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励志成语故事14篇 > 第20页

第20页


        
5、做识字游戏:将字娃娃贴成一座山的样子,学生搬山,认识一个生字,扩词后,就搬掉一块,直到搬完为止。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14分钟)  
        
1、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说名字。  
        
2、小组活动:先读一读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故事,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派代表在班上讲。  
        
3、我会猜,教师出示课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学生猜。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回家后,把你领会到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积累成语,并阅读有关成语的课外书籍,准备开展一次讲成语故事的比赛。  
        
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了坐井观天所蕴含的寓意,明白了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
        
                                            第四课      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明白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    南辕北辙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  )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  )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  )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