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无碍智能 > 第十一章 撷霞说法

第十一章 撷霞说法



                                    正在我百思不得其所由来时,我突然感觉头顶上方灌注下来一股暖流。暖流过后,我就看见了他们人面里包有兽心,他们是一群狐狸!恐惧没来由地袭上心头,身上起了阵鸡皮疙瘩。

        但事已至此,我再多想也没有用,走一步就看一步吧。

        “你们碰到什么情况?”

        “我们有几个问题,龙居士,我们能不能一个个来?山居偏远,无以招待贵客,先请贵客到陋室一坐,喝杯茶?”老头客气而热情地对我说。

        既来之,则安之。我点了点头。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了他们的住处。云霭深处,一片树林绿意盎然,其中一座平房若隐若现。走进去,里面一股清香溢面而来。正中大厅,一面墙上挂着三圣像,像前香烟缭绕。其余三面都装饰着一些佛教中传说的版画,有四大菩萨、十八罗汉的画像,有释迦佛菩提树下证悟图。两旁的厢房没有床铺摆设,只有一张雕龙绘凤、古风犹存的大桌子和十多条小巧天然的坐椅。

        坐在厢房里,桌上摆了十多杯清茶,热气升腾,有一种泌人心脾的感觉。

        “请问吧,我尽我的所知回答你们。”我对他们所问的一点把握都没有,我修学佛法的时日太短,经典懂的太少,而且又没什么证悟,所以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以免等会答不出来时下不了台面。

        “首先看看我们的念法是不是有问题。”老头手一挥,立即有十个人站出来,手拿木鱼开始念诵佛号,他们的佛号声音齐整,声调抑扬顿挫,听起来很是悦耳。等到他们示范完后,老头看着我,等我发表看法。

        “你们的念法没有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有一些还只学到了表面的东西,没有真正明白念佛法的真义。”我慢慢地说道。

        “为何?”老头有点奇怪地问我。

        我开口说道:“念佛,在净土法门,最容易的是持名念佛,但是念佛的本意是思佛,思佛的功德与智慧,所以只要是开口念佛,佛号先在心里,等佛号一出口,一是要至诚至敬,不可仅以为只是一个名号而称念;二是一声佛号一声佛,念佛就要想到佛就在眼前,要想佛的三身四智;三是要明白,念佛最终要念的是自性佛,不是自己心外有什么佛,要知道佛法讲的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哪还有佛呢。现来看看你们的念佛,佛号声甚是很齐整,但是观你们念的神态,就知道,就只是称名号,心还没有真正融入法中,有一些人还在表相上念佛,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样,虽能种得一些种子,也有一些功德,但与修佛还是两回事啊!”

        “受教了。确如您所说,我们有些人念佛还是没有与法相应。不过我们有些念佛还是很精进,在念佛时看到了佛在笑,可是经上不是说见佛就是佛就来接应,但见到佛了的,仍还是活着啊,这是为什么?”他继续发问。

        “这个要分开来说,首先要明白,这个境界是不是真的。真境界就是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了,这个就是你真的见到了佛,那么你就以佛经的知识来印证你见到的佛是不是真佛,佛有三身四智,三十二种相好、异于外道的十八不共法。如果是假的,当然不具备这些了。

        其次,要知道见诸相即非诸相,一切法无自性,有形的都是如梦幻如泡影,不是真实的,如见到了真佛,也要明白,真佛无佛,何况是见到了假佛,那更要舍掉。

        第三,见到了为何还不走的问题,如果是真修的,他自己会知道,走与不走,只是因缘,如果因缘尽,他就会走,如果因缘未尽,他还会留下来。如果平时功夫没有到,只在临终时见佛来接才会去极乐世界。修净土,同样可以净化掉这个业报身的,可以了脱生死的,但也要念断生死之根才可以。

        第四,佛法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在净土相关的经里,却要修法者真见到阿弥陀佛才算数。两者之间相互矛盾,究竟如何处理?这个关键之处就是与法相应,如果你修的是禅宗,或开悟后,悟后再修,那就要见佛杀佛,见魔杀魔。如果你现在修的是净土法门,要就要见佛朝佛,这个就是修本尊法的要求。当然上品上生时,念佛的功夫到最后也要破有为空,归入无门之门的。”我回答他。

        “明白了,我还正要问你这个事呢。我以前修的是丹道,丹道讲的性命双xiu,我那时讲的修命,身体可无病长寿。但是现在,我们修的是佛法,好象没有听说修身体的方法。我们没法修身体,只好借助一些前生修的法术改变了身体。但对于佛法来说,我们就是念念佛,修不出什么法力来,很多人也无法修身体,这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可能很关键,所以他急急地问我。

        “这个可是个大命题,佛道之争,大多缘由这个。我也只能说说大概。余下的就要靠你们自己去领悟了。组成这个世界的无非色与法,色是有形的物质世界,法是无形的精神世界,我也只能借用现代的一些词比方来说色与法。但是世界的大秘密却是:色与法是一而不是二,你色修得好,法也会修得好,同样你法修得好,色也会修得好。但千百年来,二者都修得好的人,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就在两个原因,一是方法,二是悟性。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途。在过程中有四万八千法门,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方法只是工具,但如何应用这个工具那就是各人的智慧与福德了。你修净土法门,可以仔细看看观无量寿经,那里有修你身体的大秘密。如何修出法力?这个就是佛法里讲的神通了,如何修出这个,神通有多种,有业通、报通、依通、修通、鬼通等,如果是修出的那就修通了,你们现在有些法力,主要是前生的报通。那么如何修出你大神通呢?这个就要修定了,如果修定修得好了,再可以加修一些念力的法门,这样就有神通了。同样可以参悟观无量寿经,可能通过这个观法修出神通来,不过神通的用法应在具有一定的智慧之下,而智慧不是世间聪辩,这个就全看你的福德,要有大悲之心,才可能有我所说的智慧。”

        “听你的话,茅塞顿开啊,不过,龙居士,你说的道理很好,但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呢,以利于我们的修行?”老头一脸的欣喜,同时更是一脸的急切。

        我微微一笑,伸手一挥,一片烟去腾腾而来,“好的,我给你们说说!”

        他们都一齐向我看来。是啊,如果能有身心双xiu,既可以长寿,又可以通神,这个不是他们期盼几百年来的妙法么。

        我看了看,等了一会才对他们说道:“我也不知这个具体方法,但可以向你们提供一个途径。释迦佛涅槃前他老人家留下四个弟子,要他们驻世留形,也就是说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走,还在这个世上,你们只要诚心,一定会感动这四个大菩萨,他们才有我刚才所说的那些大法门。时间也不早了,我要回去,以后可以再联系。”我又随着采来一片烟霞。

        烟霞过后,他们顿时踪迹。原来琼楼玉宇突变成一片空地,瑞所盈盈的碧绿大树也无踪无影,一发泥牛入海。我四顾茫然,不知道这到底在哪里了。来时云里雾里,又有那只狐狸精的带路,我本来就没有注意方向,何况在空中无任何参照物,东南西北更无从辨识。

        迷途的羔羊还可以咩咩地呼叫求救,而这不知是天还是在地上的哪个地方,举目放眼看去,这鬼影都没有呢,哪还有人的影子?

        更何况“我”现在非我,如果久不能回,肉体的我将会如何?生死倒已戡破,但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翘掉,我心有不甘。看来这好为人师真的害我不浅。

        何去何从,我无法决择,感觉时间一点一点以溜走,我的身影也越来越淡。是能量的耗散得太多,是我心念越来越弱,还是肉体遭了意外的变故?看着渐渐依稀淡化的如烟一样的身体,我心乱如麻,有一种心情呼天抢地,有一种感觉魂飞魄散,而我就在这两种中煎熬。

        “想象成尘,再加孽缘感招,使你迷失了自我,六神本有主,而你现在心无所属,你的主人翁何在?”一声道喝,我发觉自己根本没有离开过半步,关房还是关房,蒲团还是蒲团,惟一有异的就是关房里多了一个人,明果师赫然出现在我眼前。

        “龙行啊,多歧路,今安在?佛法的要旨是自性如如,如来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还是迷失在来来去去中!这次入魔的体验,你可能已深入骨髓了吧?”明果是笑得有点开心,而我还是肝胆俱裂呢。要不是明果师的及时援手,只怕我现在已到了无有之乡、黄泉之路了。

        “师傅,这是什么魔境啊?”我犹自惊恐在问道。

        “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舍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一段经义你参究过没有?这是色阴境界中的最后一个心着魑魅相。

        给你讲一个故事。古代道树禅师于寿州叁峰山结茅而居,而道场周围住着一个野仙人,此仙人穿素衣着,但言谈诡异,常于言谈中化诸佛菩萨,也会发光,嘴里常出异常。禅师的弟子每个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年后,这个仙人就一命乌乎了。师傅就说:‘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这个仙人虽可以在空中飞,在地上叫,可化成佛、菩萨、天仙,但只要不闻不问,自性常空,看他飞多久叫多久?也就是十年的光景。

        所以你平时心要净,少妄念,未证不要谈已证的事,否则一失念,即着魔。可怜世上那些看盲修瞎练者,距经典千山万水之远,与明师云天雾海之隔,把个身家性命、法身慧枉然轻送。”明果师引经据典,谆谆诲我。

        “师傅,你不是要我精研妙明么?我就是按你的传授在修啊。”我疑惑地问道。

        “龙行,古人一字,安若磐石,字字都有其精深的含义。精研妙明,首先析精,精从何来?”明果师问我。

        “精,不就是集中精力的精吗?在这里指认真、精心之类的含义吧,精研妙明,就是精心研究,神妙明白的意思。”我按我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回复师傅的问答。

        “差矣,差矣!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前后贯通来看,这个精是指修行者,诸念若尽后,展现出来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无以名之,就是精。在这种境界里研习,研习的对象是妙明之心,研习的结果是心具有妙和明两种特性,妙指可以变化,明指可以了知。研习的前提是其念若尽,研习的目的是了达心性的神秘莫测和通天彻地的觉知,明白了么?”

        “原来是这样啊,那我理解的不就是与您讲的有天渊之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