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呼啸的枪刺 > 第21章

第21章



部队是要上战场的,那些花架子有什么用。

说起来,搞些面上的东西,独立团绝对有优势。独立团不是一直秀才当家么?整点子花里胡梢的东西还不简单?但是,从战争年代开始,独立团就不搞这一套。加强政治思想绝对应该,但是搞那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意思。这一点不仅老搭档刘爱国认同,全独立团的领导层都是这个看法,或者说都继承着这个传统更准确。在张建军和独立团很多政工人员身上,你可以看到人民军队政工人员的沉稳、睿智,更能看到一个军人的犀利和锐气。这绝对是一个在危机时刻可以挺身而出,高声呼喊:我是政委,跟我来!带领部下刺刀见红的政委。一如战争年代那些冲锋在前的政工前辈。

“对!我看,尽快把装备教给试验分队。尽快熟悉,研究相关战术,尽快形成战斗力。军区什么时候想看就看吧。”刘爱国有张建军这样的政委搭档,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带部队上。

军中一卒第三节摸索(二)

军区交给独立团的装备很新,有几样刘爱国也仅仅是在一些内部资料上看到过。原来以为,军区会给独立团装备一些87式。但是看到装备清单才知道,这次装备的自动步枪是一种全新的5.8毫米小口径枪械(95式,当时尚未大量装备)。由于采用无托结构,缩短了枪的长度,重量也更轻一些。配属物品包括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多功能刺刀,甚至还有几个下挂榴弹发射器。与之配套的是另外几种全新的5.8毫米手枪、突击步枪和班用机枪,很多部件可以和自动步枪互换使用。

“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5.8(毫米)系列。看来军区这次还真的给了些好东西。”刘爱国冲着一边也处在兴奋中的张建军说道。

“没错,还真有不少好东西。”拿着一把85式狙击步枪熟练的进行调试的张建军,突然发现了另一种新的狙击步枪:“这是什么?小口径的狙击(步枪)?”张建军向军区押送装备来的参谋问道。

“嗯,新的5.8毫米小口径狙击步枪,兵工部门给咱们试用。还没有量产。”看得出来,就是这个押运的参谋也没有这么集中地见过到过这么多的新装备。交接手续一办完,他就拉着刘爱国和张建军奔向了靶场。

从新式小口径步枪、班用机枪到当时还不多见小口径狙击步枪;从刚刚定型的多功能军用匕首到几乎是首次下发的红外装备,再加上当时还是处在试验定型阶段的各种单兵电子设备,独立团这次又算是小小地换了把装。

新装备刚一送到,试验分队就得到了消息。刘云拉着杜为国和叶扶苏,借口上网查资料,兴冲冲地窜到了团部。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刘云眼里放出的光芒,不知怎么居然能让叶扶苏想到了“色狼”。

看着团长、政委他们奔向了靶场,杜为国一把拉住了还没有来得及跟去的军区装备部干事和兵工部门跟来的工程师。又是上烟又是倒茶,十足的一副溜须拍马者的嘴脸。杜为国倒是不着急打靶,反正将来有的是机会,及早了解清楚装备特点,这才是重中之重。

叶扶苏没有注意到连长的“反常”表现,他已经被这些新式装备吸引住了。一直在跟资料打交道的叶扶苏,暗自在心中对比着外军装备,越比叶扶苏心里越是暗暗兴奋:“爽呀,这要是大量列装,战斗力绝对是成倍的提升。”叶扶苏用有些发抖的手抚摸着这些装备。

私下里,叶扶苏曾经跟几个参与翻译资料的新兵说过,按照目前中国军队常规装备的水平,如果面对军事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要超过了当年抗美援朝时期的“小米加步枪”。而最致命的是这种差距来自中国军队独具优势的领域――人的因素。一方面是使用落后装备形成的落后战术思想,另一个方面则是各种新武器正在尽可能地限制着人的发挥。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你就是再有本事,几百米外,你已经被对手的狙击步枪死死锁定。就以现代枪械的精准和稳定,你还能又什么作为?或者你利用黑夜潜伏在敌前,你身上的红外线特征会把你赤裸裸地暴露在敌人的红外侦测设备里。等待你的是什么将不言而喻。

看了一眼抱着两三支不同枪械的刘云,以及向兵工部门技术人员不停询问的杜为国,叶扶苏深吸了一口气,顺手拿起一本微光瞄准镜的说明书,靠在边上仔细地阅读起来。

新装备很快就下发到试验分队了。团里还将杜为国和今年军校毕业的两个见习排长也放到了试验分队。除去每天5个小时的“常规”训练,队员们的时间基本上都耗在了熟悉新装备上。先是简单地操作学习,再是对说明书、装备手册进行详细地讲解,然后是精确操作和拆装维护。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就在这反复的训练、学习、学习、训练中过去了。

根据小分队的作战特点,试验分队除了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熟练操作各种装备以外,还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实战要求,确定了每个战士在小分队中的具体分工。试验分队以班为单位,被划分成若干个小队。叶扶苏成了狙击双人组的主射手,军区神射手周海城是他的观瞄手。狙击手负责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而观瞄手则负责观察和警卫。其实,一开始狙击手本来应该周海城。这也很好理解,狙击手才是行动的关键,而观瞄手只是辅助狙击手进行侦察和警卫的任务。所以,狙击手自然应该是神射手了。但是,一些外军资料上却说,经验丰富的射手应该是观瞄手,他们认为“狙击手只是猴子,而观瞄手是驯兽师”(Thesniperisthemonkeyandthespotteristhedriver),这意味着好的观瞄手能通过口述命令指挥狙击手瞄准和射击,并根据风向风力空气湿度告诉射手怎样调整瞄准镜从而击中目标,在这同时他还要负责监视周围环境,并负担起整个小组的警卫工作,让狙击手专心致志地瞄准射击,并根据情况变化作出战术决定。对于这种不同的理论,刘爱国的看法是多试试,用实战检验哪种理论更正确。所以训练过程中,两个人的角色经常互换。

叶扶苏他们这一对狙击组合的配枪包括了一支带有高精度的微光、白光瞄准镜的5.8毫米小口径狙击步枪,一支下挂了35MM枪榴弹发射器的95式5.8MM口径的自动步枪(也配备了观瞄装备),以及两支92式5.8毫米战斗手枪。其它的伪装网、匕首什么的不一而足。考虑到潜伏和防卫的需要,除了多带了几颗手雷和定向雷,叶扶苏还在两个人的背囊中塞上了不少微型铁蒺藜和几组单兵报警装置。

马野是突击(攻击)手,同样担任突击手的还有一班另外两个老兵。不过,马野也时不常地凑过来摆弄摆弄那支狙击步枪。说起来马野的射击成绩要好过叶扶苏,只是太过毛躁,所以不太适合狙击手的要求。张晨自然而然地跟着严新当起了重火力手,装备中甚至包括了火箭筒。陈平和里羽分别负责小队的指挥与通讯,除了下发的一部电台,小队成员还是装备着叶扶苏反复改进的单兵通讯器。

一个月中,刘爱国和张建军他们也没有闲着。带着各种有关分队作战的资料,从军区训练装备部门到附近军事院校,一个不落地跑了个遍。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份份集合了各种意见,各种思想的小分队(部队)作战训练计划摆到了团参谋长的桌上。带着手下的参谋没日没夜地整整熬了两个礼拜,经过团里面反复讨论、研究,参谋长终于将训练计划下发给了试验分队。

看着厚厚的训练计划,刘云和杜为国一个劲地咧嘴。既要保证部队按照全军颁发的训练大纲完成训练任务,又要尽快熟悉手中新下发的装备,任务本来就够重的了。要知道,部队所谓的熟悉装备可不是地方上那种会用就成了。除了会用,还要懂得原理,能拆装,会保养,包括简单地维修等等。不同武器、系统之间的配合问题,火力的层次分布问题,甚至弹药的配比问题。这样说吧,试验分队几乎是一步一个坑的在摸索前进。现在又要进行小部队作战的补充训练。试验分队的压力可想而知。

军中一卒第四节对抗(一)

杜为国他们遇到的问题团里面不是没有考虑到。张建军拿到计划的第一天,就在独立团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刘爱国也在为这个问题头疼。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的道理谁都明白,可是刘爱国心里着急。说起来独立团最近变化是不小,但是真正本质上的东西变化不大。刘爱国的计划是在试验分队成功后,扩大试验分队的规模,进而以这些战士为种子,在全团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所以试验分队不仅在训练质量上要求严格,就是出成绩的时间上都要尽可能的快。

团党委商量了整整一天,最后做出了两个决定:其一,在全团再抽调5个班进入试验分队,这样一方面扩大试验影响面积,尽快将已经取得的成果、经验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始准备连排一级的小部队协同训练。其二,加大训练中的对抗演习,在横向训练方式(比如同为狙击手一同进行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小分队纵向训练,直接用对抗的方式在实战中进行摸索。一时间,试验分队的训练场上热闹非凡。

太阳底下,叶扶苏趴在团部操场的沙坑里已经整整三个小时了。这是两周以来试验分队组织的第四次对抗演习了。对抗、总结、总结、对抗,战士们在实战中进步的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