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83章

第83章



                                    

            但病根就在那个时候留下的:虽然“两种道教”被勉强捏合成了一种,但道士们毕竟没有张道陵先生的分身法,可以一下子抱住两颗树。唐朝那时候就有些勉强了,道士们一半在深山专心地修炼,另一半便跑到深宫里帮皇帝老儿炼“仙丹”。到了明清时期,大多数道士在这两条路中间,选择了比较好走的那一条:“民众路线”。读经书、打坐练内丹、提高精神修养,这些都是枯燥而伤神的事情。哪里有扶乩、算命、捉鬼好玩、易玩?更重要的是,你一个人躲在深山打坐,未必玉皇大帝会深受感动,往你的头上丢一两块碎银子?

            粗糙、简易、短线的操作,其实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挥霍。这大概是后期道教陷入困境一个内部因素。时代和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现在,随便在街上抓一个人,基本上都相当于几十年前的“知识分子”。你还能指望他们相信,在白云深处,有一个灵霄殿,里面还住着一个“叫玉皇大帝”的人;而在灵霄殿的上面的上面,还有一个兜率仙宫,里面住着个白胡子老头叫“太上老君”吗?

            那些还相信道教之中,近乎于巫术的那一套技法的人们,正在一天天地老去、死亡。年轻人多半正在朝教堂拥去。现在,靠这些粗糙的技法,还勉强可以蒙住几个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太,收几文小钱,但到底还能够维持多久呢?

            (四)

            对于道教的救渎,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提法:道教文化。听起来是好听,但现在什么都可以称作“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筷子文化,甚至听说还有“厕所文化”。到最后,“文化”这个词汇,简直就成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侮辱了。

            而对于一门宗教来说,把它称为“文化”,其实是一种降格。“文化”属于精神生活范畴,“宗教”属于灵魂生活范畴。把道教降解成太极拳、气功、养生术等等,各取所需,却把对灵魂和生命关注那一块,像多余的肉皮一样,看都不看一眼就扔进故纸堆里。人们现在对道教的态度,仿佛就像把一只活生生的仙鹤杀掉,肉拿来煮汤养生,羽毛铺成扇子,夏天里好扇扇风。

            ——至于仙鹤的不凡风度和声动九天的唳鸣,却是无人理睬。

            然则,道教作为一门久远的宗教,难道在当今社会,真的就没有容身之所了吗?

            其实不然,对于现在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来说,寻找一片可以栖身的清静之地,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例如,佛教的“禅学”,甚至包括日本佛学流派“日莲正宗”,都可以在世界各地,包括西方的各大城市中,找到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理论中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内丹说”等修身养性的理论和方法,说起来远比它们深刻,其实不难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关键是需要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给它披上一件适合于现代生活的“新衣”。那些穿着缝缝补补的道袍,头发蓬松的老道士形象,已经完全可以放进历史黄卷里了。而真正的现代道教徒,却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这样的道教徒,最终会在我们身边出现吗?道教,是否还会有一次涅磐重生后的长鸣呢?

            ——答案无人知晓。

            全文完

            本书下载于4020电子书,如需更多好书,请访问402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