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蒸汽大宋 > 第97章

第97章



十四日,伯颜率军至江州,宋知南康军叶阊以城降。十六日,知安庆府范文虎遣人以酒馔至江州迎接元军。二月初一,伯颜率军至安庆府(今安徽安庆),范文虎以城降。

南宋摄政太皇太后谢道清,急令贾似道督师抗元,督诸路军13万,战舰2500艘,出师西上迎战元军。虽然老贾不愿意离开凶险的政治中心临安,也从来没有统兵打仗的经验,还是赶鸭子上架,带领这貌似精锐的宋军,如同一只绵羊统帅着一群狮子,去迎击像狼群一样涌来的伯颜大军。

二月,进至芜湖(今属安徽)后,非但不积极部署御敌,反而先遣返元军战俘,并向元伯颜提出和议,遭拒绝后,令步军指挥使孙虎臣将精兵7万列阵于丁家洲之长江两岸,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以战舰2500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督战,阻止元军东下。

结果,前边一接战,孙虎臣军首先奔溃,老贾措置失当,大军一败涂地贾似道只能退往扬州,收拢残军去下一盘注定不会赢的残局。虽然在贾似道的主持下刘师勇张彦一度收复吕城常州,给垂死挣的大宋王朝又多争取了一点点时间,却没有可能力挽狂澜了

等贾似道一番折腾徒劳无功,回到临安才发现,临安在他离开后,已经物是人非,他的门下党羽都加入了讨伐和呼吁处死贾似道的阵营了。

伯颜大军兵临城下,以太皇太后谢道清为首的大宋朝廷,拥有优势兵力坚固城池不战不和不走,一直捱到投降,没有别的原因。

为什么?明摆着:伯颜承诺,背城一战的话,如果失败,临安城破元军屠城玉石俱焚,各豪门大族世代积累的财富就会化为乌有;如果大宋投降,就不会屠城,不会“扰民”,各大豪门生命财产可以保全,凭着世代积累的财富,大家还能太太平平做个富家翁。

这也是陈宜中张世杰这些新进文武一力主战的原因。反正当官时间短,没有多少财产,打胜了就是大功臣,打败了如果侥幸不死也没有多少损失。

谢道清不是宋恭帝的亲祖母,没有必要为了几个和自己没有没有血缘的名义上的“孙子”和大宋的江山社稷搭上自己的家族和自己老迈的性命。

至于吕文焕,倒是和谢太后情真意切书信往还了一番,自比汉武帝时李陵,“人在匈奴心在汉”,一肚子委屈,但就是不肯帮忙促成和议,眼睁睁看着昔日的老板倒台。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最后,陆秀夫张世杰带着宋恭帝的两个兄弟益王卫王也出逃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显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伯颜自押携宋恭帝、皇太后全氏及南宋宗室等北还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伯颜命阿刺罕、董文炳继续南攻残敌。赵显母亲全氏和百官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延续了近320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第八十九章独松关大捷

南宋政权的灭亡是黑龙寨无法逆转的事情,一个一心只想着依靠投降保全个人和家族财产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朝廷,是无法挽救的。

二月初五,宋恭帝赵显亲率文武百官在祥曦殿“望阙拜伏”,乞称藩辅。伯颜受降后,又取谢道清的手诏及三省、枢密院官员吴坚、贾余庆等人的檄文,派人各处诏谕未降的州郡降附。

伯颜分别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等人率轻骑到临安北关(今杭州艮山门一带)巡视,安抚城内外军民。下令“禁军士入城,违者以军法从事”。并派吕文焕持黄榜进城告谕城内军民“安堵如故”,严禁乘乱杀掠、扰乱民众、破坏宋民财物。从而很快安定了临安城内外的秩序。

三月,伯颜命阿刺罕、董文炳张弘范等继续南攻残敌,自押携宋恭帝、皇太后全氏及南宋宗室等北还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至此,立都临安的南宋朝廷宣告覆灭。

是时,虽然宋廷投降,临安周围集结的勤王兵力还是远多于元军,战胜的元军落入被包围的境地;掳掠了大宋朝廷皇室府库珍藏吃饱捞足的元军当然是早走早安全。

事实上,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元军也是无法在江南久驻的;这一年蒙古鞑子又内乱了。

1276年,宗王昔里吉(蒙哥之子)、玉木忽儿等自阿力麻里举兵叛乱,东犯和林,弘吉剌部只儿湍等起而响应,漠南北震动。

1277年,忽必烈命伯颜率军平乱,先断粮道,后阻河水,两翼钳击的战法,一举于斡耳寒河击败昔里吉,平定叛乱。

而南宋朝廷的主政者,除了投降还做出了两件天怒人怨的事情

包括:

“诏罢兵

“宋太皇太后诏文天祥罢兵。诏曰:“卿之忠义,朕已素知。现今遣使请和,卿宜自靖自献,慎勿生事,乃所以保全吾与嗣君也。”天祥捧诏号泣,于是不敢出师矣。”

不让文天祥出兵抗元还不够,还以遣使议和之名,把文天祥送到伯颜那里囚禁起来。

把主战派的领袖出卖掉还不够,还要遣散抗元的民兵武装。

罢兵还不够,又:“罢团结:

乙亥十二月,宋太皇太后诏民兵罢团结。既,太后诏南北讲和,京城内外民兵罢团结。三省榜谕京城百姓:两宫仁慈,保全生灵,南北见议讲和。毋致惶惑。”

为了投降,不顾一切出卖一切。

危急时刻号召民众勤王,为了投降保命又让人解散,拿人呼来喝去,让人无所适从大宋彻底失去民心了。

大宋投降,伯颜满载而归。驻兵皋亭山的阿刺罕、忽剌出等人再不受人约束,董文炳这个汉人凭什么敢于约束跋扈的蒙古人?

先前,忽剌出苦战攻破独松关,兵临不设防的平江城下还来不及捞上一票,就被伯颜招去会师,很不满意,现在伯颜离去,忽剌出、阿刺罕就率兵离开临安,以“攻残敌”的名义四处掳掠去了。

眼看着南宋百姓就要受到鞑子的祸害,在许浦的几个穿越者看不下去了。张浚、蔡统威一起要求带兵出击。

前一段时间,张浚、蔡统威两个,在许浦练兵,一番辛苦,小有成效,几个月,共练就一万多新军。就是缺一个机会检验练兵成果了。

张浚、蔡统威在练兵中发现,这些被招降收编的前元军宋军士兵的体能好得惊人,自己到了大宋以后在军营里摸爬滚打练就的身体没法和大宋时空的士兵相比。

这些早就在战场上打过仗见过血,身经百战生存下来的老兵,经过黑龙寨现代时空的军事理念组织起来,经过纪律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很快就脱胎换骨成为一支精锐军队。

司天道、高临兵、张浚、蔡统威一起开了个军事会议,判断敌情,拟定作战计划。

最后判定:伯颜北去,阿剌罕很有可能是按照真实的历史的发展行动:

“十三年春,宋以国降,诏阿剌罕同左丞董文炳率高兴等,攻浙东温、台、衢、婺、处、明、越及闽中诸郡,降其运使、提刑等五百人。追袭宋嗣秀王赵与<木睪>至安福县,与<木睪>以军三万来拒战,阿剌罕身先士卒,率高兴、撒里蛮等渡江,鏖战四十余里,斩其步帅观察使李世达,生擒与<木睪>及其将吏百八十人,悉斩之,获其铜印五、军资器仗无算。泉州蒲寿庚降。江南平,以参知政事佩金虎符,行江东宣慰使。”

去温州打赵与<木睪>了。许浦对温州是鞭长莫及,顾不到了,按照历史发展,张世杰刘师勇这个时候也在温州,让张世杰刘师勇去打好了。

至于忽剌出,《元史》记载则是:

“大军至临安,伯颜命忽剌出守浙江皋亭山及北门,败扬州军于扬子桥,又败真州军,迫李庭芝至通州海口,尽降淮东诸州。江南平,加昭毅大将,寻迁湖州路达鲁花赤。”,应该去湖州,就是不知道是从哪条路进军。

几个人研究猜测了一番,认为,临安投降,扬州李庭芝还在坚持抗元,阿术缺兵少将兵力单薄,忽剌出有可能的进军方向是由临安自平江出独松关绕道去扬州参战。

于是,高临兵、张浚、蔡统威就各自带兵出发去截击忽剌出。

张浚、蔡统威两个刚练出兵来,都想先上阵,抢着当先锋,最后司天道和稀泥让哥两个并道而进,比赛谁先到,由高临兵领兵押后。

许浦到平江一路都是水路,张浚、蔡统威却要绕道,率兵走旱路,顺便练兵。高临兵领兵带着辎重和重武器走水路押后。在平江府城下会师,再寻机歼灭忽剌出。

据情报,忽剌出的部队在一万人左右,张浚、蔡统威各自领兵五千,轻装前进,兴高采烈奔赴平江府,五千火枪兵打一万人左右的冷兵器元军,应该足够取胜了。

想不到,一路行军,根本就没仗打,倒是一路行军让哥两个吃足了苦头。

鬼知道,这大宋时期的官道居然如此难走,泥泞难行不说,纵横交错的河道还总是挡道,经常要停下搭桥刷船,这个先锋当得比蜗牛爬还慢;早知道这样,就殿后坐船走了。

如果不是现代军队的组织方法够先进,走散掉队减员的不多,这一路到平江府,人就得走丢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