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要说的是,众所周知,周正龙在拍摄那只老虎时,老虎肯定在那里躺卧了好长时间,既然能在那里躺卧那么长时间,肯定在那里留有痕迹,比如说,毛发,老虎躺卧过的地方如果说连一根毛发都没有留下,那肯定是无稽之谈了。

        我们的专家学者,我们的打虎者和挻虎者。为什么不去那里寻找虎遗留下的毛发呢?寻觅到了毛发,一切不就真相大白吗?如果说连一根毛发都没有遗留下,那肯定就没有华南虎在那里停留过,周正龙肯定和天下人开了个弥天大谎,

        周正龙是一介农夫,可以不负什么责任的,可如果说有我们的国家干部,从中为了搞个什么猎奇新闻,那可就要负责任了,身为国家干部,说假话,冒天下之大不韪,那可就成了人民的罪人了。

        专家学者们,关心老虎的人们,快去找老虎毛发吧!事实胜于雄辩,有毛没毛一目了然,事实可以证明一切的,别在无谓的打什么嘴皮官司、闹什么绯闻了。

        没常识的无聊!!!

        

        行者龙作于2007.11.19QQ:499640500

        正文  兵谏亭记忆

        兵谏亭记忆

        迎着五光十色的彩霞,放眼望却,便是风光旖旎的巍巍骊山,不知平日里是琐事繁忙还是无暇眷顾,对近在咫尺的烽火骊山,总也抽不出时间去登峰欣赏。

        一日闲来无事,信马由缰的走出家门,由华清池东边的林荫小道,沿阶徒步舒缓的攀垣,径奔骊山兵谏亭。

        君所不知,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临潼,人文资源底蕴浑厚,文物古迹惊世骇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给每位造访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可供人们游玩、探究寻秘的景点数不胜数,可唯一免费的景点怕就是兵谏亭了。

        伟岸雄奇的石亭虽然一眼可及,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可从思想深处去探究它的文化底蕴,从来还没有涉及。

        沿着人工修筑的石阶,步履悠然地向石亭走去,凝视那伟岸雄浑的石亭,肃然起敬地感喟慢慢地涌向心头,影视画面里重复演义的故事,和小说戏剧中描写的情节,仿佛波澜壮阔的潮水,激荡起脑海深处地涟漪,曾经在这里,在我漫步地石阶路上,书写着一个历史的传奇。

        1936年12月12日那个凌晨,寒风呼啸,天地阴霾,随着清脆的几声枪响,和人声鼎沸的跑步声,惊慌失措的中华民国总统,爬出温馨的暖房,慌乱中衣衫不整,赤脚光身地翻越过高大的围墙,黑暗中沿着荆棘的草丛,惊魂落魄地向山顶逃遁,无奈中跌葳了脚,就地藏匿于半山腰那处狭窄的石缝,本想躲过一劫,哆嗦中还是被搜索的士兵擒获,历史的瞬间被凝固,山也从此天下扬名!

        风云变幻,沧桑的历史早已走过七十个春秋,事件历史的意义,早已被载入历史史册。西安事变过后,当事人张学良、杨虎成二位将军、下野的下野,入狱的入狱,他们的部队体系也被拆分、调离,喟然长叹!后果不必赘述。

        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为了让人们记住恩师遇难之地,在石缝下修筑了一座石亭,赐名“遇难亭”,后改为“兵谏亭”,解放后又被改名“捉蒋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改回“兵谏亭”,可人们的记忆和习惯里还是叫它“捉蒋亭”,一是习惯成自然,二是这个名字不拐弯抹角、直奔主题,便于说明问题也便于人们记忆。

        骊山是古代的皇家园林,温泉是皇帝休养生息之地,西安事变的捉将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早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圣地,每天来这里感受千年风采、寻根究底的海内外人士不下万人,来自区域,遍布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各地,每一个来访者,都会攀越到蒋介石曾经藏匿的石缝,亲自体验一番,感受一下历史,然后伫立于石亭前,默然地阅读石碑上雕刻的碑文,对照史籍,重新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长久地留驻于碑前,畅想地思索于脑海深处翻滚,平凡的人,平庸生活中的你,功名利碌、荣华富贵使你感觉荣耀无比,可一旦被历史的厚土掩埋,时过境迁,又有几人记得、又有几人评说。但张学良、杨虎成的英灵却名垂千秋、与日月同辉,因为他们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大义凛然地闪烁出了耀眼的光辉,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书写了自己生命辉煌的篇章。

        你看那风霜洗礼的石亭,至今昭然若揭、风韵犹存,荡气回肠。石亭是前人树碑立传的纪念碑,是后人瞻仰的文物古迹。

        于其说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修,实则是为张学良、杨虎成大无畏精神耸立的丰碑。

        行者龙作于2007.11.30

        正文  寻找任门之根

        •;清明时节雨纷纷,纸钱飞来祭亲人;世间万物那无根,你有我有都有根。根深叶自繁茂.立本先立根,人类的繁衍究其来龙去脉都在于根,浇小根而可以润泽大根,掘小根而可觅大根,历经了二百年沧桑的商州“麻街岭五姊妹山”下之任性根脉,本是炎黄子孙龙脉下的一枝络脉,也是我的根。

        据老一辈相传,大约在公元19世纪初,中原大旱,战祸连连,民不聊生,饿殍千里,为逃避天灾人祸,世居那里的人为求生存,离乡背井四处逃难,逃难的人群里就有一年青的“任姓”夫妇,历尽千辛万苦种种磨难,沿丹江之水逆流而上,穿山越岭,来到商州“麻街岭五姊妹山”下,见此处:丹水碧山,溪泉萦绕鸟语花香,祥和安泰五谷丰登,顿时心旷神怡、尘俗尽涤,便在山下绩草结芦,栖息而居。

        •;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调雨顺之地,已有多种姓氏的人在此落地生根。初来咋到之“任姓”夫妇靠给他人抗长工,打短工,编席纺织维家糊口,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餐风宿露、辛勤耕耘,几十年过去了,用他们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买进薄田几亩,从此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他们也从血气方刚走向暮年,带着无限地眷恋和希冀默默地离开了儿孙,儿孙又继承了父母地遗愿,在自己的土地上更加发奋耕耘,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用其毕生的血汗又扩大了自己的土地,把更多的希望留给了后人。

        •;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过了多少辈,自强不息的精髓,始终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任姓”子孙的血液里,像小树一样扎根于大地,不断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润气,慢慢地成长为这里的参天大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些创业于天南地北的任门子孙,每当清明之时汇聚一堂,来到先祖栖息之地,共同祭奠我们的先祖,围绕在根的身旁,缅怀和追忆先祖创业的辛酸史和欢乐颂,凝聚我们的感情,畅想我们的未来!!!

        正文  走进自然

        走进自然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一场春雨过后,溪水潺潺,绿茵悠悠,大地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转瞬间就灵动起来,原野上,璀璨夺目的杏花,状如少女笑意盈盈的容颜,灿然粉红的桃花,艳若少妇惬意荡漾的脸颊,百花齐放的春天,欣欣向荣的大地,彩蝶盘旋飞舞、小鸟宛转吟鸣,翠绿的春芽镶嵌满了枝头,微风吹拂下,轻舒猿臂,仿佛醉酒的八仙,钟灵毓秀、轻盈摇曳。

        太阳在逐日地靠近,气温在一天天爬升。

        原野上郊游的倩男靓女,仿佛一对对轻歌曼舞的蝴蝶花絮,双宿双飞,追逐嬉戏,透射着生命的欲望,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神采奕奕地醉心于春意盎然的花季。

        公园里、草坪上,鲜艳夺目的花卉、荡漾着春天特有的泥土气息,润人肺腑、清香飘逸,游戏玩耍的人群、放飞梦想的孩童,谈情说爱的情侣、踏青散步的游人,随心所欲地摄影留念、载歌载舞地欢声笑语,运用各种各样地器具,作着各式各样地游戏,舒展着肢体,释放着豪情,暖融融的阳光下,自感周身血液流速都加快了,僵硬的四肢也柔和灵动起来,仿佛人也年青了几岁,心情也豁达大度开朗了许多,淘醉于春天的歌舞升平,享受于春风中的美妙惬意,悠然自得、和谐融融。

        茫茫然,恒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春华秋实地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地日月轮回,随着一抹晚霞、彩云飞扬,伴着晨曦红云、喷薄万里。百年世事弹指间,更迭往复地生命运动,辞旧迎新于生活的每一天。大自然去留无常,生命创生不可挡,在这周而复始地、你追我赶的悲欢离合中,我们也从弱冠少年,步入激流勇进,创意无限的年青时代,在执著追求、努力拚搏中辉煌生命,风雨飘摇几春秋,辉煌过后又是黯然神伤,无论你喜也好、悲也好,生命运动的守恒定律是绝对的。

        论语曰:“君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但人生七十古来稀,当你从心所欲之际,也该到了回顾往事、耄耋作古之时。

        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白。大自然缘何如此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