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党史经典故事(通用18篇) > 第3页

第3页


        
  对于这次调查,陈云在晚年的时候还常常提起。他说,确实,这些年来,我自己有一条很深的体会,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说:“共产党是做事业的党,共产党员是做事业的人,做事就不可能没有错误。无论何人,哪怕他再高明,哪怕他很有本领,但还是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在两人谈话中可以承认错误,在小组会上可以承认错误,在大一点的会上可以承认错误,在千万人面前可以承认错误,这就叫论事不论人,论事不论脸。这样,扯皮就少了,事情也就好办了。”陈云的三次自我检讨,无疑体现了他的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三次检讨,时空不同,目的不变,那就是实事求是,执政为民。
        
第5篇:  党史经典故事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第6篇:  党史经典故事
          七月的天空流光溢彩,
        
  七月的大地笑语欢歌,
        
  七月的星光照亮长夜的路,
        
  七月的彩霞点燃心中的火。
        
  七月的脸庞漾起笑的漩涡,
        
  七月的诸城飞出祝福的欢歌:
        
  九十年前,一只思想的铁锤,敲醒千年沉睡的雄狮。
        
  九十年前,一把智慧的镰刀,割断一切旧世界的枷锁
        
  九十年前,是一座厚重的里程碑,凝聚着几代人的求索
        
  九十年前,是一首辉煌的交响乐,演绎着命运的潮起潮落
        
  九十年前,是一艘沉稳的航船,满载着中国人图强的梦想
        
  九十年前,是一只嘹亮的号角,奏响中国人奋进的凯歌:
        
  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多少命运的颠簸。
        
  培植信念的绿叶,浇灌理想的花朵,党旗飘飘,指引我们填平道道沟壑
        
  绕过激流险滩,赢来峰回路转,镰刀铁锤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前。
        
  牢记为民的教诲,不忘务实的嘱托,忧患中的中国开始编织七彩的生活
        
  桃花笑春风,人面相映红在历史隧道中穿行的中国写满未来的憧憬
        
  明月醉荷花,大漠收残阳
        
  醉人的画卷中蕴含中国人文明富裕的梦想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求索的脚步:
        
  风骨遒劲的中国人民,用智慧的头脑畅想
        
  用勤劳的双手播种
        
  用滚烫的汗滴浇灌
        
  用诚挚的期待盼望
        
  困难、机遇、挑战、重任
        
  倾刻间化作磅礴的力量
        
  向着富裕、文明、和谐加速起航
        
  终于,跨越一道道沉重的门坎
        
  神话般揭开崭新的篇章
        
  繁华的街市取代了冷寂的村落,
        
  贫瘠的土地结满了金色的硕果:
        
  经济建设亮点增多,招商引资催生助长,项目建设做大做强
        
  合作医疗解民忧,驻联帮保化民愁
        
  风清气正导向明,换届选拔人人颂
        
  掀起责任风暴、推进效能革命,全力以赴优化发展环境。
        

第7篇:  党史经典故事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叫《一袋干粮》的故事。它讲了一个叫小兰的小红军,在长征的路上好不容易的拿到了一袋干粮,却被小兰在照顾一个伤员的时候弄丢了,后来小兰也发现了。读到这儿我本以为小兰会向集体汇报一下,但是小兰并没有像我想的一样去给集体汇报,而是一路上不停地拔野菜,并把拔的野菜放到干粮包里,于是她的干粮包也就变的鼓鼓的,可是野菜的营养实在是太少了,没过多久,小兰就病倒了,当大家发现小兰没有干粮吃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她吃,这样她的身体才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