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24章

第24章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这样做:

        1991年暑期,我从西藏拉萨赶到四川成都开会,又赶到哈尔滨市,赶到吉林,从吉林赶到大连市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首次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观摩课。

        钱梦龙老师第一个讲课,我是最后一个。我讲课是上午最后一节,天热,学生累,观众也比较疲倦了。学生累再加上紧张,这堂课很容易失败。

        走上舞台,我问学生:"大家愿学一种消除紧张,使自己充满必胜信心的办法吗?"

        "愿意!"

        "那好,咱们学一种简单有效的消除紧张、建立信心的办法。请同学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的中缝,面带笑容,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深深地吸气,挺胸,气憋足了吗?"

        "憋足了!"

        "请大家大喊三遍'我能成功',要求一遍比一遍声音大。"

        同学们听了都大喊起来,但喊得不齐。

        我说:"这回老师说预备起,请大家齐声喊。好了,预备--起!"

        同学们齐喊,但三遍基本一样,没有层次。

        "这回请同学们想一想三次力量分配,不要平均使用力气,最后一遍用全身的力气高呼,好!再来一次!"

        "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

        学生们一声比一声大,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我的学生一上课也经常这样高呼,特别是全班同学齐声高呼时,有一种群体效应,一种场效应,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声浪中,怯懦、紧张、疲劳、懈怠、拖拉、自卑的情绪常常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尽管这些情绪过了一段时间还可能回来,但经常这样驱赶,自卑紧张的情绪就少得多了。

        也有时候,自习课比较累了,有的同学便建议:"老师,高呼几遍吧!"不用说呼什么,大家已心领神会,热烈赞成,一声令下,大家起身,昂首挺胸,吸足气,放声高呼:"我能成功!"

        有的学生管这叫"精神充电",也有的说"这是精神加油站","这是精神食粮"。

        十八  学会驾驶大脑这部汽车

        红旗剧场,全校师生正在参加开学典礼,我讲了本学期工作重点中的一点,便是每位师生都要提高驾驶自己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

        "咱们的大脑像不像汽车,可以开进知识的广阔原野,可以开向无限宽广、前途无量的人生大道,也可以开进游戏厅,可以开进同胞反目的械斗场。开得快时,每天能写上万字的作业,开得慢时,一个短短的公式、定理也要拖到明天去学,拖到明天去背。

        "细想起来,咱们每位同学的大脑真像一部汽车,咱们全校1516位同学便有1516辆大脑汽车。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汽车的驾驶员是谁呀?"

        "是校长!"同学们又用老办法,集体回答我的问话。

        "不对!"

        "是老师!"

        "也不对。这汽车驾驶员,便是每位同学自己。每位同学有脑子、有汽车是一回事,能不能科学地使用自己的脑子,也就是会不会驾驶大脑这部汽车是另一回事。"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同学,脑子透精透灵,思维敏捷,猜个谜语、玩个花样什么的,非常快,邻居家长都夸他聪明,可是一参加考试,成绩就低,是在倒数第三名之内。为什么聪明的头脑没有好成绩?原因在于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低。像皇冠、像奔驰牌汽车那样,性能极好,但若由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去驾驶,这么好的车也照样上树、下沟、追尾、顶牛,可能连10公里都出不去便出事故。

        也有这样的同学,看起来不太聪明,反应不够敏捷,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五名之列。如同一部性能较差的北京212吉普,由驾驶技术极高的司机开,便能安全地用10个小时从盘锦跑到北京。而那位不会开车的呢,尽管开皇冠、奔驰,不要说去北京,就连盘锦市郊区都开不出去。

        我们要想取得优秀成绩,有聪明的头脑重要,有优良的驾驶大脑的技术,更重要。

        全校同学都要努力提高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可以叫做自我教育的能力。

        每个人有汽车是一回事,会不会开汽车是另一回事。

        每个人有头脑是一回事,能不能、会不会用自己的头脑,会不会驾驶自己的头脑汽车是另一回事。

        人在少年时期,学会科学、理智地驾驶自己的头脑汽车,将能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培养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从何入手呢?我觉得要从建立计划、监督、反馈三个系统入手。

        首先,每位同学都要建立自己的计划系统。全校同学都要学会给大脑这部汽车制订计划,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驶向哪个目的地,各有多少里程,平均时速达到多少,完成什么样的运载任务。计划要明确具体,特别是近期计划,可操作性必须强。计划系统也

        包括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各科学习计划、行为规范、做什么、不做什么等对自我的具体要求。

        其次,同学们还要建立对自我的监督检查系统。自己订了计划,便该忠实于自己,不能觉得完成计划是在为老师扛活,为老师当长工。完不成计划首先是不忠实于自己,对不起自己。为监督自己及时完成计划,就要想出具体可行的监督检查自己的办法,甚至想出惩罚自己的措施。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及时检查自己的言行以及学习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发现失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第三,每位同学要学会建立反馈系统,看看为自己制订的那些计划、规矩,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过高了达不到,失去了信心,干脆躺倒不干,还不如低一点的计划。过低了,毫不费力便完成,剩余大部分精力无处使用,以至去做无益有害的事情,显然更糟。过去,规矩曾经是符合实际的,现在情况变化了,环境改变了,还非要坚持原来的做法,就碰壁,就失去朋友,失去机会,那就得根据现在的情况,及时修改过去的规矩,使之适合于自己的需要。

        驾驶大脑这部汽车是一件大事,是一个极大的题目,单是三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细研究起来都可以各写成一本书。更具体地驾驶大脑的技术,我们以后还会更细致地讲。今天讲这些,就是希望同学们都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大脑。冷静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对待自己许多不成熟的冲动。

        从这样的角度提出问题,容易使学生变得成熟,容易使学生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客观公正地看待自我,分析自我。

        十九  愿学生超过老师

        1985年,我的母校--沈阳三十二中的石健校长,请我的班主任何老师通知我回母校一趟。

        我立即遵命前往。自1968年下乡已有16年没有回母校了,踏进校门,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教学楼前的花坛依旧,两侧给了我大量课外知识的宣传栏里,诱人的新题目争先恐后地抢夺着我的眼睛。

        我见到了久久思念的班主任何老师。豁达开朗的王云天老师是教我语文的,王兴华老师教我们美术,当年便那么幽默风趣,时隔16年,他们似乎一点也不老。笑一笑,十年少,这话说得对,乐观的人永远年轻……

        石校长让我向全校老师汇报了我的工作后,当即决定,找一个星期日,全校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到盘山来听我的课。

        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星期天。头一天,我向同学们报告了这一消息,教室里沸腾起来,那时同学们便每天接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老师。有时一天400人、500人,最多时达到700人。时间长了,同学们已经有点害怕来客人了,但一听说我的班主任要来,听说我母校的老师们要来,立即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忙碌着,准备着,盼着快些见到老师们。

        这一天终于来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们热烈地欢迎我的老师们来到学校。在一片掌声中,母校50多位任课教师在我们的大教室里落座。

        全班同学都充满好奇,探头探脑,交头接耳,商量着,猜测着,询问着:"究竟谁是咱们老师的班主任?"

        赵德民等几个急性子,猜不出来,便悄悄来问我,我说:"这点事都侦察不出来,你们自己去问嘛!"他们真的去打听去问了。

        上课之前,唱完了课前一支歌,可离事先约定的上课时间还有几分钟,我很随便地像往常那样问:"这几分钟咱们干点啥呀?"不料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地喊起来:"请咱们老师的老师讲话!"

        这真是一个突然袭击,我没想到,我的老师更没想到。我感到难为情,若想到学生这样回答我就不问了。我的何老师毕竟久在教坛耕耘,世面见得多了,她从容地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讲起我们小时候的事情,讲起我读中学时学习的特点。我真佩服她的记忆力,她的讲述把我带回了中学,她点到的几件事立即激起我一串串记忆的涟漪,我沉浸在回忆中,几乎忘了上课。

        上课时,我请同学们口头作文:"今天同学们袭击了我的老师,我替我们老师也袭击大家一次。请同学们谈一谈听了我的老师的讲话以后的感想和体会。"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自己的感受,冯秀玲同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记住石校长、何老师的话,将来长大了,一定超过我们的魏老师。"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她说乐了,一时间,大教室里的三代师生心心相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