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芙蓉国 > 第122章

第122章



                                    

        姐妹俩挑着担子上山了,鲁继敏挑着两桶小米粥,鲁敏敏挑着窝头、咸菜和碗筷,这比担水又难多了,七八里远的山路一路上坡,要咬着牙坚持着才能走下来。  村里人纷纷和姐妹俩亲热地打着招呼,这个山村的一半田地在山下的河滩里,  一半田地在山上,日子稀稀松松,一年到头吃不饱也饿不死。村民们一到冬天从来都是歇着不干活,知识青年来了,风是风火是火,要大搞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垒堰、筑堤、修梯田,  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也便支持着,派了不多的几个社员和他们一同上山干。  村里人对知识青年这种干劲又佩服又嫌忌,知识青年这么干,挣走了他们的工分。  这些学生们一到村里就和社员同工同酬,出工劳动记工分,一天下来最高工分是十分,  到年终全凭一年的工分分粮、分红。

        鲁敏敏对这些细微的社会关系并不知晓,她眼里的世界多少有点像直愣愣的图画,太阳按时摆在天空上,月亮照规矩或圆或缺,一路上从北京连走带坐车到达这里,  自己在随着一群人走,随着卢小龙走,她很少说话,却能够听懂每个人的话,  当道路两边的田野、树木及村庄几百里几百里地走过之后,她觉得自己更结实了,  也更默默无闻了。她记得自己和卢小龙的故事,赣江的水总在眼前流淌着,  吉安小城也总像一艘大船在眼前浮荡,赣江中的白鹭洲常常带着一抹葱绿浮现在记忆中,  她和卢小龙坐在沙滩上,看着江水在傍晚的夕阳下闪闪发亮,有轮船驰过去,拖着烟也拖着波浪,  赣江给她留下了夏天的记忆。又是一个夏天的赣江,船与船相互冲撞,长矛与长矛对刺,眼前一片金光,将她的人生前后分成两半。在刘堡村里,  她还是和从北京一路长征过来时的感觉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走,现在就在往山上走。

        她们终于走出了村子,踏上上山的路。这里有几孔窑洞,  住着生产队的两个羊倌和两群羊。一个羊倌是个歪瘦脸的老头,大伙管他叫顺老头,  还有一个羊倌是个中年鳏夫,一张腊黄的长条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伙管他叫二成,  两个人正袖手夹着羊鞭打开关羊的窑洞,各自吆喝着自己的羊出来,  看到姐妹俩担着担子一路陡坡上来,便招呼道:"今天是你俩人送饭?  "鲁继敏一边喘着气一边力不从心地回了个招呼。顺老头裹紧破蓝布棉袄,回头看着闹闹嚷嚷冲出窑洞的羊群,  又回过头来声音浑浊粗哑地开玩笑道:"还是妹妹长得高,妹妹有劲。  "鲁敏敏与鲁继敏都礼貌地笑一笑,她们沿着上坡的路已经走到了与顺老头一样的高度。  顺老头又睁着一双浑浊的眯缝眼,抖了一下白胡子,笑呵呵地看着鲁敏敏说道:"妹妹像个小伙子,  比姐姐壮多了。"姐妹俩勉强笑笑,她们正喘得厉害,一步一步吃力地挪着。  当她们沿着坡路走出几步之后,后面那个叫二成的羊馆对顺老头说道:"那个妹妹脑子受了伤,有点傻。"顺老头耳朵不好,扯着嗓门问:"你说啥?"大概是二成又对着他耳朵重复了一遍,顺老头点点头。鲁继敏扭头看了鲁敏敏一眼,鲁敏敏似乎没有反应,  继续一步一步踏着凹凸不平的陡坡向上走着。

        没过多一会儿,听见后面呼噜呼噜的声音追上来,停住步子回头一看,  是羊群汹涌地涌了上来,这段路不宽,两边是陡壁,姐妹俩喘着粗气贴边站住。  羊群咩咩咩地叫着,浊水一样在她们脚边涌过,踏起一片尘土和羊骚气,  顺老头腋窝里夹着羊鞭冲她们点点头,尾随着滚滚羊群上去了。姐妹俩等寒风将尘土吹净,  就又咬着牙担着担子一步步向上挪着。

        这一段陡坡叫十八弯,陡着弯来弯去,有三四里路,  刘堡村山上的田大多要经过这条路上下,春耕时担粪上山,夏收时担麦下山,这是村里人多年练出来的功夫。  知识青年头一天到村里,空着身爬上山看了一回,就把一多半人累得东倒西歪,  现在,她们咬紧牙一步步向上攀登着。坡陡,她们只能将担子左右横过来,  要不前面的水桶就会磕坡。她们低着头在坑凹不平的路上一步一步找着落脚的窝,  双手左右抓住扁担钩链,一步一步晃荡着向上走。有的时候,两个落脚点相距远了一些,  前脚怎样用劲似乎也不能将整个体重和担子蹬起来,想一步分成两步走,之间又没有合适的落脚点,这时,她们就只能身体尽量前倾,将全身重量压在前脚上,像蹬一个很高的台阶,  拚出全身的劲往上一蹬,才勉勉强强上去,水桶摆荡得厉害,不小心磕在坡上,  她们要立刻稳住自己和担子,以免连人带桶滚下山去。遇到缓一点的拐弯处,  她们就放下担子,呼哧呼哧喘一阵,汗像水一样从头上往下淌,脖子上的汗早已湿汪汪一片,  身上的汗也早已将内衣湿透,人稍一站定,山上的寒风便将身上吹得一片湿凉。  她们早就知道上山热,不敢戴棉帽,也不敢戴棉手套,只是戴了薄薄的线手套。  看着下面越来越远的村庄,她们知道自己已经爬了相当的高度,把气喘匀,不敢多歇,  就又拚上劲担起担子继续上坡。

        这一段爬山最能体现农村干活的谚语:"不怕慢,就怕站。"站得多了,  一个上午也爬不上山去,稍稍遇到缓一点的坡,她们便熬着劲一步一步向上不停地走着。  有时觉得腿要抽筋了,便站住抖一抖小腿,不敢停顿,接着朝前走。  十八弯一弯一弯走过去了,剩下最后几弯时,她们每一步都是憋着劲拚出来的。衣服全湿透了,  脑子里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步接着一步上,熬出一步少一步。  走到最后,也不再数还有几个弯了,不再抬头张望还剩多高距离了,像拖着担子往上爬一样,晕头晕脑地上着,仿佛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一步接一步无止境的爬坡了。

        终于,十八弯爬完了,她们摇摇晃晃地走完最后几步,  好像从死亡的深渊中挣扎出来一样,踏在平一点的地面上,两只脚落实之后,心脏在咚咚咚地剧烈跳动着,  两腿一下变得像面条一样发软,风吹过来,担子晃荡着,人似乎要瘫倒。她们放下担子,好一会儿气才喘匀,面前一片豁朗,一层层梯田半平不平地摆在山间。往上看,  是一段缓坡小路,远远地似乎还有一点红旗的影子,离卢小龙他们干活的地方不算太远了。山风吹过来,满头的汗水比笼屉里的窝头冒的白气还多。  这里很能看清刘堡的全貌,山下的刘堡村迤迤逦逦地在山脚拉出很长的一条,  一圈堡墙只围绕着山脚下很小的一块地方,据说那是几百年前就有的堡墙。从刘堡村上山来,是一条条萎靡不振的梯田。从刘堡村望下去,宽宽的河滩上铺着一块块平整的土地,  这些土地也一层一层呈梯状落下去,只不过每一块的面积比山上的梯田大多了。落到远处,  就看到一条干枯的河床,那里浮荡着被阳光照亮的烟雾。

        鲁继敏对鲁敏敏说:"我看来旺对你挺好的。"鲁敏敏看着山下一言不发,  她觉得自己的眼睛在朦朦胧胧地发出一团光晕,  鲁继敏就站在这团光晕的边缘模模糊糊地和自己说着话。鲁继敏又说:"来旺挺好的。"鲁敏敏依然没有什么反应。  鲁继敏看了看她,说:"来旺真挺不错的。"鲁敏敏掠了一下额前的头发,  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说:"咱们该走了。"两个人再担上担子,膝盖和小腿几乎都僵硬麻木了,  好在这段坡路平缓多了,她们一步不停地一口气担到了目的地。一面红旗插在坡上,  几十个知识青年和几个农民正抡着镐头锄头、挥着铁锹干活,  几十副箩筐担着土块穿梭往来着,他们正在堵一块梯田被山水冲开的豁口。

        见到饭来了,一片欢呼,卢小龙挥了一下手,  那个大高个知识青年便大声宣布:"休息了,吃饭了。"大家纷纷撂下工具拍着手一哄而上。  鲁敏敏先将窝头一人一个发到大家手中,有人接过去捏了捏,咬了一口,说道:"还温乎呢。  "鲁敏敏一边发着,一边觉得有点兴奋和愉快。接着,鲁继敏把一个个大碗递到鲁敏敏手中,  鲁敏敏用一把大勺盛着一碗碗小米粥,递到伸过来的手中,有人就着碗边喝了一口,  就又嚷道:"小米粥也温乎着呢。"姐妹俩又将一瓦盆咸菜放在人群中间,  几十双筷子便都欢欢喜喜地伸了过来。鲁敏敏和鲁继敏也一人盛了一碗小米粥,拿起个窝头,  夹上两块咸菜,坐在一边吃起来。那几个农民也都各自怀揣着窝头,  这时掏出来各吃各的,当知识青年匀出几个碗,给他们盛上小米粥送过去时,他们便一一摇手谢绝,  然后,不算客气地伸手从咸菜盆里捏出几条咸菜,就着自己的干粮吃。

        饭很快就吃完了,鲁敏敏开始收拾碗筷、挑子,喂过肚子的知识青年都说笑起来。卢小龙和一个梳着两个小刷子的女生坐在扁担上说话,  这个女孩正是卢铁汉所在的农林牧业部已经死去的部长贾诚的女儿贾若曦,跟着卢小龙一起来农村插队的。  鲁继敏蹲到卢小龙面前,说道:"你铺位旁的窗户纸有点漏风。"卢小龙说:"是吗?  我没觉得。"鲁继敏说:"待会儿回去,我们给你糊上。"卢小龙说:"糊不糊都行,  透点气,空气好。"

        知识青年们借着饭后小憩玩耍起来,  曾和卢小龙同是北清中学红卫兵发起人之一的唐北生站了起来,挺着他那不高的个子,扬着那张额头横着皱纹、  脸上有些疙疙瘩瘩的很显老成的面孔说道:"我担三百斤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