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旦找到问题就死不放手,加劲儿挖掘它的根儿,越挖越深,咱们也就越有的写了。呵,昨天老张闹脾气,原来不是因为肝火盛,而是他有个思想问题。什么思想问题呢?他呀不明白“计件工资”的好处。哪一点他不明白呢?他呀不明白工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您看,当作一个问题看,咱们就能由老张个人闹脾气看到国家利益上去,这不就有好多话可说了么?抱住这个题目挖吧,别放手!

    还有,看到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么一来呀,咱们的文章可就有头有尾,是个整的了。要是只形容了老张闹脾气,当然没有多大意思。光加上两位弟兄拉着他去吃一顿饺子,老张才有了笑容,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我们得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可就热闹了。光劝说还不行呀,得一面说服,还一面教他看到积极分子的实际行动呵。老张的为人虽然怪好的,可是个性很强呵,这就得用种种方法感动他,教他心服口服地打通了思想。要是能四面八方使劲,具体地写出老张怎么改变了态度,变成热烈拥护计件工资制度的,这篇作品必能发生很大很好的影响。我们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写出相当好的作品来。不抱住一个问题挖到底,而随便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必至一无所成。

    (三)能抓住问题就不至于千篇一律了。一个问题怎么来的和怎么解决的,必与别的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同。同一样的问题又因为人物的性格不同,工地不同,时间不同,而有特点。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工人同志们一写到解放后的生活提高,往往就描写家里吃饺子。不错,吃饺子的确是好现象;可是,千篇一律都说包饺子就不新鲜了。难道不许吃炸酱面么?再说,真要是看出问题,不提包饺子也不要紧。要写透一件事必须钻到事情里边去,可千万别不管是写什么问题老先预备下一个套子——老拿包饺子开始!钻到问题里面去就必定有话可说,用不着套套子。

    也许有的工人同志要问:我们能那么细心,钻到问题里面去吗?我说:能!一定!您是工人,您能掌握那么复杂的机器,能找窍门,能发明创造,怎么就不会钻到一个问题里边去,写透一件事呢?您多半是有点害怕,以为没有现成的套子,就怕写出的东西不像样子。您不必胆小,那些套子不是给您预备的,只要您肯用心,肯下工夫,您会创作!

第五章  突出主题,安排材料

    突出主题与安排材料,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干什么要安排材料?就为的是突出主题。

    不管是写什么,小说也好,戏剧也好,咱们得先打定主意——要表现什么一个道理。

    道理不要多,初学写作的顶好是抱定一个道理来说,切勿贪多。贪多必会顾此失彼,越写越乱。

    还拿老张闹脾气那件事来说吧。一个有本事的作家会巧妙地调动材料,照顾到计件工资运动的全面。他会写出工人中的积极分子怎么起带头作用,影响了别人,也写出保守分子的多种多样的顾虑。同时,他也写出领导上怎么布置工作,使运动稳步发展,不急躁冒进。他也会写出干部中间有什么思想情况,领导上如何鼓励积极分子,如何教育落后分子。这样,他把这个运动的全面都照顾到,随时用具体的事情说明许多道理,而这许多道理又能都碰上那个总道理,有力地帮助发挥那个总道理——只有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国家建设才能迅速发展,工人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建设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可能用这些事儿写出个五幕的大戏,或是十多万字的一部小说。

    可是,我们初学写作的就不易一下子写出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小道理,而后又汇成个大道理。我们顶好抱定一个道理来说,比如只说老张一个人怎么由想不通而想通,怎么由闹情绪变为热烈拥护这件事。这就是咱们这一篇东西的主题——老张在建立计件工资制度中的转变。这个主题的道理就是国家利益和工人利益是一致的。

    规定了主题,咱们就该安排材料了。一个人有一个人安排材料的方法,所以同一主题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写法。咱们现在只提出几条办法作参考,至于实际上您怎么安排材料,还是由您自己决定;要不然,岂不又犯了按照格式往上填材料的毛病了么?

    咱们应当先介绍老张,他是这篇东西的主人呵。怎么介绍呢?咱们知道他正闹情绪,是不是就大撒巴掌没结没完地写他怎么闹脾气呢?不是!咱们的任务不是专形容老张怎么闹脾气。假若咱们把他形容成摔家伙,打板凳,见着人就瞪眼吵嘴,那还像个可爱的好工人么?他要是任性地无理取闹,他还能转变么?尽管您确是看见过老张大发脾气,您也不必都写上,多写不要紧的事没有好处。写作得知道哪里该使劲,哪里不必多使劲,这就叫艺术的手腕。假若您把老张闹气写得生龙活虎,赶到写他自己作思想斗争的时候可能倒没有声色了。思想斗争不是比闹脾气更重要么?您搬五块砖不会用搬十块的力气吧?作文也是那样。

    该少写的就不多写,换句话说,就是“该收敛的就不铺张”。您看演员们唱戏,不是把力量用在必须叫好的地方吗?

    该把力量留在后边用,别一出来就满头大汗地使劲,还拿唱戏作比方:演员一出来就冒着调唱,恐怕后来就不易唱下去了。

    劲儿要慢慢地使,一步比一步紧,越来越使劲;您要是参加五千米竞走的时候,一放枪就把力量都拿出来,就怕后力不佳,得不了第一。

    关于老张的闹脾气无须多写,有几句就行了。这不过是为介绍出个人物,和他的思想情况;不必多铺张。

    他怎样生气,要根据他的性格来决定。性子暴的和性子温的人,连闹情绪也各有不同。老张是哪路人呢?要先想好,为的是好借着闹情绪就表现出他的性格来。吹胡子瞪眼睛的必是暴性子,低着头生闷气的必是个软性子。我们若一下笔就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后面就好布置了。暴性人痛快,说怒就怒,说喜就喜。他的转变过程可能快一些。反之,软性子人嘴中不多说多道,可是心里有数儿,转变就许慢一些。我们要注意这些,以便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事情的发展相辅而行,近情近理。

    把老张介绍完了,又怎么办呢?我想,您必定知道许多有关于他的事情。那么,就挑选一下吧,看哪个事情最能打动老张,使他转变。您知道的虽多,可不必都写上,请您挑选挑选,用那最有劲儿的事情。写东西得会抄近,不要绕远。您知道十件事,都有关于老张;那么就找一两件最生动有力的用上,别把十件事都拼上。厨师傅的手艺要表现在作一盘糖醋鱼上。他把糖、盐、醋、油都配合得那么好,作出来的鱼又嫩又美,既不太甜,又不太酸,咸淡也正合适,这是本事。他的手艺不表现在拼盘上,本来嘛,都是现成癋味,拼在一块儿,多一样少一样都无所不可,算什么本事呢!知道的多,写的少,您心里就老有底,处处有话可说。知道的少,偏要写的多,必定捉襟见肘。写的少而合适,必定比写的多而不发生作用强的多。

    也许,老张的转变是由于开大会的时候,听了领导上的大报告,受了感动。尽管这是事实,您可别那么写。假若您是写一出戏,您怎好用开大会去解决问题呢?您看,舞台上,大家静坐,一个人讲一个钟头的话,而后老张立起来说,我明白了!这算什么戏呢?这不行!就是写小说,这么办也不行!好家伙,您把大报告都抄上,怎能算是小说呢?您得把大报告里最适于说服老张的道理,借着一件事情,对症下药地教老张知道了,教老张开始动摇一下。然后再找一件具体的事,再动摇他一下。而后,慢慢地他才想明白了。不管是戏,还是小说,您得找矛盾,找冲突。俗话说:不巧不成书。这可不正确。我们应当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不能成书。

    可能老张自己就有许多矛盾。他是爱劳动的人,平日干活相当积极。可是,他也许不愿意教一种新制度管束着,以为那是领导上看不起他,不信任他。也许是他自己愿意干,而顾虑小组里的别人的能力差,万一把事情弄砸了,他也受连累。也许他……您须选择哪个是老张的主要的心理矛盾,哪是次要的,好去布置到后来怎么扭转他的思想,用什么具体的事实说服了他。

    他跟别人也有矛盾。这,我们就须选择一两个正面的人物,来批评他,规劝他,感动他。Qī.shū.ωǎng.

    这样,利用活的人和具体的事,始终围绕着主题进攻,一步比一步紧,一直攻到高潮,而后解决了问题。咱们的眼睛始终要盯住了主题,安置一个人和一件事都要与主题有关,不扯一句闲盘儿和废话——自然,当您练习多了,有了经验,您是可以放松一点,多安插上一两个小情节,使文章更活泼一些。这可是后话,现在咱们正在学习,顶好是死死地抓紧主题,别耍俏皮。

    照咱们这么说,写个作品可真不容易。您先别怕,练习过几回,您就慢慢地摸着门了。请您记住下边这些意见吧: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