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呼啸的枪刺 > 第2章

第2章



上大学、毕业分配个好工作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道路。更何况叶扶苏学的是刚刚开始热起来的计算机专业。别说这几位,就是叶扶苏女朋友(估计应该用过去式了,这次叶扶苏走,那个女孩根本就没露面)都觉得他是有病。

“太憋闷了!”叶扶苏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不知道是在说候车室,还是在解释为什么当兵。

事实上,叶扶苏来参军可是酝酿已久了。久到叶扶苏自己也忘了什么时候开始的了。1977年出生的他,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三岁多一点,学富五车的外公就开始教叶扶苏背《三字经》、《百家姓》。五岁半上学时候(早上学是姨妈的主张),唐诗三百首已经基本上会背了。什么乘法口诀更是不在话下。甚至外公还通过教古文的方式,让叶扶苏学过一少部分的《九章算术》。不单如此,祖籍沧州的外公从小就教叶扶苏舞刀弄枪,学写字用的是毛笔,看小人书外公都引导着临摹里面的图画。按照后来外婆的回忆,从故宫博物院退休的外公,简直把叶扶苏当作国子监的学生了(好像国子监的学生也不用学打拳和九章算术吧,而且这两者有联系么?)。退休在家的外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外孙子。而叶扶苏也稀里糊涂的跟着学。原因很简单,整个胡同,没有一个小于10岁的孩子。没人一起玩的叶扶苏也就只有跟外公玩了。

当然,外公还有外公的事情。比如去琉璃厂(北京的古董街),去故宫博物院拜访老朋友。这个时候通常小家伙会自己想办法打发时间。像试验一下没有玻璃的路灯能不能亮;检查一下房顶上的瓦到底有几层;用图钉计算一下自行车外胎的厚度什么的。

小学课程在记忆里,还没有外公教的《论语》难呢。倒是多了很多的小伙伴,让从小没有同龄玩伴的叶扶苏很开心。小学的生活在不停的受表扬,考双百中平淡的过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搬到同院儿住的张爷爷,一个全国闻名的老中医,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医官。膝下无子的张爷爷,一搬来就对这个“小大人”喜爱的不行不行的。好吃的、好玩的自然是不用说了,就是一身中医针灸、推拿,外带耍大刀的本事也没少教给他。虽说是哄孩子的成分居多,但是从小习惯背这背那的叶扶苏还真的记了不少药方。直到5年级,叶扶苏给同桌的女生“治发烧”后(什么同桌,分明是早恋,趁人家父母上班献殷勤――叶扶苏妻子语),这种“教学”才不得不停止。吓坏了的女孩父母,和同样吓坏了的母亲足足提心吊胆了好几周……

初中一年级,不知道是受外公去世的影响,还是其它的原因。在外人看来,叶扶苏有了很大的变化。小的时候看着挺调皮的小家伙,变得懂事了,长大了。每天除了看书还是看书。凭着小时候打下的学习底子,轻松地应付着中学课程。邻居张爷爷的去世,让叶扶苏彻底没处学东西了。只好看书,家里的书看完了,叶扶苏就让姨妈给办了张图书证到图书馆去借。学习用功,老实稳重是家长和老师对叶扶苏的看法。但这不包括他的那几个死党。这几个死党男女都有,跟叶扶苏一样都是班干部,也都是学习很好的“好学生”。只是他们凑到一起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学习。

多少年后,谁要是提起那个老实用功的好学生叶扶苏,这些死党一定会举出无数个例子,让这个人改变看法。最常见的是两个例子,其一是所有外校的小痞子都会绕着叶扶苏走。作为重点中学的“好学生”,不可能在“痞子界”建立这么高的威信。而且,据比较接近这些小痞子的同学说,一个很出名的小痞子,好像因为一句“他-的”被叶扶苏打的住进了医院,吓得说梦话都是你饶了我吧、我服了。自然,对此叶扶苏极力否认,否认的理由是:要是我打的话警察早就找我了,估计这哥们是让蚂蚁绊着了。

其二就是初二放暑假前,叶扶苏花了一中午的时间,把屡次得罪一个哥们(其实是个姐们,班里的卫生委员,自然得罪了不少人。)的某女同学椅子靠背,加工成了布满细小倒刺的“钉板”。下午上课,随着一声惨叫,和下意识的站立起来引发的衣服撕裂的声音,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一件几乎撕掉了整个后背的衬衫,加上一个哇哇大哭的女孩,在这群初中生的眼里别提多有意思了。这时候,身为班长一脸严肃的叶扶苏站了起来,“别笑了,你们怎么这样呀。谁有多余的衣服……”事后,卫生委员送这个女孩子回家换了衣服。回来的时候,两个女生成了朋友。很多年以后,直到一次婚礼上,这件事才被卫生委员不小心说露了。就是她提供了门钥匙,而且叶扶苏还嘱咐她,千万不能多带件衣服。

高中的时候叶扶苏迷上了航模和散打。前者家里和老师是支持的,毕竟对于学习一直不错的叶扶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放松方式。而后者,叶扶苏是瞒着家里人的。直到高三,鼻青脸肿的叶扶苏,抱回家来一座“北京市业余散打比赛羽量级冠军”的奖杯。这也让母亲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够把一个冲着他说:“你他-的”的小警察,打的鼻骨骨折。

那件事情的起因纯粹是一场误会,给教导主任送报纸的叶扶苏,被误会成了要被传唤另外一个人。莫名其妙被勒令蹲下自然不干了。冲动的小警察一边骂着,一边冲过来就是一脚。结果,打水回来的教导主任,看到的是屋里有三个人,一个捂着鼻子,一个举着警棍,另一个抄起了椅子……

高中的爱好并没有耽误叶扶苏的学业,没费太大劲就考入了北京某著名高校计算机系。然后就是上课、交女朋友、学抽烟、打工赚钱,一切按部就班。直到“不知道抽什么疯”(――前女友原话)的叶扶苏报名参军。

也许别人不理解叶扶苏,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能说明白为什么要去当兵。但是,母亲还是非常能够了解叶扶苏的心理。

别人眼里,叶扶苏是个好孩子。学习好、懂事、勤奋、听话、开朗、孝顺……简直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是所有同龄人和小弟弟、小妹妹们的榜样。不过,母亲知道这只是叶扶苏的一个侧面。大多数人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侧面。

从小,这个孩子就充满了好奇心,外公诱导式(简直是诱惑式)的启发教育,让这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求知欲和获取知识后的成就感,成了这孩子学习的原始动力。数数房上瓦有几层和看看没有玻璃的灯是否能亮,绝对不是淘气,是真的好奇。比如知道灯泡发光发热的道理后,小家伙自己做了一个有线的点火装置:一头是磨破了的小灯泡并装满火药,把鞭炮捻插到火药里,一头是经过长长的电线连接的电池,通电、钨丝发热、引燃火药和炮捻。很安全的放炮方式。当然,把邻居家的猫吓的好几天不敢回家就是淘气了;特别是炮仗上还有一个鱼头,怎么也不能说是无意的巧合。要说这孩子学习好,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知道去哪里获取知识。这也是这孩子爱读书的原因。不过书里面不都是小白兔和小乌龟,也不都是语文、数学,尤其是那些古籍。机诈、权谋、算计、心计,谁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你让一个10来岁的孩子熟知三十六计后试试,一样可以给你来一个浑水摸鱼。更何况这种书还有那么多的案例。所以,母亲是第一个确定:把班里女孩座椅靠背变成“钉板”的,就是叶扶苏。那种心计、那种耐心、那种对结果的算计,简直太坏了。不过,母亲知道这个事情过程时,叶扶苏都已经上大学了。

好奇不安份(说好听的是好学)、有心计(说好听的是聪明),这还不是最让人头疼的。这孩子最不让人省心的,就是倔强和胆大。由书呆子气演化而来的倔强,简直像足了古书里的那群“拗相公”;只要认为对的事情就没有不敢干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外公和邻居张爷爷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倔老头,一个敢在1938年的北京痛打酒后闹事的日本人;一个更是扔了祖传的中药店拿着大刀片子跟鬼子拼命。当然,这些都是对的,属于那些“有所必为,虽死亦为”的事情。可对于现在的叶扶苏而言,有“虽死亦为”的事情么?或者说有必要么?打警察、把人打住院,说什么理由都不可能接受。至于其它的那些毛病,跟这几条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了。

过于顺利的人生经历,让这孩子没有挫折的经验,相反倒让这孩子有一种缺乏刺激的感觉。大学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什么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也都过于循规蹈矩;从小知道的那些“封狼居胥”、铁马冰河的故事已经深深的刻在他的心里。所以他要去当兵。

母亲的支持让叶扶苏感到极其意外。一天的长谈,不仅使叶扶苏对慈母有了更多的敬爱,也让叶扶苏更加的了解母亲,更加敬佩母亲。倒是从来对叶扶苏极度溺爱的外婆,差点让叶扶苏改变了主意。要说什么人能让叶扶苏违心的做某件事,恐怕只有外婆了。好在老人家还是坚持了一贯的溺爱立场,在母亲、姨妈和舅舅的劝说下,同意外孙的选择。

新兵蛋子第一节新兵叶扶苏(二)

“新兵同志们注意了!我是你们新训队的队长!大家按照分配好的班、排站好队,跟着你们的班长到站台上去!”

听到命令的新兵们立刻乱成了一锅粥。断了背包带的,掉了洗脸盆,找不到队伍的,叮叮当当,唏哩哗啦,队列简直成了吵蛤蟆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