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王朝伪皇帝 > 第51章

第51章



这朝廷不是我的,而是那些力量强大、关系错综复杂的亲贵利益集团的!我在代表他们利益的时候那就是皇上,若是开了危害他们根本利益的头,他们就绝不愿意了,今天就是个明证。说真的,李栋一案算不得什么大事,然而却折射出了拦在我面前的那堵高墙的光芒,在今天的朝堂上群臣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表面上有些人是害怕将来的国丈爷孙起良报复,有些人是为了维护先帝的权威,可骨子里却是为了维护他们那种“刑不上大夫”的特权,这是朝中一个个利益集团共同的基本利益,他们绝不会让任何人动,就是皇上也不行。“刘有光,你自称清流,可你对得起清流这两个字吗?”我愤怒的吼道。刘有光没有出声,只在那里接连不断的磕头。我稳定了一下情绪,将刘有光扶了起来:“刘有光,你今天跟朕说这些,足见你良心未泯,然而朕要的不光是你良心未泯,朕还要你做一个敢担当的汉子。朕今日手中的一切如何得来,你是一清二楚的,因此朕跟你说句掏心的话,朕不想再受以前的那种窝囊,而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你们这些正直大臣真正的给予朕支持,你今天的作为很让朕生气,朕没想到自己信任重用的人居然因为这点事便倒了架子。”“皇上,您对臣说心里话,臣如何不明白皇上的心意。”刘有光目光坚定起来,“皇上,您是有为之君,臣也绝不能做佞臣,臣知道朝中的有人在观望,但臣绝不观望。皇上放心,如何做臣明白!”“很好!朕就看你的了,不要怕,什么事都有朕在你后面,朕也绝不会让你落个毛钟磬的下场。”我鼓励的说道。刘有光出去后,过了不大一会儿,七王走了进来,他看见我坐在椅中沉思,也没敢吭声。“只怕又要打上一仗了!”我叹口气意味深长的说道。七王不明所以的看向我:“皇上是说……”我笑了笑没吭声,在心里考虑着一个问题:七王又属于什么势力呢?

第六十四章不正当竞争

面对李栋一案引发的沉渣泛起,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了孤立无援,这次挡在我面前的不再是简单的某股势力,而是一种根深蒂固、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思想意识,有了这种思想意识的搅和,朝廷中不管是效忠于我还是表面上敷衍我的人,不管是心怀坦荡还是暗藏心机的人,这一次都为了维护这种属于他们共同所有的特权自觉不自觉的站在了我的对立面。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这一次不得不委曲求全,希望利用它还算好的一面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这一次我是彻彻底底的服输了,这个敌人比我更有权威的统治着我的支持力量,如果我现在就试图去打倒它,那我的结局只能是一无所有。为了尽量避免对李栋惩戒引起的我与孙起良之间的裂痕,我把这事以谕旨的形式告诉了坐镇西川的孙起良,孙起良自然是很生气,上奏表示支持朝廷严办李栋,并向我请了管教后辈不力之罪。这是孙起良奏章上明面说的,但是从字里行间就可以发现孙起良很明显在“免死”两个字上大做文章。有了孙起良的这道“护身符”,下面的事就好办多了,三司经过严审,最后确定了李栋先挑事并先动手的这个事实。这个结论一确定,军界众将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李栋、以安军心。看着这些折子,我在心中暗暗冷笑,他们所谓的严惩和我杀一儆百的目的还差的远很。最后,我对李栋选择了除死刑外的最重惩罚——流配安南,永世不得离开拘押地。这个结局说起来也和杀了李栋没多大区别,但既然在形式上保住了他的命,群臣们便挑不出什么理儿来了。同时我为了对文武百官们形成慑服效果,专门颁下圣旨说:以后朝中军中若在发生斗殴致伤的情况,便以李栋为例,若害死人命,定当格杀勿论。李栋引起的风波总算是压下去了,不过我的权威却前所未有的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挑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我决定加快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俗话说“有枪就是草头王”,更何况我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呢?军界的一些想法和我还是比较接近的,我只要把军队将领牢牢控制住,以后多打点“擦边球”,逐渐扩大自己回旋的空间,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随着军器局和朝廷织场等工场的逐步扩大,军队中大量不合格兵员被转移了出去,这在减轻军队负担的同时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各营织场、窑场等等工场所产生的收入我一点没浪费,全都抵了军饷,如此一来,在户部减少了军饷开支的情况下,各营饷银反倒有大量增长。这事使那些以前整日为饷银发愁的将领们喜上眉梢了。如此一来,在京军各营的包袱逐渐甩掉的同时,大量优秀兵员的补充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等各营“龙虎精兵”挑选完毕,兵部向我上了一份统计各营兵力的折子,从折子里我发现,京军十一个营总在册人数从原来的二十三万锐减到了十七万。这个数是不是有点夸张了,难道军队产业刚建起没两个月就已经安排下六万人?这还是兵士的数目,要是加上军户家属,那这数目还不得十万有余,显然,这是绝不可能的。“皇上,这事也不奇怪。”兵部左侍郎史景隆跟我解释道,“皇上您为各营配备织场等工场,又花大力气编练‘龙虎精兵’。各营将领也都是明白人,知道皇上这样做目的乃是裁减军中冗员。其实他们早就想这么做了,只是朝廷原来没有谕旨,而且那些冗员好歹也是营里兄弟,将领们自然不知如何安排。现在皇上带头做了这事,将领们自然争相为皇上分忧,为营中减负。这六万人并非都安排到各工场中的,现在各营他们行了些好法子,一个就是营中四十五岁兵士,只要其妻在场中做工,那便裁撤下来允其代妻做工,也好让他们‘内当家的’多操持家务。还有一个就是各营都把营中那些原来荒废下来用不上的土地重新耕种,令一批上年纪兵士前去种菜种粮外加蓄养牲畜,如此一来,不但裁下了冗员,还增加了兵士们的给养。当真是一举两得。不过这时现在还只是试行,将领们知道皇上行事谨慎,因此现在还没人敢上报邀功。皇上,这事臣替他们说了,若是他们怨臣多嘴,皇上可得替臣撑腰!”好嘛!这些平常看上去像直肠子似的将领们倒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看来这事不能怪人家不会动脑子,要怪就得怪朝廷以前没给他们这个机会。“很好,他们能懂得朕的心思就好。”我点了点头,对将领们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不过人减下来以后也不能亏了那些兵士,特别是那些代妻做工的,本来人家就是因为家中缺少花消所以才让他们的妻子去做工的,现在把他们裁下来去各场顶替其妻做工,他们的妻子便无工可做了,这不使他们和以前一样缺钱花嘛?所以做工归做工,这饷银还是要发给人家一些的。”“皇上圣明。”史景隆适时的抬举了我一下,“各营倒是有些安排的,皇上颁令兵士加饷一成,各营的做法是:分出去的年老兵士饷银不变,依然按月照发,仍按原先的数目分派,这样再加上做工酬劳,他们就不会因撤差而突然穷困了。另外各营还将五十五岁以上兵士全数裁撤,给他们照发饷银,他们若是还能干点活就给他们安排些,若是干不了了便让他们在家歇着,现在饷银应该说是充足的,各营如此做确实可以将大批冗员裁下,而且也不会引起波动。皇上,臣还有一事不知当说不当说……”史景隆说到这里,好象有什么不好说出口的事。“什么事说吧。”“是,皇上。”史景隆接着道,“皇上可还记得那个大胖子赵仲惠?”赵仲惠?噢,不就是那个想包所有织场货物被我打发走的大胖奸商嘛?我点了点头:“记得,这个死胖子做了什么?”“皇上啊,您不知道那个胖子多不是东西!”史景隆一听我说赵仲惠是“死胖子”,顿时大倒起苦水,“皇上那天召见赵仲惠本是要褒奖他的忠心,可谁知这胖子却别有用心,利用皇上赐给他的大匾做招牌,偷偷把京城各大绸缎商招到他家里,胡说什么皇上已经把朝廷织场的货物都交与他销售,弄得臣部发下告示三天依然没人来商议代销示意。就算现在,虽然臣部主管这事的管事多加解释,可其他那些商人们还是做的提心吊胆,只敢跟在赵仲惠身后亦步亦趋,丝毫不敢在价钱上与姓赵的竞争,而且还有两户丝绸商害怕赵仲惠发难,便将手中份子都给他了。这当真是让臣苦恼。这个死胖子,当真是该杀!”呵呵,不正当竞争,这个赵仲惠当真是个奸商,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为利润敢于铤而走险的奸商形象。不过我倒不觉得他该杀,他有这个胆子,说明他有这个本事,既然如此,我当然还得用他,只不过为了免除他从织场挖去太多利润,我还有必要治治他。“这个混帐,朕当天宣他入宫,本来只许了他十分之一的份额,他居然敢这样大胆。当真是其心可诛!”我站起身踱了两步,装作很生气的说道,“史景隆,你兵部联合户部向京城各大商号发一个文告,就说朝廷将各场货物皆分为十份,着各商号代销,接此差者朝廷对其商号予以扶持。令他们切不可信了恶人的流言。”“是,皇上。”史景隆答应了一声,依然不死心的问道,“那个死胖子怎么处置?这可是欺君之罪!”这个史景隆,还抓住赵仲惠不放了。那还用说,我当然不能杀他:“说不上欺君之罪,这死胖子倒是会借杆儿。这样吧,你派员到赵家予以申斥,令其不得再传谣言,他若是再做那等非分之举,你们就将他的份子收回,看他还敢不敢如此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