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谁在收藏中国 > 第19章

第19章



                                    记者留意到:一周后,同类报道在几家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上出现几万条。

        拍卖会结束后,我和几位藏友汇拢一起交流“战绩”:我的藏品总共落槌3000多万,其他朋友的藏品有的落槌在5000多万、有的落槌在7000多万。总而言之,如果按照拍卖会现场宣布的数字统计,朋友们近百件拍品的成交价总共能达到一两个亿人民币。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令人难以置信,这100多件拍品实际上全部流拍,被我们自己悉数举牌拍回。朋友们非但没拿回一分钱,反倒每人赔了几万元钱的“宣传费”和“图录费”,成了地地道道的花钱赚吆喝。

        这以后,记者又参加过几次拍卖活动,情况大同小异。有的拍卖公司公开声明拍不了值钱的真东西,只让送“有卖相”的赝品。还有的拍卖公司则打着各种“慈善活动”的旗号,名为募捐,暗地里分钱……

        第七章  中国文物通缉令  中国藏宝

        1994年夏天,英国警方接到举报,有人通过海运走私大批历史文物。英国警方按照举报的细节,迅速发动了代号为“水烛行动”的突袭,分别在英国两个港口截获了两批走私文物,计7卡车约6000件,随后将这些文物封存在克里斯蒂拍卖行库房。

        1995年2月,英国警方向我国驻英使馆通报了有关情况,希望能与我国联手破获该走私文物团伙的国际网络。

        早在接到英国警方的通报之前,中国驻英大使馆曾接到几封匿名信,信的内容大致相似,都言及从1994年底到1995年初,在英国著名古董商人James的策划和唆使下,中国境内一个文物走私团伙组织盗墓贼窃得了大量珍贵文物,已经分两批从海上成功登陆英国。匿名信还详细描述了有关非法走私中国文物的涉嫌犯及走私文物路线和进货批量、市场交易等情况,指出参与走私中国文物的是一个有组织的走私犯罪集团,成员既有香港人,也有英国人,其中包括英警方人员。他们主要的运作方式是从中国内地定期通过走私方式,将大量文物经香港运至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地牟取暴利。

        接到英国警方的正式邀请后,中国政府派出以国家文物局时任局长张文斌为首的文物鉴定团队赶赴伦敦,并立即开展工作。

        中国专家在英警的带领下走进克里斯蒂拍卖公司的仓库时,不禁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著名的克里斯蒂拍卖行的仓库竟是如此狭小、如此黑暗,常年不见阳光,连空气都很难流通。可是被英警查扣封存在这里的走私物品,却件件精美,堪称文化珍宝。这些走私文物除少量赝品和埃及文物外,绝大部分文物都是近年在中国境内盗掘出土后走私出境的,少部分明清文物则是盗自中国境内的寺庙。

        与此同时,中国专家还在现场发现了一些可以表明走私文物来源的证据:如墓志中的下葬地名、中国北方文物走私犯惯用的包装纸和中国报纸、河南广东等省生产的商品包装箱、部分出土陶器带有的古墓老土、保持墓葬中的饱和状态尚未脱水的漆木器……经专家们鉴定,这批文物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结束于清代的青铜器、玉器、石器、漆器、陶瓷器和古画,大部分都属于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专家们称:这批文物的时代、品种之全,艺术品位之高,足可以单列一家博物馆。

        在与英国警方合作办案的过程中,让中国专家意外之事不断出现。在这两起走私中国文物案的策划者——英国古董商人James的家里,公然悬挂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中国藏宝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历年来由中国官方考古队和民间盗墓贼挖掘的古墓地点、出土文物名称,有些还另外配有文物照片或画像。在交谈过程中,专家们发现James对中国文物的出土时间、地点、身价和基本特征都非常了解,甚至很专业,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中国文物通。从此人如此深厚的中国文物底蕴中不难想象,经他之手绑架出境的中国文物肯定少不了一个天文数字。

        回国后,张文彬局长立即将情况分别向国务院和文化部作了汇报,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铁映指示国家文物局:“要千方百计追还文物”。并督促国务院办公厅协调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文化部、国务院港澳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抽调人员,与几位著名法学家、律师,共同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工作小组”,张文彬出任组长。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一方面致函英国内务部,表明对这批文物的中国所有权主张,并要求英方将所扣查文物归还中国。另一方面责成公安部迅速成立专案组,针对此案的盗掘、出境等详细过程,在河南、广东、香港等地调查取证,取得大量第一手证据。

        就在中方紧锣密鼓搜集证据的同时,又一件出人意料之事发生了:英国地方法院告知中方,若在1997年1月17日之前不进行民事起诉,他们将把这批扣押文物判给走私嫌疑人。理由是英国没有参加《文化遗产公约》和《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依照英国法律,对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犯罪进行起诉是有限制范围的,所以拟放弃追查。由此,查扣文物的英警方也称如果我方不介入民事诉讼,按照英国法律,他们必须把查扣物品退还给犯罪嫌疑人。一时间,走私犯罪嫌疑人气焰格外嚣张,甚至频频公开致函我国驻英使馆,要求中国方面放弃对查扣文物的所有权要求,否则就要进行民事诉讼。与此同时,走私嫌疑人还以非法查扣其财产为由,对英国警方提出起诉。

        由于英国警方无法取得皇家检察院批准提请刑事诉讼要求,英国伦敦地方法院民事法庭按照民事诉讼程序接受了走私嫌疑人的请求,分别于1996年9月26日和10月29日,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两次开庭审理此案,并将一部分文物判决退还给走私嫌疑人。

        1997年1月,中国追索小组在有关法律专家的帮助下,以英国地方法院蔑视中国国家豁免权为由,要求英方将此案移交英上诉法院审理,迫使英地方法院做出决定:冻结全部被扣文物,直到中方正式参与民事诉讼时为止。在我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走私嫌疑人不得已提出和解,并表示愿意谈判。

        1998年1月,谈判正式开始,两天后双方达成协议,对方扣除了一部分其他国家的文物后,将所有中国文物归还给中国,共计3400余件(套)。至此,这起特大国际文物走私案以中方的全胜而告终。

        据英国媒体爆料,事后,那位拥有“中国藏宝图”的国际文物走私分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嘲笑说:“我根本不在乎一次偶然失手,中国所有地下宝物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不出三天,中国人还会源源不断地把更多的宝贝送上门,因为他们很喜欢英镑与美元!”

        第七章  中国文物通缉令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002年3月19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室,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大使馆秘书段大启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子低沉的声音:“我马上给你一份传真,十分重要!”

        “请问您是谁?”段大启问道。对方没回答,放下电话。不一会儿,传真机响了,段大启忐忑不安地按下接收键。他明白,对方不报名,一定是有比较紧急的机密文件,大使馆的这个传真号一般人不可能知道。

        果然不出段秘书所料,传真内容是:“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霸陵窦皇后墓被犯罪分子盗掘,墓内西汉陶俑等多件文物被盗,部分珍贵文物被偷运出境,其中六件陶俑将于2002年3月20号上午10时在纽约苏富比‘东方艺术品拍卖会’拍卖,希望使馆立即阻止。”落款:“国际刑警组织中国中心局”。传真除开文字外,还有被盗卖文物的几张照片。

        段大启看罢传真,倒吸了一口凉气,旋即直奔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的办公室……

        杨洁篪看过传真,一面给国内回复,要求公安部门尽快提供有关这批文物的详细情况和到达美国的来龙去脉,一面迅速起草了一份照会给美国海关总署,告诉他们这批走私文物来自中国,要求美国海关出面阻止苏富比的拍卖行为。同时,杨大使还指示段秘书,让他直接跟拍卖行进行联系。一小时后,杨大使又直接给美国海关打去电话,对方表示愿意与中方合作,追回文物。

        但是,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接到段大启的电话后,却拒绝了中方将走私中国文物撤拍的正当要求。拍卖行表示,保管这些文物花了不少钱,他们还为此次拍卖活动投入了大量的广告,暂停拍卖将会影响到其他拍品。他们还认为:仅凭中国大使馆提供的资料,还不足以证明中国是这批文物的合法拥有者。

        打电话没有解决问题,按照对方安排,次日将举行拍卖会。为了避免拍卖行造成既成事实,段大启秘书连夜坐火车从华盛顿赶到纽约,抢在次日拍卖会开始前20分钟,脚步匆匆地冲进苏富比拍卖现场。

        段大启进场后,立即找到拍卖会的负责人,当面要求暂停拍卖六件西汉陶俑。开始,拍卖方还是用在电话中使用过的借口拒绝中国大使馆的要求。这时,距拍卖开始只剩下10分钟。情急之下,段大启代表大使馆郑重声明:如果不停止拍卖,他将在拍卖会现场公开揭露这批文物是被盗中国国宝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