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贾府 > 第474页

第474页


        贾顺答应一声,拿着信匆匆去了,贾琦背着手望着贾顺背影走远,忍不住冷哼一声。
        ........
        大雪下了三天,已经渐渐地停止,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文渊阁偏殿内,首辅吴邦佐刚刚从通州赶来,一路上他见到了很多逃难的灾民,也顾不得休息,便召集内阁与六部官员商议赈灾之事。
        就在这时,杨府传来了杨涟病逝的消息,实在是这个消息太令人震惊了,禀报的杨家小厮一连说了三遍,内阁众臣才反应过来。
        刚病情好转便来处理户部政务的宋溥一瞬间变成了雕像,嘴张得老大,手中的茶碗掉落在地,他只觉身上的力气在流失,眼前一黑,仰面朝天倒下。
        贾琦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接到杨涟病逝和户部尚书宋溥暴毙的消息,相对于前者,贾琦却更加关注宋溥的暴毙,因为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杨涟的继承者,杨涟做梦也没想到,宋溥会在他死后不到半个时辰便暴毙而去。
        宋溥的暴毙意味着杨涟的后手全部落空了,有宋溥这么一个强势的户部尚书在,杨涟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还能继续下去,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延缓杨涟口中所说的朝政乱局,可惜宋溥竟暴毙了。
        大汉将快速进入一个不稳定的时代。


第369章更胜一筹
        户部尚书宋溥的突然暴毙,使得户部陷入了混乱之中,政局又一次发生了改变,户部尚书一职空缺,该有谁来补这个缺,便成了百官们最关注的事情。
        作为六部中的财神爷,一向是各大势力争相抢夺的职位,    然而此时却成了烫手的山芋,大家都唯恐落到自己的身上。
        前内阁首辅和户部尚书的死讯不到半个时辰便传遍了神京,整个京城为之震惊了,先是失去两位帝王,紧接着便是两位朝廷重臣,这还是大汉立国以来的第一次,    怎么看都不是吉象,    一时间满城风雨。
        东城宋溥的府门前已经搭起了灵棚,大相国寺的十几名僧人在灵棚中不停地诵经,    前来吊孝的人却很少,除了户部的官员,就只有一些官职低下的官员,宋溥的老妻和儿孙强忍悲痛和心酸一一答谢前来吊孝的官员。
        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说来也是隆治帝造下的孽,当初为了追缴国库欠款沈追折了进去,之后的宋溥被赶鸭子上架,这几年为了给朝廷筹钱赈灾平叛,宋溥又是商税、又是征收勋贵宗室的田亩税,他早已得罪了百官,没人来落井下石就已经不错了。
        黄昏时分,吴邦佐、李守中和傅宏礼等人领着内阁的官员来到了府门前,他们在腰间系了一条白布,排着队走进了灵棚,除了孙玉麟带着少数官员留守文渊阁,其余的官员都来了,    他们也听说了宋府的凄凉景象,所以在祭拜过杨涟之后就都赶了过来。
        宋溥长子宋乾连忙迎了上来,跪倒在地施礼道:“感谢各位世叔来吊唁家父,若有失礼之处,请各位世叔见谅!”
        吴邦佐亲自将他扶起,叹了口气道:“贤侄请节哀,内阁已经上书请求给宋尚书赐谥号。”
        “宋尚书为国事操劳而亡,是百官楷模,良善之家必有余庆,内阁也准备替贤侄请荫封。”
        李守中接言道。
        听了这话,宋乾满脸泪水地悲愤道:“多谢世叔!”
        他知道自己父亲为了朝廷得罪了百官,但是老话说了‘人死灯灭’,况且他父亲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并无私仇,没想到这些人竟在他父亲死后给宋家一個下马威,整个下午前来吊唁的高官屈指可数,与西城杨府相比,岂是凄凉两字可以形容。
        “李阁老这话说的不错,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时,众人身后忽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众人一起回头,竟然是贾琦来了,    除了首辅吴邦佐之外,所有人一起施礼,“臣参见王爷!”
        宋乾慌忙迎上前去,深深一礼,道:“草民参见王爷。”
        “不必多礼,本王是来给宋尚书吊唁的。”
        贾琦微微一摆手,又跟吴邦佐点了下头,算是打了招呼。
        说完,便在宋乾的引领下向灵棚内走去,贾琦上前在宋溥的灵前点了一支香,插在灵牌前的香炉中,深深一揖,又接受了主家的道谢。
        “王爷去过杨府了?”
        吴邦佐在一旁问道。
        “怎么了?”
        “两府景象天差地别啊!”
        吴邦佐叹了口气。
        “宋大人的谥号和府中荫封怎么还没有定下来?”
        贾琦好奇道。
        吴邦佐的眼睛眯了起来,向两边看看,犹豫了片刻,才道:“还不是因为以前的事情,这些人竟然如此无耻,毫无一点文人的风骨。”
        贾琦点点头,这时,宋乾走了过来,贾琦想了想,问道:“可有功名在身?”
        “....”
        宋乾一愣。
        吴邦佐:“宋家子弟没有参加科举,宋乾是监生。”
        啧!
        宋溥真狠啊!
        想了想,便对吴邦佐道:“谥号的事情本王不管,荫封的事情必须要快,这样,就让宋乾去户部当差,至于职位,嗯,先领一个主事之衔,跟着学习学习,年后再升员外郎,至于以后,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
        吴邦佐没有理会贾琦的失礼,反而拉了拉呆愣的宋乾,让他给贾琦道谢。
        “多谢王爷!”
        说完,宋乾泪如泉涌,跪倒在地结结实实给贾琦磕了三个响头。
        一直沉默的李守中也开口了,“王爷的吩咐内阁会照办。”
        贾琦看了他一眼,又对宋乾说道:“本王一直敬佩宋大人的气节,以后有事直接来找本王。”
        说完,拍了拍他的肩膀,便转身离去。
        ......
        马车里,贾琦一直在沉思不语,他此刻在思考杨涟与宋溥之死给朝廷带来的影响,更是考虑自己今后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贾琦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各种复杂而危险的局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杀机暗伏,到处充斥着猜忌和防备,说一句内忧外患也不为过。
        就如那夜杨涟所说,以前文官集团诋毁自己那是为了防止勋贵军方因为自己而获利,从而扩大权利,这是文武之争。如今防备自己却是因为自己身份的转变,随着刘业的登基,自己就变成了真正的外戚,还是手握军权的外戚,再加上小皇帝年幼、宗室血脉凋零,由不得他们不多想,能在朝廷摸爬这么久的都是人精,说一句‘三思’都是小瞧了他们,每件事他们要在心中和背后揣摩商讨数十遍方才会表露出来。
        拉上贾政就是为了在贾家身上划拉出一条口子,让他们好能够看清贾家的情况,面对迷雾一般的贾家,他们心中不安。
        内阁已经利用分化拉拢勋贵军方的手段来对付贾家了,京营中好些职位都被分到了其他家的手中,不仅如此,内阁也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将在河南平叛的长平侯或者忠诚伯调回来一个,想用他们来平衡京营中的势力,这可谓内忧。
        外患便是鞑靼人遭受大灾为了种族的延续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的南下扣关,这一次不会向以往那样抢了就走,他们会试图占领大汉的城镇,奴役大汉的百姓,在大汉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家园,可以说,这一次不是简单的双方打上一场就能结束,这场战争是需要双方彻底击溃对方才能最终见分晓。
        其实这些在贾琦的眼中都不算是太大的问题,鞑靼人的入侵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这是两个种族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杀戮,一旦战起,自己反而能够进一步扩大手中的军权,袁汝晟的话说的不错,战争是最好的扩张手段,而且还可以借此斩断内阁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虽说不能破局,却也能够将内阁敲醒,使得他们不敢在暗中动手脚,这样一来他就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解决。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明明对于大汉的百姓是一场灾难,但是对贾琦而言极其重要和有利。
        这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权力的背后都是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