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25章

第25章



                                    大家都希望我们的教育事业真的能够一代胜过一代。

        有的学生,毕业以后,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超过了我,我替他们高兴。

        有的学生,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掌握的实权便超过了我,在社会上有很强的活动能力,我替他们高兴。

        也有的学生,参加工作三四年,实际工资收入便超过了我,住房条件也超过了我,我更替他们高兴。

        我盼望学生们不仅在知识上、学习上、工作上超过我,更希望他们不再过我们像他们那么大时连玉米面都吃不饱的生活,更希望他们在生活条件方面远远超过我。

        第三章  科学管理班集体

        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我的班中,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格言警句,像一盏盏心灯,倘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

        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

        初夏的盘锦,赶上艳阳高照的时候,已经很热。教室内我正讲课,班内的几个胖子,一边流汗,一边听课。

        忽然,室外起风了,而且越刮越大。我们三年级七班的教室在教学楼外面,有18米长,专供听课用的,走出教室便是大走廊。走廊的门被风吹得关上又打开,关时撞在门框上,开时撞在墙壁上,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搅得人心烦。

        这时李威娜同学从座位上走出去,到走廊把门关住,用插销插上了。回到教室,我问她为什么插门,她说:"老师,我是承包门的。"

        "这么热的天,把门插上,室内不通风,胖子们热坏了怎么办?"

        "门开着,风一刮就乱响,影响大家听课怎么办?""难道风大时,让门不出声音只有插上门一种办法吗?老师不是常说,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不是常说每件事都有100种做法吗?明天请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刮大风时,门要开着,还不让门发出声音。一种办法还不行,还要写出10种办法。"

        李威娜是一位思维敏捷、想像力丰富的同学,用不着指导,她就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

        果然,第二天,问题解决了。她用一根比门框的宽度略长的方木,方木的两端各开了一个槽,槽的宽度等于门的厚度,然后将两扇门打开,将方木横在门的上端,槽恰好卡住两扇门。这样一来,门被顶在两端的墙壁上,风大也不能再往墙上撞了。往内呢?因为有槽顶着也回不来。同学们看了,都称赞这个办法想得妙。

        大家正欣赏着这项小发明,李威娜同学又递给我一份材料,我打开一看,材料的题目是《刮大风时开着门但没有碰撞声的10种办法》。

        1.如目前使用的方木顶门。

        2.可在门与地之间的缝隙处加两个楔子,使门稳定。

        3.可在门下方设两个顶门的墩子。

        4.可在门后贴墙壁处钉两个橛子,橛子上设挂钩,门上设羊眼圈,一挂即可。

        5.可在门的中部设弹簧,弹簧力向内拉,而门外再设小弹簧拉住,成为有弹性的固定。

        6.跟5的办法大致相同,用橡胶皮条内外拉住亦可。

        7.在门的上部安上类似窗户扇下部挺钩那样的防风动装置。

        8.门上部内侧各钻一个不透的凹洞,然后制作一个可伸缩顶门闩,两端顶住凹洞。

        9.门下朝地面部位安上门插销,然后在水泥地面上打孔,门开后,将插销插入孔内固定。

        10.可安装像钢窗那样的构件,虽复杂一些,但却是防风动效果极好的挂钩。

        我看着这份材料,认真一想,这些方法确实都行得通,都能达到刮大风时,开着门还没有碰撞声的目的。

        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做某件事,大家想想有多少种办法?

        张军同学感冒了,大家想想,有多少种办法能治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吃速效伤风胶囊","吃感冒片","吃银翘解毒丸","打退热针","打消炎针","针灸也能治好","按摩也能治好","轻微的感冒,洗洗热水澡,一出汗就能好","喝姜糖水治感冒"……

        "吃速效伤风胶囊需白开水送下,请同学们想一想,烧开水有多少种方法?"就容器而言,大家说:"用锅"、"用壶"、"用盆"、"用盘"、"用饭盒"、"用杯"都能烧开水。就容器的质地而言,金的、银的、铜的、铁的、铝的、陶的、瓷的都可以。就燃料而言,有天然气可以,没有天然气,用液化气,用煤,用木头,用稻草,用废纸,用酒精灯,用煤油炉,用电饭锅,用太阳灶。这样想来,人的思路开阔,做事时容易成功,不至于因缺少某一个条件,一种办法行不通了,就宣布此事没法办。

        甚至同一句话都有100种说法,比如只有5个字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就语速而言,可慢,可快,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就这5个字的距离至少可有100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就音量而言,可悄悄地耳语,可小声说,可大声说,可高喊。就音调而言,可高音,可中音,可低音,ABCDEF等14个调值均可用来说这句相同的话。就语气而言,可陈述,可感叹,可疑问,可祈使。就说话时的感情而言,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又有相当大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品质的人说这同一句话,别人听了感受不同。周总理、雷锋说这句话,人们觉得真诚、恳切、发自内心,听了以后使人感动,使人共鸣,使人受教育。林彪、康生说这句话,流露出的是假大空的虚伪,是只知空喊、不想实做的欺骗,人们听了,受到的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反面教育,是不得不做形式主义敷衍的教育。11亿人同说这一句话,方式方法不就更多了吗?一句话既然有上百种说法,我们为什么不尽可能选择那种能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的说法呢?

        再往细说,一个字也有100种写法。比如学习的"学"字,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魏碑、行书、楷书、草书、仿宋等哪种写法写出来都读"学"。单就楷书而言,柳公权、颜真卿直至现代的启功、赵朴初这些大书法家又都风格各异。这样看来,仅仅一个"学"字,也不仅有100种写法,1000位书法家,或1000位学生同写"学"字,至少会有上百种区别吧!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很难比较隶体的"学"字和篆体的"学"字孰优孰劣,也很难一致做出哪个书法家的"学"字能排在第一位的决定,而是觉得书法家的"学"字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各具特色,妙处无穷。

        烧开水这样的小事,一句话、一个字这样的小事,尚且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做法,最后殊途同归。为什么对当班主任、管理班级,任命班干部,讲课等许多教育教学过程中复杂得多的事情,却认为"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呢?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人的思想一旦从一种模式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天地十分广阔,方法非常多。

        一个班会可以由班主任主持,也可以由班长主持,普通同学主持亦可;大家轮流主持可以,几个人同时主持也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再找到第二、第三……第十种方法,比一比,试一试,哪种方法大家感兴趣,效果好,就用哪一种。

        有一天,天气闷热,似乎要下雨了,一位同学跟我说:"老师,天气一闷热,我就心烦意乱,上自习的时候心烦意乱就什么都做不下去,看书、写作业,都静不下心来。怎么办呢?"

        我说你用原来的老办法,大概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绪,但你必须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这种不良心情我能控制,老办法控制不住,我还能想出新的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控制办法。有这个坚定的信念,你的情绪稳定些了,接下来就想办法,如:这段时间回忆自己过去学习效率最高之时或回忆自己战胜逆境时的经过,胜利者的心态便容易恢复;你也可以闭目冥想,自己是一个神奇的圣斗士,眼前一些不利的气候根本不算什么;你还可以从所学的11个科目中挑选自己最愿意学的科目,再选最喜欢的科目中最愿学的章节,从最爱学的章节中选最喜欢做的习题,这样越挑选越高兴,越愉快,逐渐会忘了心烦意乱的情绪而开始做实事。"好了,好了,老师您先别说了,让我自己再想一些新办法吧!"

        一旦把学生从"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他就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老师点出一个办法,他就能想出一串符合自己实际的办法来。

        自习课如此,战胜自己好动的毛病、语言不规范的毛病,以及听课、作业、参加社会活动和旅游参观等,莫不如此。

        牢记"条条大路通罗马",就能在做事一筹莫展时持积极的心态,想出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上百种办法来。

        我当班主任,绝大部分事请学生做。刚开始时,个别所谓理论家也持批判态度,觉得我和某位理论家的某个观点不一致。但由于这样管理班级效率高,我便一直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便也成了一种办法。

        我喜欢"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至于使人钻牛角尖,容易使人变得开朗、乐观、豁达。

        运用某种方法没做好,无须懊悔,无须烦恼,再换一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