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呼啸的枪刺 > 第1章

第1章



《呼啸的枪刺》全集

作者:叶扶苏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Qisuu)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新兵蛋子楔子茧

肆虐了一整天的太阳终于落在了大山的另一侧。山脊被涂上了一层金黄,配上漫天的红霞,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虽然还是夏天,但山里的气候昼夜温差变化很大;只要没有了阳光的照射,山风中也会透出阵阵寒意。

叶扶苏坐在这块光突突大山石上已经整整一天了。除了抽烟,他几乎一动不动,身边的烟头已经快堆成了小山。

这里是解放军某野战部队驻地。山脚下,一片被围墙环绕的建筑群就是这支部队的指挥部和直属队营房。一年以前,叶扶苏就是在这里“一战成名”,开始了他的“刀锋”生涯。

那次演习,作为蓝军普通一员的叶扶苏孤身一人,二天三夜潜行“敌占区”纵深60公里,击毙了“敌方”刚刚接任的总指挥以及随行的全部高级指挥员;“摧毁”油料仓库一个,折腾的“敌方”导弹大队整整晚发射了7分钟的导弹。就因为这7分钟,蓝军保存下来了一个坦克营和半个机步团,并以此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事实上,叶扶苏迷路了。按照天知道什么方法确认方向后,叶扶苏一路走到了红军的备用指挥中心。发现敌情的叶扶苏第一反应不是逃跑,不是隐蔽,更不是通知蓝军部队,而是莫名其妙的想起了电影中的恐怖袭击,想起了人体炸弹(所有事后得知这个细节的人,都会瞪大眼睛盯住叶扶苏很久,然后用近乎统一的语言说道:操,什么人呀!)。几乎没有犹豫,叶扶苏就决定对敌指挥中心,尤其是正在向这边走来的敌首脑发起攻击……

就是这次演习,叶扶苏第一次接触了“刀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区特种作战部队。最后“击毙”叶扶苏的,就是刀锋大队机动分队的分队长宗国疆。

“唉,不知道宗队(长)在天上过得怎么样了。”擦了擦眼泪,叶扶苏忧伤的想到:“天堂那地方老好人多,该不会管着他抽烟吧。还有毛兵和张文政两位大哥,应该就跟在宗队身边吧。哥仨能玩斗地主了。这回没有训练、没有紧急拉动、没有战备值班,可以尽情的玩了。要是自己也跟去,四个人在一起……”

“叶扶苏!”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打断了叶扶苏的胡思乱想。

“到!参谋长?您怎么长来了?!”

“坐,不用站起来了,随便些。我过来看看……嗯,陪你坐一会儿……”

……

……

“在想国疆他们?”

“是,宗队他们走得太突然,太冤了。怎么起火爆炸的就会是他那辆车呢……”

“小叶,听说你很早就没有了父亲,是外婆和母亲抚养长大的?”

“啊?”跳跃很大的问话,让还处在惯性思维中的叶扶苏一愣。来人就是演习中被叶扶苏“击毙”红军部队总指挥,现任军区参谋长的李焕章。

“你住院的时候,我看了报上来的请功报告,顺便看了一下你的个人情况。”

“哦,”还在处于思维停机的叶扶苏使劲的摇了摇头,强迫自己的大脑开始工作。“是的,参谋长。我7个月大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一直生活在外婆身边,母亲这么多年一直是一个人抚养我。”

“而且是独生子。”

“是,我是独生子”

“在你的心目中,国疆他们就像是你的大哥,给了你从没有体会过的兄弟之情……”

泪水刷的一下子又充满了叶扶苏的眼眶。不知道怎么了,最近无缘无故地坐着也会突然想哭,从五岁起就不再流泪的叶扶苏这几天脆弱的像是个小女生。不愿与人交谈,不停地吸烟,不断地回忆,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21岁的叶扶苏几乎生活在了一片空白、封闭的世界,就像被包在蚕茧中。

“给我支烟,你这是抽了多少呀!从下面看,还以为你这里着火了呢。”李参谋长边说边抓过烟来点上了一支:“感觉你坐的这个地方有什么变化么?”

“啊?什么变化呀?”这几天来一直呆头呆脑的叶扶苏,被李参谋长跳跃很大的谈话方式带的更加呆头呆脑了:“好像,好像……怎么这里,树,就是这块石头和它四周的树都没了?”

“拜你所赐,我让人拔了。这下,没人能潜伏在这里了。”吸了口烟,李参谋长淡淡地说:“我相信现在不管是下面驻地还是来者办事的人,都会对这个秃石头印象深刻。也许一生都会记得它。”

“我不白抽你的烟,送你个小礼物。”李焕章说着递过来了一个挂着小酒瓶的钥匙坠。

“我们部队长也有一个。”

“那是我给他的,他原来是我排里的兵。”

“这里面装的是土?”

“是,这是一片林场的土,里面有我们排4名战士的汗、血和英魂。”深吸了一口烟,李焕章看着脸上还有泪痕的叶扶苏:“山火,我们排奉命灭火,四个战士留在了那里。那也是我第一次经历战友间的生离死别,我当时也难过的想死。……可是我没你这么颓废!”

“……我”

“你!知道么,我们这支军队,从他一创立开始就不停的有人倒下。为了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奇`书`网`整.理'提.供]祖国解放的战场、守土戍边的沙场、青藏公路的工地、抗洪抢险的大堤、山林火灾的火场甚至是试验场、办公室。几乎每一寸国土都渗透着战士们的热血忠魂。这些战友是我们这支部队战斗力和士气的保障,而不是逃避、懦弱和颓废的借口!”

“没有,我,只是,我……”

霍地,李焕章站了起来!“叶扶苏!你给我站起来!像个宗国疆训练出来的兵样!”

……

新兵蛋子第一节新兵叶扶苏(一)


老人们常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的立秋是在晚上,所以都已经九月中旬了,天热的还是能让人们大汗淋漓。与闷热的天气相呼应的,是北京火车站新兵报到处的喧嚣。标语、横幅、各区县给新兵送行的领导,以及电视台的采访记者,把本来就热闹的车站大厅搞的乱七八糟。有的地方甚至搬出来了锣鼓家什。

告别泪眼婆娑的妈妈和同样泪眼婆娑的姨妈,叶扶苏逃跑似的冲上了二楼候车大厅。回过头来看着兀自不停挥手的母亲,19岁的叶扶苏第一次对离开家有了种酸酸的感觉。

“在我们老家有个风俗,出门办事的人不能总是回头看送行的家人。那样这个人就是长不大的嫩后生,出门也不会成事。”说话的是一个佩戴着少尉军衔的高大汉子。

浓眉大眼、身材魁梧,整洁的仪表,一丝不苟的军风纪,绝对是叶扶苏心目中,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标准的解放军形象。

“杜为国,来接你们这些新同志的。”看着愣头愣脑的叶扶苏,军人笑着点了点头。

“少尉好!”叶扶苏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理解的标准军姿立正站好,给杜为国敬了个军礼。

行!这个新兵不赖,这还是第一个向自己敬礼的新兵呢。还了礼的杜为国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跟家属告个别,车快开了。”说完,向着叶扶苏的母亲站立的方向又敬了个军礼。

一路上,叶扶苏怎么也没有抢过来自己那个大背囊。谁知道那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呀。估计老娘把家都快搬来了。几乎小跑着才跟上杜为国,几十公斤重的背囊,在少尉手里跟拎个女士挎包差不多。叶扶苏心里对军人们敬佩不已。

候车室坐满了身穿绿军装,头戴作训冒(还没有领章和帽徽),胸挂大红花的新兵们。

新(兵)训(练)队三连二排二班,这是叶扶苏在部队的第一个去处。巧的是杜为国就是这个排的排长。“呵呵,缘分啊。”把叶扶苏领到一处坐下,杜为国说了一句就又转身走出了候车室。

“又来一个,你也二班的?”问话的是坐在对面的一个黑小子。表情丰富的小黑脸,梗梗着的脖子,一高一低眉毛下不停打量着的眼睛,再加上一刻不停玩弄背包带的双手,黑小子给人的感觉多少带有些痞气。

“嗯,叶扶苏,你呢?”从兜里摸出烟的叶扶苏顺手扔给了黑小子一支。

“唉,谢了。马野。”

坐在右边的人拒绝了叶扶苏递过来的香烟:“我叫里羽,里面的里。”

“王东剑”、“李靖”、“安康”、“曲海涛”……片刻之后,年轻人们已经变得熟悉起来了。毕竟都是同龄人,都处在爱说爱动的年纪。

“说说,哥几个当兵前都是干什么的?”除了黑小子马野,另一个活跃分子就是左边的王东剑:“我原来在有色研究院当工人。”

“我是饭店的客房(服务员),香港饭店”这个是李靖。

“东四练摊儿”马野眯着眼吐了一个眼圈,“老爷子嫌我不省心,找了个老战友把我送这来了。”

里羽和安康、曲海涛是当年高考落榜的应届高中生。都是属于不想在社会上瞎混,听了地区人武部征兵负责人的“慷慨陈辞”后,来到了部队。

“我上学,大二,学计算机的。”叶扶苏最后一个说道。

“大学生当兵?怎么想的?”“我靠,真的?”“啊,大学生也当兵?”……叶扶苏的介绍引起了小哥几个的兴致。

这也难怪,90年代中期,大学还没有后来那么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