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2章

第2章



                                    皇帝的谥还经常累加。努尔哈赤初谥“武”,后增字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欣安弘文定业高”,25字;顺治帝原来的谥19个字,后来也增加到25字。

            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加强中央集权,到雍正时期中央集权到达顶峰。但是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屡败,被迫割地赔款,皇权受到严重打击。杨珍先生说:“皇权即皇帝拥有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国家主权亦在其中。中国主权不断丢失,亦即清朝皇权的不断被侵夺,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威胁。”②同光时期,汉人督抚权力增长,皇权进一步削弱。

            宁远城东门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是王朝最高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来说,清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时期。皇帝掌军国大权,举凡军事、政治、经济、选举、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无不由他决定。皇帝与这个朝代的兴亡,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谓“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并不完全是夸张。上面谈了清朝皇帝制度方面的一些问题,下面转入12帝与清朝的兴亡的关系的正题。

            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清太祖是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尔后裔。明万历十一年(1583)他因报祖父和父亲之仇以13副遗甲起事,报了父仇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统一了东北女真族。他创立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建都赫图阿拉城。天命三年(1618)攻占沈阳,进入辽河流域,迁都沈阳。实行“计丁授田”制,建立大贝勒共治国政制度。清太宗继位后,踔厉风发,将父业推向更高阶段。他将满洲贵族部分奴仆编为民户,实行中央集权,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排除三大贝勒,获得独自南面权。他效法汉族中央组织机构,设六部、内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枢机构。他还建立文馆,记注本朝政事。他以武力臣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崇德七年(1642)皇太极攻下松山、锦州,东北除宁远四城外全部为清所有,为进军中原做好了准备。

            世祖顺治帝。顺治帝6岁即位,由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辽东总兵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率兵入关,迁都北京。然后派兵镇压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统治经验,建立起全国性的封建政权。他完成了一系列治国的基础工程,例如仿效明朝制定职官,制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面免除明朝的三饷,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则又实施五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以少年天子执政,变多尔衮对西南农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镇压政策为镇压与诱降相结合的政策,终于消灭了西南抗清力量;对东南的郑成功抗清则实行海禁,郑成功被迫迁往台湾,全国得到统一。顺治帝拨乱反正,纠正多尔衮的五大弊政,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圣祖康熙帝、仁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此三帝在位一百多年,乾纲独断。他们志存高远,励精图治,汉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廷入关后最有统治才能,功绩最突出的皇帝。他们治国风格不同,康熙宽大,雍正严酷,乾隆宽严并用,但都能适应他们统治时期的实际情况。三帝统治期间,剪除了中央的保守势力——鳌拜,通过设南书房、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等措施,把皇权推向顶峰。三帝重视边疆的经营,实行恩威并施,因地制宜的政策。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噶尔丹和罗卜藏丹津叛乱的镇压、回部统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促进了边疆的稳定、王朝的安宁和版图的扩大(相对于明朝而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息回部叛乱,天山南北两路皆平,清朝疆域达到其最大范围③,空前统一巩固的多民族的幅员广大的封建帝国形成。三帝重视治理黄河、海塘,奖励开荒,实行地丁合一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蠲免钱粮,改革财政,推广作物,使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兴旺起来,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人口也增加很快。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库存八百余万两,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两④。文化事业大兴,文学、哲学、书画艺术和图书业历代很少有可比者。从清除鳌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康乾盛世”⑤。由于国家渐强,周边十多个国家俯首称臣,从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先后成为清朝的藩属。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错误做法。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实行专制,推崇儒家理学,大兴文字狱,压制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迫使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脱离现实,抑制了社会的发展。三帝统治期间尤其是乾隆朝,由于实行束缚自己的闭关自守政策,妨碍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妨碍了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严。雍正二年,尽管取消“耗羡”,实行养廉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薪俸过低的问题,有利于廉政,但始终没能刹住顺治以来就存在的贪污现象,反而到乾隆时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样整个封建社会少见的大贪。吏治败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⑥,阶级矛盾加剧。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费繁巨,导致乾隆末年国库存银骤减;户口激增,农村经济转衰。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也大大丧失。清朝开始衰颓,乾隆朝农民起义数起: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肃苏十四和田五领导回族起义,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湖南、贵州、四川苗族起义。

            仁宗嘉庆帝与宣宗道光帝。此二帝在位一共55年。嘉道两朝,官吏贪污,吏治日益败坏;自然灾害频仍,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尖锐,颓势形成,其标志是频繁的农民起义。陈旭麓先生说:“从白莲教起义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的这四十四年,《东华录》所记起义共九十三次。这些起义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由盛变衰”⑦。

            嘉庆、道光二帝是守业之君。他们没有乾隆帝那样的奢侈作风,根据记载,道光帝还自己补裤子。他们都勤于政事,没有什么大改革,有也只是小修补。他们依先王政策治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国家的领土完整。嘉庆帝镇压了白莲教大起义和天理教起义,抵制外国鸦片,斥退了英国对我广东香山县属鸡颈洋面的侵略。道光帝镇压了张格尔的叛乱,镇压了各地农民起义,也抵制外国鸦片。他们依旧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土地兼并状况依然故我。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英法等强国的威胁,以为自己的“天朝”了不起,继续闭关自守。道光二十年,大清帝国终于为英国的坚船利炮所破,道光帝成为第一个被迫批准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清帝。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此由自主转向妥协投降。中国从此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古代到此结束,近代中国从此时开始。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仍没吸取教训,没有任何改革之举。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实行五口通商,清政府不得不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闭关自守政策再也没法坚守下去了。

            官员贪污腐化之风从乾隆以来愈演愈烈。仅举一个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户部发生银库案,查出乾隆末年以来被侵吞库银共达九百余万两。官员们醉生梦死,因循怠玩,嘉庆皇帝自叹道:“舌敝笔秃终不足以动诸臣之听”⑧。

            文宗咸丰帝、穆宗同治帝、德宗光绪帝和宣统帝。这是清王朝最后四君。四君在位期间,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大事。第一方面是列强频频侵略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1900)。第二方面是王朝内部斗争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进行的改革以及政策的变化。内部斗争有北京政变(1861)、恭亲王奕与全体军机大臣被慈禧太后逐出军机处(1884),变革有同光时期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戊戌政变(1898)和新政(19011911)、总理衙门的设立,闭关自守政策被迫取消,自主外交变成屈辱外交,使汉人督抚大大超过满人。第三个方面是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捻军起义(18511888)义和团运动(18991900)和辛亥革命(19111912)接连不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推翻了清王朝。

            咸丰帝即位之初有振兴举措,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勾结列强,镇压了太平天国。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圆明园被毁,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个初有振作精神的皇帝到后来颓废起来,贪恋女色,戕害了身体。尔后的三个皇帝是傀儡。光绪帝亲政十年,有振兴大志,支持康有为戊戌变法,但为慈禧太后破坏。同治亲政只一年,没干什么事。宣统在位的三年还是孩子。晚清实权长期为慈禧太后篡夺,最后三四年则落在载沣和隆裕太后手里。

            为挽救清朝灭亡,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发动了新政,最后还搞了宪政改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建设,新政对中国的多方面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搞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