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三井帝国在行动 > 第40章

第40章



                                    在大规模石油产品的贸易中,三井石油(亚洲)需要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一定数量的投机。特别是,在市场看涨买入远期期货进行大量投机活动时,必然需要买入远期的看跌期权(相当于对买涨投机的保险),对自己的盘面进行保护。显然,中航油在2004年抛出的大量看跌期权是当时三井石油非常渴望的产品。

        2007年2月,新加坡《联合时报》报道:“三井物产在新加坡公司的前石油交易员山崎言志被警方逮捕,他在接受盘问后保释在外。”三井物产向东京证券交易所提呈的文告说,在三井石油(亚洲)2006年因交易轻石油蒙受8100万美元的亏损后,已决定在2007年3月底关闭这家新加坡的公司。三井物产急忙关闭其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所,不觉让人感觉诧异。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三井石油(亚洲)过去操作的历史记录再也无从查起了。

        中国油荒为哪般?

        2007年3月21日,在由广东油气商会主办的中国石油贸易峰会上,此时被称为三井物产期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江守哲再次表明他近几个月来一直坚持的预测,2007秋天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将跌至每桶38~40美元。江守哲表示,根据历史模式,油价在峰值后的60~70周时达到低谷。对于目前的循环,低谷将出现在2007年的10~11月,价格在38~40美元/桶之间。真不知道,当初“中航油”的陈久霖是不是也接收过如此看跌的消息。

        问题在于,到底有多少天真的中国企业相信了这些外国期货大鳄们在各种公开场合对媒体散布的烟雾弹式的消息。在三井物产的江守哲3月21日发表“看跌市场”的观点同时,广东油气商会所谓的资深分析师张连碧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原油价格在2007年11月份跌破40美元/桶符合业界预期。然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2007年下半年石油价格一路飙升,11月中旬的油市局面更加壮阔,大幅攀高至98美元上方,创造了历史新高。

        油价暴涨对日本的石油资源开发和石油关联企业反而是利好消息,刺激了这些企业增加产能投资,销售石油产品的企业则从涨价中渔利。像三井物产、三菱商事这样的大商社,都从事石油类产品交易,其对石油类产品经营的依赖度分别是24%和25%。在石油涨价中,对石油依赖度大的企业,可以更多获利。据推算,石油平均价格每涨1美元,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的盈利就能净增10亿日元,只要油价上涨不引起景气衰退,这些商社就可以大赚其钱。

        由于中国企业对于国际油品市场价格的错误判断,造成库存水平普遍都非常低,致使2007年10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油荒,广东地区尤为严重。2007年11月22日,“金羊网-新快报”刊出了标题为《两大油企紧急进口成品油“解渴”广东》的文章表示,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石油)通过采取增加成品油进口量等有效措施,努力增加资源供应量。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化工公司(中石化)11月份继续亏本进口成品油27.7万吨,以投放广东市场。

        此时,一家国内期货经纪公司的燃料油市场周报(2007年10月20-25日)显示,不断高涨的国际油价使得广东黄埔进口油成本已近5000元/吨。中国的进口商们就是因为前期国际油价过高而终止进货,使得黄埔市场进口油库存不断萎缩,仅有15%左右的库存量,新加坡进口混调油已基本绝迹。另外,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到,未来的1个月内有大量的日本燃料油将陆续到达广东的深圳和黄埔港。其中,11月7日,“太平洋里奥”载6万吨日本燃料油抵达黄埔,中石油旗下的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油)接货。

        正当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为燃料油紧缺而奔忙之际,三井物产却在广东为过剩的燃料油存货寻找高价的买主。2007年10月25  日,三井物产以“苏菲尔”号将一船3.2万吨的日本燃料油运到广东黄埔市场,其中近1万吨交付给佛山华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剩余的船货对国内买家来说价格高昂,则被暂时放置在英国石油公司(BP)南沙保税库中。此后,三井物产又在新加坡找到了高价买主,于11月16日将这2.1万吨存货以“海洋胜利”号装载运离黄埔港。

        中石化从2007年9月以来累计已经进口成品油38.8万吨,其中汽油9万吨,柴油29.8万吨,12月份安排进口柴油42.3万吨。到2007年11月底,中石油已进口成品油41万吨,12月陆续有11艘油轮装载40多万吨进口柴油抵达国内。为此,中国油企不得不承担每吨数百元的亏损。前两年,中石化共向政府申请到150亿的贴补,2007年又再次提交申请,中国政府可能又成为最后买单者。或着不得已提高油价,这些损失最终由中国消费者承担。

        第四节    遏守咽喉,卡住物流  (略)

        “商船三井”的灰灰天网;借“中外运”之手在中国织网;“三井化学”盘据新加坡

        第五节    情报力与战略视野(略)

        占有绝对的“信息不对称”;  将“情报调研部”升格为“战略研究所”;  谁在主导能源战略和中日关系?

        第六节    学费不能白交

        “三井”上了很好的一课;    中国缺失“产业主导权”;  “中化公司”的前车之鉴;  加入WTO后的应对之策

        下页接第八章:“商人幕府”的真经

        第八章    “商人幕府”的真经

        日本财团代表的财界势力对整个东亚经济早在10多年前就做好了设想。为此,日本政府1994年出台了《东亚新干线铁路网》的建设计划书:以东京为起点,通过对马海峡的海底隧道连接韩国,然后穿过朝鲜半岛连接中国,从中国大陆一路南下直抵香港。

        由于韩国的抵制,以及中国大陆的不积极,日本财团首先将台湾作为其新干线铁路计划的实验田。从1996年开始,三井物产凭借在台湾的事业基础,积极推动台湾高速铁路项目的进程,并在日本成立了“台湾新干线日本企业联合”(TSC)。

        日本财团是两岸通吃,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1997年,为争夺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日方组建了“中国高速铁路日本企业联合”,就算不是“台湾新干线日本企业联合”的原班人马,但绝大多数都是老面孔。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大陆出面领头的是三菱商事。

        与台湾“市场换政治”不同,中国大陆的高速铁路工程的基调是“市场换技术”。近两年,由三菱商事牵头的6家日本财团企业成立了“光基铁道系统公司”,采取与中国南方机车集团联合竞标的方式,成功取得中国铁路提速项目的大批订单。

        从某种程度上讲,三井、三菱等大财团既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也是日本社会的幕后政府(幕府)。此时,对比国产高铁机车的夭折和韩国高铁技术自立的过程,不难看到国家工程中组建包括经济、产业、政界以及民间力量在内的“联合军团”的重要性。

        作  者  题  注

        导言

        在日本,财团就是幕后政府(幕府),各种经济政策实际是由财团制定的,政府只是点头而已。也就是说,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统一在财团内部,特别是依靠财团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作为综合商社的国际公关力量不可低估,它经常游走在三井财团与被投资国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一些被投资国的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不得不充当三井财团的“铺路石”与“敲门砖”。中国政府在很多经济和政治问题上将不得不学会如何面对与日本的“商人幕府”打交道。

        第一节    政治挂帅显神通

        日本与台湾的财团外交

        2007年2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以“中国消化日本子弹头列车技术”为题作出报道称:“中国开始采用本地装配的日本‘子弹头列车’,表明中国已完成外国世界级高速列车技术的转让。根据2004年达成的一项合同,以川崎重工为首的这个日本企业联盟同意向中国合作方——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E2-1000的制造技术。这个联盟还包括三菱商事、三菱电机、日立公司、伊藤忠商事和丸红”。

        在这里,我们忽然发现三菱商事、伊藤忠和丸红这几家日本财团的综合商社的名字。事实上,还有一家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日本综合商没有在此露面,它就是三井物产。此时的三井物产正在繁忙于台湾高速铁路建设的收尾和开通工作。全长约345公里的台湾高铁主要贯通台湾西岸,是台湾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大规模,采取BOT模式的公共工程。台湾高速铁路自2007年1月5日通车,进行试营运,2月1日开始正式营运,2007年3月2日全线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