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王朝伪皇帝 > 第47章

第47章



老军的话说的我心里“嗖嗖”的凉,方明德说现在府库虽然有些紧,但已经不再拖欠军饷了,为何现在还有这样的事?“你家里有几口人,莫非你没有儿子,只有你一人从军?”“唉。”老军叹了口气,眼中渗出了滴泪来,“老头子我有一子两女,儿子今年随军平叛死了。家里除了我和一个小孙子便都是女人,因为我儿子,朝廷给了些抚恤,可那点钱得留着防备欠饷,根本不敢动。”“咱营里像你这般的可多?”“光咱知道的就有十几个,都安排在了各处干些杂活,唉,要是不死就得撑持。听说咱们皇上是个明君,朝廷的岁入也比以前多了许多,要啥时候能给咱们加点饷银就好了。”……中午的那顿饭我吃的犹如嚼蜡,马树华看我郁郁寡欢,知道是那老军跟我说了什么。犹豫了半晌才道:“皇上,哪个营中这样的老军都有几个,皇上也不必太挂心。军中就是这样,这些军户虽然不能为国效力,但臣等又不能不管他们,也只好随意给他们安排些差使,使他们不白吃饭罢了。”我放下筷子,起身向外走了两步,七王他们几个被恩准陪坐的大臣也跟着站了起来。“这军籍当真是害死人!若不是如此,这些老军还能有些生业糊口,可如今他们不能为国效力,却只能干等着饷银挨饿,你们说,你们说,到底这军中有多少这样的事?”我真的有些恼怒了。“皇上!”七王等大臣跪倒在了地上。“噢,你们都起来吧,朕不过是一时气急,与你们无关的。”我发现自己失了态,忙缓缓口气让七王他们站了起来,“七王,你是最熟悉军中情况的,你给朕说说,各营中已经不能效力的军士有多少,军户家属又有多少?”七王起身回道:“皇上,禁军中京军十一个营二十三万人,驻在外地的九个营十九万人,另外还有各镇各边约有六十万人,如此便是百万之众,这百万人中,约莫得有十之二三为五十岁以上老卒,另外军籍家属当以军卒之二倍计,如此便是二百余万。库中拨不出那么多银两进行抚恤,所以这些老卒和军户家属是饷银最少的,也就仅够糊口,此事怪不得方尚书他们,实在是军中人多,库中难以面面俱到。”这个我早已想到了,只是没想到情况糟到这个地步。看来我因为害怕出现过大波动而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军队改革必须抓紧进行了,不然等不到我去做,就有可能先在军中出现动乱!

第六十章国营经济

(说明:前面有些大大对皇帝出宫很是不满,弄的我也不敢写了。不过前面既然有了这方面的内容,我看还是善始善终的好,以免这方面留下的问题连不上。就此一回,再不微服出宫,呵呵!)正文如下:回宫的路上我依然在思考着老军的话,军户不许有其他生业,可朝廷的饷银根本不够维持他们的生活,这不但是在浪费朝廷的岁入,更是在慢性杀人!我知道,要想彻底改变大汉如今积弱不振的局面,必须把这个大包袱甩掉。然而这个包袱就那么好甩吗?哼哼,笑话!先不说取消军户制度会引起多大波动,单就把这百万平常靠吃“救济”过惯了的人突然之间推向社会,那让他们靠什么生活?这不但会使军心不稳,也纯粹就是在杀人!这时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个大企业家在山区看见一户人家穷的连筷子都没有,于是决定对他们进行救济,但当他从那户人家走出来看见漫山遍野的竹林时又改变了想法。这说明什么?身在宝山却受穷只能怪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财富。想到这里我不觉笑了,感觉自己就是哪户穷人,成百万的人力资源为什么要把他们看成包袱呢?为何不想一个办法把这些人利用起来,形成一个创收的力量?如此在给予他们自救的同时不也能增加朝廷的收入吗?坐在轿子里我听见前面响起了洪亮的开道锣声,这说明现在已经到了城中人烟稠密的地方了。护在轿外的陈淼轻轻掀开轿边帘子向里伸了伸头:“皇上,那路边不是张灵哥家的轿子吗?您看那轿子角上挂的紫红流苏,绝对是她的!不知道是不是她在坐。”我忙推开陈淼向外看去,路边跪满了被禁止通行的人,人群里混着许多轿子和推车马匹,一看就是不及躲避被开道侍卫轰到路边的。我累酸了眼也没看出陈淼说的那台轿子,最后只得叹口气重新稳坐在了轿里。唉,现在出宫是越来越难了,不知道我上元节微服出宫是怎么被发现的,七王和我的老师康大和同志联合上百大臣“冒死”向我进言,说什么天子微服不合礼法,并说这是当班侍卫的错,以后再出现这种事就要严惩侍卫,弄的侍卫们防我微服出宫跟防贼似的。因为这个原因,陈淼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嚣张了,他不知道怎么那么神通广大,竟然和张灵哥的贴身丫鬟的亲戚取得了单线联系,那亲戚虽然死也不肯透露张灵哥的真实身份,可在重金利诱下还是答应帮着传话。有了这么好的条件,陈淼应该更多的帮我创造与张灵哥见面的机会才对,可人家淼大爷不这么做,只要我一提出宫的事,他就不吭声,只是在大前天马树华带军回京的时候,陈淼才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想法让我傍晚在后御街附近的小巷里与张灵哥匆匆见了一面。这一次见面很是让我恼火,张灵哥倒是不再避讳她女儿家身份,可是却告诉我她父亲不知怎么发现了她偷偷逛灯会的事,并且因此狠狠的训了她一顿,说她虽然待字闺中,但却已经是许了人的,如此胡闹会连累了全家。张灵哥还说她之所以肯来相见,并非有别的想法,只是觉得我这人和寻常亲贵公子不太一样,给她的感觉就像亲哥哥。同时张灵哥还说以后再也不和我见面了,劝我不要胡思乱想,好好的为国效力,免得引来杀身之祸。等我回到宫里后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得不到的才是自己最在意的。同时我也对张灵哥的话感到很生气,她到底许配给了什么人?这家人也太霸道了吧,就算人家张灵哥已经许给了你们家,但你也没有权利让没过门的媳妇连上元节这种时候都不许出门吧?现在我算是明白张灵哥为什么着男装出现在灯市上了。想是这样想,但一知道张灵哥许了人家,我反倒放下了包袱,毕竟不是自己的想也没用,我绝不可能像恶霸似的去干抢人的事。……不愿再想这些事还是想了,并且一想就是一路,等回到宫里时已近酉时,我把康大和、七王爷等七个议事大臣都叫到了御书房商议事情。“今天和七王去中军营让朕很是恼火。”我在书案前踱着步口气凛冽的说道,这事中午确实让我恼火,但现在我有了主意自然已经不生气了,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引起议事大臣们的足够重视。康大和、曾楚卿他们见我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自然不敢问原因,于是都向七王和史景隆看去,想从他们那里得到答案。“皇上,军户问题是积年的老问题。历朝历代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未听说出现过什么乱子。还请皇上不要为此挂心。”七王爷首先劝上了我。方明德作为“财政大臣”,最了解这里面的情况,因此七王这么一说,他接着便明白了我发火的原因:“皇上,军户属员亲眷一向比兵士多了两倍,太祖太宗时因大汉初创,百废待兴,曾颁旨军户屯田以资军用。后来生民渐多,列位先帝为体恤百姓艰难便将屯田土地分与民户耕种,军户则只领朝廷饷银过活。这些年朝廷岁入减少许多,但军户因为剿匪防边等事大大增加,臣部也只好递减军户饷银了,这虽然苦了军户,却也是没办法的事。”噢,这个我倒没想到,原来我一直以为军户从来都是只靠饷银过活的,原来太祖太宗们有过让他们从事农耕的先例。这样就好办多了,我可以用恢复祖宗规矩的名义安排军户的生业,在这事上就不用像改革税收那样怕群臣以不合祖制来阻拦了。“库里现在困难朕和各位爱卿都清楚。”我坐回椅中说道,“不过这不是苦害军户的理由。方尚书,军户军户,那就是朝廷的兵员补充之地,苦了他们会使军士们不安心,军士们不安心,朝廷如何安定?方尚书,你想过这些没有?”“这……”方明德为难了起来,“皇上,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臣部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银两来安抚他们。今岁岁入虽有增长,但若以这点增长来填补如此大空缺却是很难。可惜现在水旱田地开垦待尽,已无法再行太祖太宗屯田之法,唉,臣……”“哎,皇上,”吏部尚书曾楚卿像想起什么似的说道,“方大人的话倒让臣想起一个办法,现在金国北缩,郑纪将军夺回大片失地,皇上已下屯田令,不如将一批军户调去屯田,这一则可以减轻朝廷压力,二则也可以防边固守……”“不可,”七王爷截住了曾楚卿的话,“军户是随军安置的,郑将军已发九边各镇军户五十万和民户二十万屯边,这是镇民合一的法子,可起作用,但若是再调其他地方军户去屯边就得将相应各营同时调去,不然时间一长就会军心不稳。再说九边外现也没有多少土地可安置军户了,这个办法解决不了问题。”史景隆附和道:“王爷说的是,曾大人把这事想简单了。”嗯,意见提的差不多了,我也该说说自己的看法了:“太祖太宗实行军户屯田那是开国之初的法子,现在已无田可开,那么这屯田法便无法再实施。但太祖太宗体恤军户的心咱们还是要有的。你们想一想,是否可以以其他方式安置军户,使他们不成为朝廷的累赘?”这话再明白不过了,士农工商,军户当不了官,又无田可耕,那还能做什么?曾楚卿这回又冒了头:“皇上果然英明,臣等想不到的,皇上全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