需,又无处去购,只好依价就范。所以,有农民气愤地说:“国家对物价应该进行宏观调控,抑制经销商哄抬物价。”其次是乡村债务链是困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难题。乡村两级多年形成的债务因无经济来源化解,一直无法解开,是困扰干部的最大难题。一些老村支书、村主任办起事来,腰杆不硬,甚至在村民心中已失去威望。王维忠代表告诉记者,双辽市王奔、红旗两个乡镇干部强烈要求我向上级反映,惠民政策人人有份,欠债的拿到钱还很得意,让他还钱没门儿。如果惠民政策让调皮捣蛋的不法分子得到实惠,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有的村干部想就此撂挑子不干,但因债务牵着两头使其进退两难。第三是一事一议,绝大多数议不成,很难办成一件事。税费改革后,没有向农民收费的项目,办公益事业全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比如修“村村通”,学校修缮改造,义务兵补贴等筹资筹劳项目,一事一议时只要有几个人不肯出钱,就得搁浅。第四是土地承包制度不尽合理,劳动力转移阻力多。在《土地承包法》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尽合理的地方,土地束缚了一些农民,使他们只看到土地带来了温饱,陈腐观念和旧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愿进城务工。另外,现在土地发包权是农民,与过去由村发包相比,可能出现“插花地”,土地不连片,种粮大户机械耕作困难。并且,《土地承包法》规定30年不变,目前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死人有地种,成为家庭遗产;而活着的人没地种,甚至1986年以后出生的人连续三代没地种。

            为新农村建设献策(2)

            第五是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据县乡干部反映,现在的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防洪堤坝年久失修,水道淤积,河床抬高,平时河断流,都变成枯河。可到雨季,河水猛涨,特别是山区半山区洪水暴发,冲倒房屋、冲毁良田屡有发生。对于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水利部应该看到水对这里更重要。第六是对农民社会保障欠账太多。大安县红岗乡党委书记对本乡进行了贫困状况分析,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户占总户数的183%,占总人口的147%。其贫困原因中劳动能力不全或丧失者占贫困户的4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92%;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占329%;子女上学支出巨额费用的占51%,这是贫困原因的前四位。而洮南市胡力吐乡,贫困人口高达80%~90%。亟待解决的致贫因素:一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二是尽快普及合作医疗。第七是乡村经济困难是基层党政执政能力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企业,只靠县财政拨给的人头费和办公费运行。特别是原来遗留下来的债务,更无力偿还,但讨债的成天不断,应接不暇。第八是发展农业缺乏资金支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生产型农业为产业型农业,进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及延长产业链等都需要资金投放,理应得到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只能由贷款来解决,可是商业银行没这个业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也不太愿意。尤其是发展畜牧业的大额资金贷款,让农民望尘莫及。农民贷款难已成不争的事实。最后是农村需进行数字打假,彻底扭转党政干部作风。农民年人均收入是农民的毛收入,当问到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时,一些乡村干部说,估计每个农民的收入,全村加起来用人口平均后得出的数再多加1000元,就是年人均收入。全社会应该呼吁数字打假,让干部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正落到实处,不再刮浮夸风。

            找出了制约因素,那么,我们到底应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王维忠指出,首先应着力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会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也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让农民增收必须给农民减负,杜绝乡村干部在建新农村过程中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让农民增收必须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路子。王维忠由此归纳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12条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防洪抗灾、水利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快“村村通”建设,给贫困地区专项资金支持;解决农村信息不足;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使建设新农村整体推进;加快对农村农民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进度;出台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适时调整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积极发展乡镇民营企业,解决乡镇经济危机;繁荣农村文化,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扎根;合理规划稳步推进城镇建设以及加强农村党的工作。2006年1月22日,王维忠的这篇长达三万余字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的调研报告写好后,第二天就呈递给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王云坤书记马上就被这篇披露农村现象之丰富、反映问题之深刻、调查深入独到的报告吸引住了。他被这位医学教授对“三农”的深厚感情,特别是被这位党外人士满怀赤子之心书写下的拳拳报国之意而感动不已!他在同一天时间内,连续两次在上面亲笔批示:“这份报告资料比较充实,看来王维忠同志下了很大工夫。”“这份报告资料比较充实,请庆才同志阅。”在省委书记的大力推荐下,这份报告随即被批转给吉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杨庆才。王维忠说:“亲眼看到自己的调研成果得到了决策部门的重视,觉得辛苦没有白费。”2006年3月8日下午,还在打针吃药的王维忠,早忘记了全国人大及吉林省人大有关领导再三规定的“安心休息,不参加社会活动,不接受记者采访”的嘱咐,答应了网易新闻网的访谈邀请。15时许,他在满脸无奈的小儿子王绍申的陪同下,悄悄地“逃”出了宾馆。这位身患重病的老人来到网易访谈室,与广大网友们谈起了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下面我们摘录其与主持人刘佑平的部分对话:王维忠:我从去年的五次会议以后,以及今年发表的“一号文件”和这次我们在会议期间讨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问题中,都谈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更贴近群众,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所以就这个问题我去年11月和12月,做了两个月的下乡调研,在调研中也确实感到群众所想的,和我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来研究,那就是怎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思考,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撰写了这篇我们省委书记也非常重视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从中,我也选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写成了建议,供国家来参考。

            为新农村建设献策(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就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农民要不富,那“三农”问题就根本得不到解决。农民现在还不富,甚至有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在我的调研过程中,我曾多次亲眼看到了这种景象。比如说我们吉林有一个叫洮南北部半山区的,那里十年九旱,农民没有粮吃,穿衣服都很困难。因为干旱,喝的水都得到两三公里以外拉。我的呼吁引起了省长的重视,在省长的关注下,让这个地区成为吉林省的贫困县,给予了一些政策和扶贫上的支持。另外一个,去年尽管风调雨顺,但农民的人均收入还是只有600元左右,而且这600元当中,三分之二是靠牧业收入,那么农民认为粮食收入已经不能使他们致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地区的水利进行改造,也可以说对这个地方的农村基本建设进行改造,夯实基础,这样在今后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个基础需要国家投入比较大的一部分,要改变过去70%用在农村的钱没有落到实处的状况,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解决这个地区的问题,解决夯实基础,首先要使这个地区必须很好地把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好,那么农田基本建设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水利问题,一个是水的污染、抗洪救灾,还有水利开发利用等。另外,农村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我觉得农村的基本建设的另一方面,就是村村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