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呼啸的枪刺 > 第19章

第19章





自从叶扶苏和马野跟副连长在“批斗会”上冲突以后,一班的几个新兵一直小心谨慎地避免犯任何的错误,心里也一直提防着即将到来的“打击”。只是想象中的打击并没有如期而至。“批斗会”的第二天,一连也就安康逃跑的问题开了全连大会。会上,王其文老调重谈、含沙射影地指责起了杜为国。不知道是杜为国人缘太好,还是王其文人缘太次,一连上上下下合起伙来跟王其文抬杠。搞得会还没有结束,王其文就拂袖而去。没过多久,王其文就去了军区,几天后,独立团就收到了王其文需要在军区医院住院三个月治疗胃病的电话。刘爱国捏着电报重重地说了三个字:“随他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连的新兵有事没事的总是来一班转转。就连其它连的同年新兵也总是爱往这边跑。有什么话新兵们总是愿意跟叶扶苏或者马野叨唠叨唠。里羽说叶扶苏现在是“一等(兵)副政委,主持新兵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过了年,叶扶苏就开始拉着一班的兵们忙上了。翻译资料,整理文档,调试程序把几个人忙的不亦乐乎。叶扶苏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英语、战略战术、枪械知识、后勤保障再加上物理学、电子学、地理学、数学、汇编语言、C语言,凡是翻译资料和编程设计到的东西,统统的在叶扶苏的脑子里搅成了一锅粥。不知道有多少次,叶扶苏都苦着脸对身边的战友说:“你说我就为什么不能毕了业再当兵呀。这他妈的屁也没学会呢。”

一边翻译(大部头的战略战术主要是里羽翻译,叶扶苏优先翻译电子和单兵装备),叶扶苏一边琢磨着搞些小的单兵装备。第一个获得成功的是单兵战术电台(其实就是对讲机)。叶扶苏拿出小的时候“炸猫”(详见第一章)的精神,自己攒了一对可以通讯5-8公里的“对讲机”(还是有些改动)。装在张晨用锤子敲出来的铁壳子里,空间用海绵填充,四周用玻璃胶涂的严严实实,最后又在外面加了一层壳子,喷上了绿漆。还别说,这玩意的抗震和防水的性能还真的不错。叶扶苏大受鼓舞,给一班每人整了一个。现在,一班所有的人,只要是在驻地范围内,都可以随时联络。当然,具体到保密性就免谈了。用马野的话讲,一班现在每人都别了个收音机(因为调试的时候,居然从中收到了广播)。接下来的东西就有点意思了。叶扶苏参照资料上的单兵报警装置搞成了几组有线警报器。原理有点像绊发雷,用细铜线连接。马野趁着叶扶苏不注意,从中偷了几组四处乱装。一时间叶扶苏的控制器上警报闪个不停,搞的还以为是出问题了呢。气的叶扶苏拉着张晨把马野好一顿暴锤。

除了捣乱和打字(马野负责资料的电脑录入),马野也从几个练摊的哥们那花高价买了两个俄罗斯的军用狙击镜,几把“丛林王”,那个时候人们叫它“兰博刀”。可惜被杜为国没收了,只能到训练的时候经过批准才能佩戴。搞的马野郁闷不已,后悔当初没有留下一把。狙击镜也被周海城和严新霸占了。此外,医药盒、棉线、鱼钩、鱼丝、细铜丝、绳索、火柴、雨衣、伪装网、微型铁蒺藜、指北针、什么的几个人是逮到什么要什么。杜为国用两条“万宝路”的代价给几个人从独立团领来了野战背囊,乱七八糟的往里一装还真像那么回事。

就在叶扶苏他们忙的唏哩哗啦的时候,叶扶苏的“叶氏扯淡电子战系统”编好了。一起寄来的还有[奇`书`网`整.理'提.供]一套正版的红色警报。用了两天调试和熟悉,叶扶苏把系统装到了团里的计算机网络上。连通已经编好的数据库和其它模拟软件,诸如后勤管理、油料管理、弹药消耗与供给管理软件,像模像样地给刘爱国和张建军搞了个验收“现演”。把几个刚知道电脑的“土包子”唬的一愣一愣的。不过叶扶苏一再强调:这东西只是让大家感性的认识电子战系统和电子管理系统。更多的不是能够用到什么程度,而是培养大家对于计算机的感觉。就连红色警报也在团长的首肯下装到了机器上。招的几个学会了的参谋没事就往资料室跑。

为了尽快普及计算机的知识,张建军让叶扶苏每周抽出两个晚上教所有的干部学电脑。看着一个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叶扶苏干脆从玩游戏教起了。这下大家的兴趣来了,“教室”里(其实就是独立团会议室)经常爆发出阵阵的喧嚣。

“占领那个阵地,快,敌人快顶不住了!”

“一连长从左边上,二连正面突进,分割他们!”

“爱国快开炮,再不开炮我的坦克就全完了!”

“空军,空军到那去了?!”

“不好有埋伏,全是电刺!弟兄们撤!”

知道的这是独立团在进行电脑教学,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跟哪打起来了呢。只是这些游戏或者计算机,不是今天启动不了需要重装系统,就是明天被人把所有的外设数据线拔了下来。想玩就要先修好这些机器。不过这时候往往只有教材和一个二把刀的“助教”里羽。叶扶苏总是不在。一直到很多年以后,独立团干部普遍都爱玩电脑游戏,而且水平不低。

不久后,看到大家对于键盘和鼠标的操作越来越熟练,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也都明白了。叶扶苏偷偷的告诉刘爱国:可以删游戏了。

胡闹也好,折腾也罢。反正独立团就这样迈出了电子化、网络化的第一步。全团很快就习惯并且喜欢上了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信息传递。时不常地还用“叶氏扯淡电子战系统”演习一把。

团里又下本买了20台当时最好的奔腾pro。这回最开心的是马野,因为卫生队终于装上了电脑。有好长一段时间,马野总是背着个工具袋装成“大尾巴狼”(――叶扶苏语),有事没事的四处(其实主要是卫生队一处)检查一下电脑运行情况。

看着计算机网络真的运行起来了,叶扶苏开始老老实实地编写起一些力所能及的应用程序,尤其是一些基础的数据库系统。无论将来移植到什么系统上,这些数据都是宝贵的。很多很多年以后,回到独立团看老首长的叶扶苏,还能看到一些当年他编的小程序在独立团内部的网络上使用。

军中一卒第一节训练!训练!!训练!!!

转眼间,春天不知不觉地到了。嫩嫩的绿色悄悄的开始出现在了大地上。一场细雨过后,空气中甚至有了丝丝青草的芳香。

对于部队而言,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新一年训练计划的全面展开。通常这样的训练包括体能、轻武器操作(射击二、三项)、战术、格斗、武装越野等等一大堆基础的课目。其实除了基础训练,野战部队和守备部队的训练差别挺大的。这也很好理解,野战军么,训练中实战要求特别严格。因此,即使是马放南山这么多年,真的要是有朝一日战火再次降临,相信中国军人的表现也不会输于前辈。

独立团从全军颁布统一训练大纲那天起,就开始补充自己的训练内容。秀才团长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战史、战例成了最好的教材和训练大纲。像早先,独立团曾经加强过拼刺训练、武装泅渡训练、打空降训练、山地作战训练什么的,基本上结合当时时代特点和部队发展需要。比如武装泅渡训练,就是在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期。当时,全军很多部队都在进行类似的加强训练。

前些日子,团里面让叶扶苏他们翻译资料,就是想在今后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训练项目。今年独立团的补充训练重点放在了分队作战训练,针对分队战术及实战应用进行摸索和总结。老规矩,每年的补充训练独立团都会成立一个以团长为组长的课题小组。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课题小组多了几个大头兵,而且是新兵。

对于这几个新兵加入课题小组,独立团还是有些不同看法的。根源还在于“新兵”这两个字上:“新兵蛋子,懂什么呀?还是联系军区,等他们派人帮忙吧。那个计算机系统,玩玩还可以,真的训练用它,不是胡闹么?”

不过刘爱国大手一挥,冲着手下的营长、参谋们说道:“狗屁,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不是?你们谁懂计算机?谁能翻译外军资料?这是摸索,今后的作战模式不会按照以前的套路来了。咱们学的那些东西很多都过时了。那个计算机网络的介入,可能会改变战争、训练和后勤保障的模式。现在不整明白了打仗怎么办?等军区,军区那么多部队,你给我走后门去排队呀。再说了,独立团什么时候等过?!”

结果,刘爱国的这一翻话将一班的几个新兵连带整个一班统统划拉进了课题小组。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补充训练效果,刘爱国还把团侦察连也抽调来了一个排,组成了战术试验分队。

由于这个战术试验分队是侦察连副连长刘云带队。自然而然的一班也就按照侦察连的日常训练要求进行训练了。这下子可算整苦了这几个新兵蛋子。

5公里越野是新兵们的训练内容,到了连队基本上是10公里起步了。可侦察连就是侦察连,每天早上一起床试验分队就先来了个5公里越野,美其名曰“醒醒盹儿”。吃过早饭,立刻就是15公里越野。晚饭前再来一个10公里。有的时候叶扶苏都纳闷,怎么这么折腾就不得个盲肠炎呢?对于几个新兵,刘云特意关照了一番,每个人的背囊里都塞进了三块耐火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