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听老一辈人讲革命故事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听老一辈人讲革命故事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第2篇:  听老一辈人讲革命故事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第3篇:  听老一辈人讲革命故事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红色是革命的象征,我们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中国人民喜欢红色,是不忘历史的表现啊。”我恍然大悟,决定沿着革命先烈的脚印去寻找那红色的记忆。
        
  我和妈妈来到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参观,进入景区就看到了“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牌,我认真地读着上面的介绍,让我明白了1935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在剑门关激战,攻克了剑门关,这儿是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拾级而上,一抬头就看到了雄伟的“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高高的碑体下是白色的底座,上面雕刻着红军在这次著名的战斗中的英勇故事,我一幅幅地看着,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的红军战士在炮火中奋勇向前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红旗在剑门关高高飘扬着……这碑上凝结着红军魂,闪烁着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仰头看那几个金色的大字,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油然而生,我进入纪念馆,用心地看资料,认真地听讲解,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精心布置,用兵如神的故事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对他们的敬意就更深了。
        
  从纪念馆出来,我来到两位英雄的雕像前,他们的身躯那样高大,目光那样坚定,我带着对他们的敬意和他们合了一个影,我要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第4篇:  听老一辈人讲革命故事
          1.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
        
  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4.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5.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时迷路,就叫王二小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13岁。
        
第5篇:  听老一辈人讲革命故事
          宁化“红色娘子军”妇女翻身解放“天上无云不落雨哟,地上无媒不成亲;没有红军难解放哟,妇女永远泪淋淋;感谢红军得解放哟,妇女翻身做主人。”你知道这是那里的山歌吗?原来这是在宁化苏区时期,广大翻身妇女经常传唱的一首山歌。1931年,红十二军来到宁化县西南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当时,宁化广大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权的支配,戴着“一守二莫”、“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等精神枷锁,处处受丈夫、翁婆、伯叔、姑侄的打骂和虐待,被当成玩具和奴隶,没有人生自由。面对残酷的现实,广大妇女要求解放的愿望已成为一种强烈的期盼。红军的到来,妇女们看到了光明,纷纷起来革命。割掉髻子参军“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宁化广大妇女获得解放后,不忘红军恩情,割掉髻子,踊跃报名参军,先后有774名妇女参加红军。在革命的洗礼下,有的女红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童养媳、家庭妇女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1933年2月8日,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紧要关头,宁化各区妇女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组织妇女踊跃参加红军。当时,仅城关青年妇女参加红军的人数就有2个营,禾口区青年妇女参加红军的人数达103人,编成一个妇女连,统一由县委妇女部领导,随后编入了红军独立第七师,隶属福建省军区。1933年春节期间,宁化南郊区妇女部长苏惠珠和妇女连指导员江炎火,奉命代表宁化红色娘子军前往江西瑞金参加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应大家的邀请,江炎火当场演唱了宁化红色山歌一曲,搏得三位领袖和与会代表的满堂喝彩。扩红“女鼓动家”宁化县长宁区(今治平乡)彭坊村葛坳村的女红军江银子,为了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带头动员丈夫参加红军。在她的带动下,不少适龄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禾口乡的王立德,在女红军的宣传下,亲自送3个弟弟参加红军;随后,陈进升和陈进其两兄弟、邹维生夫妻、张贤顺父子双双参加了红军;张清根只有一个独生子,刚结婚才一天,第二天就参加红军上前线;陈阜冈乡的进财女、木香女也是女红军战士,不仅带头动员丈夫参加红军,而且还动员丈夫的兄弟二人参加红军。此外,石壁乡的张长金、张冬秀、张雪香、张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