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013页

第1013页


        华勇营的装备是非常好的,制式步枪是英国先进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还装备有马克西姆机枪,这是最先进的武器,许多欧洲军队都没有成建制装备。
        待遇也很好,月薪八两白银,小队长12两,中队长月薪30两。
        由此可见,英国人对于华勇营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华勇营的士兵们本就能吃苦,再加上丰厚的薪水使得他们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所以训练非常刻苦。当时的英国军官们对于这些士兵评价很高:
        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
        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
        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
        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
        他们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
        总之,英国人对于这支自己精心打造的雇佣军团,简直满意极了,说的全是溢美之词。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华勇营被正式编入英国陆军,以英军“第一中国军团”的身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战争中,华勇营并不是进攻主力,多是担任后勤的护送支援工作。但依然“战功赫赫”。
        攻打天津机器局东局时,华勇营冒着枪林弹雨,将十二寸口径的大炮和弹药送上前线,协助俄军攻破东局子军火库,使得大沽通往天津的通道被打开。
        占领天津后,“华勇营”奉命为北平远征军征集船只,为联军征到了将近一百条大船和船工。而美军攻击紫禁城的大炮,也是华勇营拖上去的。
        在抢夺老龙头火车站时,华勇营的士兵,在车厢中和义和团肉搏……
        万里之外发生的侵略战争,相关消息迅速通过电报传遍世界。
        开普总理阿尔弗雷德·米尔纳爵士接到了英国驻华公使窦利乐的电报,对华勇营的表现赞不绝口,这才促使他真正下定决心,给予征召的南非华人矿工应有的待遇,薪金粮饷一律按照英军士兵标准执行。
        对于入籍大洋帝国的士兵,同样可以入籍开辟殖民政府,成为殖民地公民。
        在于英国远征军司令罗伯茨勋爵商议之后,阿尔弗雷德·米尔纳总理决定招募总额十万人的殖民地军队,以华人矿工为主,白人为辅。
        这也不能怪当地的白人不愿意当兵,因为大家都是来发财的,很多人在这里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谁跑去替你卖命?
        以段祺瑞少将为首的军事观摩团,正是因为促成了这件大事,维护了华裔矿工在南非的利益,受到帝国方面高度嘉奖。
        华裔矿工原来历史上在南非是什么待遇?
        以兰德金矿为例,数万华裔矿工在这里受到残酷虐待,累死的不计其数,最后,能够在南非落脚的渺渺无几,有幸完成契约的最终也离开了这个伤心地。
        据大哥李栓柱上将透露;
        陛下听闻此事之后高兴的仰天大笑,说道;“哈哈哈哈,好啊,褀瑞此人不但军事才能出色,政治嗅觉也是了得,好,很好,没有辜负我一片栽培的苦心。”
        这话段祺瑞听了之后,自己高兴的偷乐了大半天,眉梢上都露着笑意。
        当然了,他可不敢把大哥透露的事到处宣传,那才真叫脑子瓦特了。


第790章返回本土
        “祺瑞兄,纵观这一年多来的南非战事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英军战术体系之僵化,陆军中上层指挥官之顽固保守,当真令人叹为观止,一句话,开眼界了!”郑富生少将摇头叹息。
        他的话引起了强烈共鸣,马昌少将接口说道;“此战之前,谁能想到世界霸主国家打一个小小的布尔人这么艰难,这一年来碉堡已经修建了7700多座,铁丝网拉了几万公里长,甚至空罐头盒都用上了,还是没有遏制住布尔骑兵来去如风的灵活战术,摆在英国远征军面前的这个仗不好打啊!”
        “碉堡铁丝网是死的,人是活的,仅靠铁丝网可限制不住布尔人。”段祺瑞对布尔人出神入化的游击战术也啧啧称道,忍不住拍手称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南非远征军司令罗伯茨勋爵和参谋长基钦纳勋爵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将帅,从军数十年,亲身参与过无数次殖民地战争与欧洲战争,深知英军的长处和短板。
        英军战术体制确实僵化,指挥官思想保守不知变通,仿佛还生活在反法同盟时代。
        进攻时士兵们如墙而进,视死如归,指挥官排在进攻队列中身先士卒,往往在布尔人的神枪手刻意打击之下,伤亡惨重,致使整支部队失去了有效指挥。
        可这能怪英军吗?
        英国陆军的战略战术思想是为了欧洲大兵团作战制定的,讲究的是重兵对垒,万炮齐轰,进攻如潮水奔腾而来,有我无敌,视死如归。
        陆军部不可能为小小的殖民地战争再发展出另外一套战术思想,这容易引起部队的混乱,完全是舍本求末之举。
        比如说在布尔战争时期,英国远征军灵活作战,采用穿插、渗透、迂回等战术对敌施以打击,能战则战,不战则避,尽量保存已方实力和有生力量。
        那么回到大陆本土以后,面对欧洲的重兵团作战又该怎么办?
        能战则战,不战则避吗?
        显然是不可取的,欧洲大兵团作战讲究的是寸土必争,人在阵地在,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与敌一接触就散了,逃了,那岂不是意大利人吗?
        所以,英国远征军司令罗伯茨勋爵和参谋长基钦纳勋爵针对英军的特点,制定了“全线反攻,步步为营,重兵集结,互为臂助”的战术,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英国远征军的重兵集团动辄3~4万人,进攻时互相依靠紧密,相距不超过30公里,一旦遇袭则猥缩成团,就地展开反击。
        这里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小股骚扰,那么基本上不做理会,按照既定的攻击路线前进,直到深入敌方战略要地。
        第2种情况则是陷入布尔联军包围,此时需要呼叫救援,那么友邻部队立刻迅速靠近,实施反包围和反冲击,对敌方予以重大杀伤。
        在英国远征军步步为营前进的身后,是十几万黑人劳工紧张修筑的碉堡,深沟和铁丝网,二线部队陆续进驻,,一步步的压缩布尔人的生存空间。
        这一套战术被证明效果非凡,英国远征军一路平推杀进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彻底覆灭了这两个布尔人政权。
        问题在于布尔人政权覆灭了,国土被占领了,布尔联军的实力受创却不大,他们利用英国远征军战线拉长的劣势,将大股部队分解成小股开始灵活的游击作战,整个南非土地处处烽火,这才是英国人现在面临的大麻烦。
        为了对付“铁壁合围”战术,布尔人特意打造了几千把铁丝剪,专门对付铁丝网。
        小股布尔人部队重点袭击碉堡守军,打的他们夜晚不敢露头,胆敢出来巡逻必死无疑。龟缩在碉堡里又起不到严密封锁的作用。
        这样一来,就给布尔人游击队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布尔人的战术虽然打得精妙,可惜实力相差悬殊,终归逃不了失败一途。”段祺瑞这一点看的还是很清楚。
        “段兄所言甚是,布尔人总共加起来也不过44万,人口是最大的硬伤,如今投入集中营的妇女儿童已经超过20万,后勤断绝,难以为继呀!”
        “听说有欧洲人支援,具体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确实有,莫桑比克也查获了几个大宗走私军火案件,很多铤而走险的葡萄牙裔白人参与了此事,案件涉及重机枪、炮弹和数千箱子弹,这仅仅是查到的部分,没查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莫桑比克与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交界长达780余公里,大部分地区徒步可以轻松穿越,仅靠一两个骑兵团,想要守的严丝合缝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