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62章

第62章



                                    大家拥护他,同时也感觉过意不去,他为同学们做出的牺牲太多了。

        徐建峰是班级的体育委员,思维敏捷,进取心强,还精力过剩。学习任务压不住他,他总比别人先写完作业,老师讲的,他一听就明白,什么都学会了,便需要为剩余的精力寻找出路,于是难免有些犯纪律的小动作。他起初并没想到要当炉长,是我向他建议将剩余的精力用于有益的事情。

        我说:"精力像水,可以载人奔向理想的彼岸,也可冲毁农田。学习如运河,如渠道,学生精力如水。有的学生精力过于旺盛,现有的学习渠道注满之后还有余,倘不开辟新的渠道,便会溢出来,危害他人。"

        徐建峰同意了我的建议,参加炉长竞选,被大家选中,他把过剩的精力用于烧炉子,淘气的时间自然少了。

        他是个上进心极强的人,干什么都要干好。每天早来晚归,把炉子烧得暖烘烘的。每天早晨他冒着寒风来到教室,搓一搓冻得冰凉的手,运煤,砸煤,添柴,添煤,清理煤渣,每天干这枯燥而烦琐的工作,但他没有怨言,他享受更多的是炉火升腾起来的快乐感,是看到同学们在温暖的环境中学习的幸福感。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到绿草悄悄覆盖大地,迎春花怒放的时候,同学们也完成了酝酿了一个冬天的《炉长》一文。

        从一篇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炉长用那颗热心,点燃了炉火,也温暖了全班同学的心。

        春天来了,我们都为炉长松了一口气,他可以免遭严寒之苦了。春天召开开学典礼,照例要表扬奖励上个学期的优秀学生。我们想,炉长一定是头一个,不料,三好学生名单念完了,没有他;优秀学生名单读完了,还没有他;优秀团员、模范干部的名单上都没有他。听着听着,同学们沉不住气了:"同学们推选了炉长,学校怎么给取消了?"大家愤愤不平。靠近炉长坐的那宏伟问他:"你怎么什么也没评上呢?"炉长脸有些红,但回答的语调是平静、坦然的:"没什么,下次争取!"

        他的平静,他的坦然不知怎么使我的心灵受到震动,比看到他三个月来起早贪黑地为大家带来温暖受到的震动还要强烈得多。他确实做到了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人生的得失。

        原来,上报三好学生名单的时候,由于疏忽,我漏掉了徐建峰的名字。更由于另一层疏忽,我竟然没注意到开学典礼上没有公布他的名字。他的平静坦然感染了同学们,他也淡泊名利,会后没人提,一切像没发生一样,徐建峰照常热心地履行体育委员职责。到我看学生作文的时候,才发现了自己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检讨。有的同学改写了作文,有的同学为此又写了意境更深的文章。我呢?也深深佩服徐建峰同学对个人荣誉的淡泊态度。

        1987年,我们学校建了教学楼,建了锅炉房,楼内安装了暖气。从此,用火炉取暖便成为历史的回忆了。

        条件好了,该高兴才是,但不知为什么,每到冬天,望着那一排排的暖气片,我的心底却涌出一股股潜流,在心里流着流着,汇成一股股空荡荡的感觉,汇成一股股对温暖的火炉的回忆,汇成一股股对一任又一任无私奉献的炉长们的深深的思念。

        炉子没有了,炉长便没有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失去了一次学习机会。

        七  桌罩,专人负责检查

        ?摇?摇学生课桌上蒙桌罩有利,还是不蒙桌罩有利,校内两派争论了许多年也没有结果。

        我想光争论也不是个办法,先干一干试试。有了实践才有比较,有了比较的争论才会有实际意义。

        1988年9月起,我要求全校同学每人都要做一个白颜色的桌罩,套在自己的桌子上。

        一走进每个班级,显得整齐、干净,学生看着自己洁白的桌罩,也有一种美感。

        我所教的班都是大班,每班近80人,单人桌摆不下,便还用双人桌。同桌每人做一个桌套,一个星期同桌轮换一次,使桌罩保持洁白。单人桌的同学呢,就星期天拿回去洗一次。

        第一次做桌罩样式不限,下届学生就规定了大家都认为较好的一种样式:下面加牙,不加扉子,以免显得臃肿;四面稍长一点,超过书箱。这样,在教室前面望去,洁白一片,显得更整洁。

        每个班的做法不求一致,有的规定了样式,同学们自己买布去做,也有的班级统一买布,统一做。一般说来,统一做的效果更好一些。

        蒙上桌罩以后,还有利于对自己所负责的桌子的保管,不少桌子用了四五年,看上去还和新的一样。

        实践4年半之后的今天,说蒙桌罩利大于弊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蒙桌罩也有弊端,持反对意见的人攻击最厉害的就是在蒙上桌罩的桌面上写字,不利于本子的移动,并且用了相当细致的描写方法。我于是更认真地去体会,近几年,我的文章都是在蒙了桌罩的学生课桌上写出来的。我手头正写的这本书,已经20多万字了,还没有过一页稿纸不是在学生课桌上写出来的。春节放假这几天,我在岳母家写,每天伏在缝纫机上,也故意蒙上一个窗户帘。蒙惯了桌罩,倘桌面太滑,反倒感觉不舒适。看来,有人感觉的这一弊端在我倒成了有利的一面。

        随着历史的进展,我们可能有更好的形式来替代桌罩,不过目前还没有更好形式时,就得采用它。采用了就要坚持,定了一件事就要办到底,有一个人一天不蒙桌罩也不行。谁来督促检查?这么简单的事,当然用不着班干部,更用不着让常务班长操心,找一名老百姓管就行了。找谁管?谁最先忘了带桌罩,以后谁就负责检查桌罩。

        这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早晨上早自习前,检查桌罩的同学站起来一看,一目了然,谁不蒙桌罩,那不是极显眼吗?于是负责人走到他面前,问:"按班规班法,该当何罪?"没带桌罩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需跑步回家去取。取回来,蒙上,再写500字的说明书交上去。头一个星期,还有个别人会忘,过了十来天,习惯成自然,就不容易忘记了。负责人也就是在每个学期刚开学时督促几次就行了。

        八  鼓励学生自荐

        面对现代社会,人们应该有勇气向社会推荐自己,有勇气向别人、向集体介绍自己的特长,以使自己的特长及时被他人、被集体、被社会发现,及时服务于社会。

        1987年国庆节快到了,按照惯例,我们学校又要搞一次大合唱比赛。节前校园里歌声回荡,各班都在紧张地练唱歌咏比赛的歌曲。

        我的两个班级深知大合唱比赛中指挥的作用,早早选出各自的指挥:三年级一班是孙亚玲,三年级八班是周继明。两班同学雄心勃勃,都要在全校大赛中夺魁。

        一天早自习,王贻爽同学走到我面前:"老师,请您看看我的日记,看前天、昨天的两篇。"我明白,一定是她有什么心里话要告诉我,或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了。

        几年来,我的工作一直极忙,学生们一般的小事不忍打扰我,有了较大的事,想说,又怕我没时间,便用这种形式和我沟通。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困难写在日记上,交给我,告诉我是哪一篇,我忙,就先把日记拿在手里,什么时间有余暇便拿出来看。

        恰逢这段时间我没事,接过日记本说:"好,我马上看。"

        前天的那一篇是写她自去年班上大合唱以来,就认为指挥很重要,去年同学们本来唱得挺好,如果指挥再出色些,一定能得第一名,于是自己便产生了当指挥的愿望,并在家里偷偷看这方面的书,边看边练了一年多。今年又要歌咏比赛了,可选举指挥那天,没人知道她在家练习指挥的事,更没人知道她有想当指挥的想法,当然便没人推荐她,老师也没让同学们推荐她,她失掉了一个施展才能为集体争光的机会,感到十分失望。

        昨天的日记,写这两天思想斗争激烈,感到自己的指挥水平肯定高于孙亚玲,应当由自己担任指挥,可是又怕别人不理解,说自己出风头。两种思想矛盾着,斗争着,谁也没能战胜谁,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又没有自荐的勇气。

        看了这两篇日记,我很受感动。王贻爽同学终于把她的日记给我看,这说明她自荐的勇气还是占了上风,这样的胆量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是难能可贵的。我很赞赏她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乐于为集体争光的精神。

        第二天,语文课前几分钟的练唱中,我提议请王贻爽同学上讲台担任指挥。王贻爽当然明白这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考核自己,便大大方方地上了讲台。她面带微笑,眼观全场,轻轻地领唱一句,然后双臂一举,又猛地向下一滑,用一条优美的弧线牵出了整齐、嘹亮的歌声。她的手势实在娴熟、优雅,她的表情、动作,她的全部感情都和《黄河颂》的旋律严丝合缝地统一在一起,使我也不知不觉跟着她的指挥唱起来。全班同学的情绪被激发起来,越唱越雄壮有力。说心里话,这是自1981年林华同学毕业以后,我发现本校最好的指挥。她的水平明显地超过孙亚玲。我高兴地说:

        "大家看看,这次合唱指挥是不是换王贻爽更合适?"

        我满以为同学们会热烈鼓掌通过我的提议,不料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都不吱声。我有些奇怪,以为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同学们不一致,便问:

        "是王贻爽不如孙亚玲,老师看错了?"

        "不是。"同学们齐说。

        "啊!那么我明白了,大家是怕孙亚玲丢面子,另外,看到孙亚玲这几天辛辛苦苦地练指挥,把她换下来,大家感觉于心不忍,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