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 > 第30章

第30章



                                    他在国歌奏响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是惟一一位这样做的客人。对于安德烈耶夫大厅的就职宣誓仪式来说,不可能不被邀请的政治家有尤里·卢日科夫、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根纳季·久加诺夫、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等人。许多报纸发现,被普京列入克里姆林宫里隆重就职仪式邀请之列的还有:他敬爱的德语老师薇拉·古列维奇、他的朋友也是柔道教练阿纳托利·拉赫林、情报高等学校教师米哈伊尔·弗罗洛夫、他的家庭朋友——原圣彼得堡市政府的秘书玛莉娜·延塔尔采娃以及其他一些亲密朋友等。当然,普京的妻子柳德米拉也出席了,她表现得非常低调,似乎刻意做得不被人们觉察到她的存在。

            新总统宣誓就职后,根据俄罗斯宪法,普京在5月7日接受了所有政府部长、强力部门领导人和克里姆林宫办公厅主要官员的辞呈,同时要求上述官员继续履行各自职责,“直到行政机构组建完成并按照相应程序任命新的人员为止”。无论是在全社会,还是在权力机关,他的这种做法都未引起任何波动和不安。所有人都坚信,权力机关高层的人事组成将不会有大的变动——至少到2000年底之前是这样。

            5月8日,弗拉基米尔·普京是在库尔斯克市度过的,他参加了那里的凯旋门落成剪彩仪式,该项活动是为纪念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爆发的那场著名战役而举行的。  5月9日是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普京检阅了红场阅兵方队。因为2000年是卫国战争胜利55周年,因此庆祝活动比平常年份隆重一些。

            普京和他的对手们(4)

            “胜利日”和新总统宣誓就职日相距如此之近,以至于全国许多民众自然而然地将这两个不相干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有两件事让参加节日庆祝的人们和莫斯科市的游客们特别关注,一是宣誓就职的俄罗斯新总统将检阅胜利日阅兵队伍;另一个是,曾参加过伟大卫国战争的5000名老战士将陆续从独联体各国和前苏联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共和国来到莫斯科,揭开阅兵式的序幕。战争结束55年后的今天,人们手举胜利的旗帜通过红场,后面紧接着排列整齐的、由战争期间参加过作战部队的老战士们组成的10个团队,他们的肩上扛着1944~1945年间10个方面军军旗。

            这的确非同寻常,同时也是一幅令人尊敬和感动的画面——在行进队伍里,每位参加者都已是70岁左右的老人。很明显,普京在竭力不让自己的泪水从眼眶溢出。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参加过伟大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一名英雄,他在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总理的前几天刚刚辞世。在阅兵仪式上发表的讲话中,普京向来自独联体国家和前苏联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前线老兵们致以特别的问候,称他们是“我们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总统动情地讲道:“我们一起维护了和平,保卫了伟大的苏维埃祖国,捍卫了国家独立,为粉碎法西斯分子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我们没有让敌人更改历史进程。”阅兵仪式结束后,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盛大招待会。

            但是,庆典节日结束后,平淡的日子又开始了。各个报纸和杂志对所有这些事件的评价千差万别,这倒非常令人感兴趣。左派报纸可以渲染就职庆典的整个规模,如瓦西里·萨夫隆丘克在《苏维埃俄罗斯报》上写道:“本次庆典就奢华程度看甚至超过了历史上最隆重的沙皇加冕仪式,或者是欧洲中世纪重要人物的登基典礼。无论如何,我们在当代历史上已经很难再见到如此隆重的庆典了,无论是在美洲、欧洲,还是在亚洲,甚至是在非洲。普京这场具有象征意义的宣誓,有如皇帝登基,哪像是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总统的就职仪式。”  而《明日报》则补充描绘和评价了上述这些推测,竭尽全力地羞辱新总统。鲍里斯·亚历山德罗夫在该报写道:“普京将沙皇加冕仪式搞得像拜占庭仪式那样奢华。在摄像机镜头前,沿着铺有地毯的楼梯台阶,普京从两边笔直肃立的礼兵身边缓缓走过。顺便说一句,礼兵身着的那种蓝色的、古俄罗斯军队所穿的盛典制服现在只有杂技演员在表演时才穿。普京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从1500多位来出席庆典、严格按官职排列的新精英的身边经过。”  亚历山大·普罗汉诺夫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些胡编乱造的言论:“克里姆林宫超奢华庆典可以证明,普京个人对‘尊严标志’有着异乎寻常的追求,这表明普京有控制克里姆林宫的能力,同时也显露出身份‘低微’之人的某些不足。这是一次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继承,不仅是对国家政权,也是对整个荒谬绝伦、阴森恐怖的叶利钦主义的继承。”

            事实上,普京的总统就职仪式并无任何奢华之处。如果说到奢华,那也是安德烈耶夫大厅及其相邻大厅里的装饰奢华,但这些早在叶利钦时代就已经完成装修了。就职仪式本身非常简单和朴素,就连作为俄罗斯近邻的独联体国家元首们也未被邀请,更不用说那些离俄罗斯遥远得很的其他国家首脑们了。法国《费加罗报》写道:“克里姆林宫新主人将军人的朴素品质带到了自己的就职宣誓仪式上,这一点在最近几个月成了普京的特点。普京的演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全部讲得清楚、明了,这与叶利钦时代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不过人们感到不解的是,为何普京对车臣问题保持缄默。”

            顺便多说一点,在80年代,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就职仪式要比现在新总统的就职典礼复杂许多,因为新领导人是在逝世的原总书记下葬的日子里由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的。那时,一般有几十位苏联友好国家的首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代表前来莫斯科,参加葬礼仪式。葬礼后克里姆林宫会举行盛大招待会,这些国家的领袖们要向新总书记表示各自的慰问,同时祝贺他走上党的领袖岗位,通常还有简短的交谈。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普京邀请世界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话,那么5月7日克里姆林宫的就职宣誓仪式该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来自右翼自由派刊物的那些对普京不怀好意的人,特别是“梅地亚-桥”控股集团的那些人,也竭尽全力羞辱和贬损俄罗斯新总统普京。在一篇评述普京就职的文章中,《总结》杂志加了“代人受过的总统”这个颇具蔑视意味的标题。德米特里·平斯克尔在此写道:“弗拉基米尔·普京已经准备好向阴谋家交权,将俄罗斯国内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让给‘老近卫军们’。他同意,只象征性地掌握权力,而并不真正主宰克里姆林宫事务。”  这期《总结》杂志的另一篇文章也谈到,“普京是个弱势的领导人,事实上受在车臣作战的将军们指挥”。在评论普京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就职仪式时,列昂尼德·拉济霍夫斯基在《今日报》使用了愚蠢俗劣的词:“政权瘫痪”。他说:“普京真是一个幸运儿!不过,那只曾在他肩头歇息的幸福鸟正清洗嘴巴准备飞开。”  至于那些莫斯科市的报纸,它们则非常淡漠地对待5月初的(总统就职的)事件。弗拉基米尔·斯图卡洛夫是《特韦尔大街13号》报的一名编辑,他胡乱评述道:“普京正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路,许多俄罗斯人都漠不关心地看待新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一些人对走马灯似地更换政治家们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了;而另一些人跑到郊外别墅的小园子里栽土豆去了;第三类人则生活在赤贫之中,当他们从‘匣子’上看到克里姆林宫如此金碧辉煌,就气愤地走过去关掉了电视。要是普京真能有什么作为的话,那就让我们山呼‘万岁’,请他在总统位置上再留一个任期;而如果他一无所成的话,那么无论是新总统,还是那些曾经投过他票的人就分文不值了。”

            普京和他的对手们(5)

            事实上,无论是对普京就职宣誓仪式,还是对胜利日阅兵式以及5月7日和9日两次克里姆林宫盛大招待会,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和几乎所有的观察家们所持的总体印象是积极的。最初的民意调查显示,国民对总统普京的信任度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与此相反,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信任度却在下降。由于政权不稳而在全国各阶层中所引发的某种紧张与不安,这时已经消失了。

            这里有一个最佳证据,那就是从5月10日星期三到5月12日星期五普京就职后的最初这三个工作日中,卢布汇率首次上升了几个百分点,美元汇率出现下跌,这在俄罗斯近些年的历史上是从未曾出现过的。从5月1日到13日,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几乎增加了7亿美元,其中有2亿美元汇入西方银行的账户上,用来偿还俄罗斯所欠外债。几乎所有著名的独立信誉评级机构都提高了俄罗斯银行、储蓄银行、俄罗斯欧洲债券信誉水平,这是自1998年8月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次。而普京要求国家杜马确认米哈伊尔·卡西亚诺夫的总理提名,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

            不怀好意者的期望

            弗拉基米尔·普京在非常条件下执掌了国家政权。2000年最初几个月,普京在经济、政治以及国家巩固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俄罗斯民众对国家由此走向繁荣富强的期望值。

            而那些对普京不怀好意的人所希望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