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 第22章

第22章



                                    它的实施目标是,争取在5年之内解析3000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并尽可能多地获得这项研究的专利。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加藤茂明最近发现了两种新的蛋白质复合体,这两种物质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可望被用于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这两种蛋白质复合体分别被称为“TRRAP”和“GCN5”,它们是通过抑制细胞功能来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即它们能够阻碍蛋白质与细胞内被称为ER的雌性激素受体结合,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所还揭示出了与白血病有密切关系的“c-Myb”和“c/EBPβ”这两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教授绪方一博士指出,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查明正常细胞形成和癌细胞发生的机制,而且它将成为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新线索。蛋白质是脑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脑重量的35%,在人的记忆、语言、思维、神经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大阪大学远山正弥教授最近发现,一种名为“PS2”的蛋白质能引发老年性痴呆症,这一发现为进一步开发出新的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物提供了可能。

        美国科学家新近研究发现,俗称早老性痴呆症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有朝一日也许能通过验血得到早期发现和诊断。根据此前研究证实,在患者出现痴呆症状之前的10到20年,大脑中的贝塔-淀粉蛋白就开始积聚,当这些蛋白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蚀斑。有理论认为,正是这些蚀斑损害了患者脑细胞,导致大脑功能衰退,并引发其他症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种与大脑记忆有关且有控制食欲作用的蛋白质。这种被称作“蕈毒碱性受体”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减肥效果外,还有助于查明引起过食症的病理机制,进而为研究出治疗过食症的方法开辟了道路。研究人员山田对此指出:“如果开发出能够抑制这种蛋白质作用的药品,那么过食症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新井洋由教授最近发现了能促进胆固醇合成的蛋白质“SPF”。研究人员将制造SPF的基因植入经过培养的肝细胞内,结果发现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量升高了20倍以上。据认为,如果进一步开发出能抑制SPF蛋白质制造胆固醇机能的药物,将给高血脂症患者带来福音。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的,而蛋白质在合成之后,又具有它们相对独立的修饰、转运和相互间的作用能力,同时还具有对外界因素发生反应的能力。

        日本现在已把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作为政府蛋白质科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一些大学和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日本大阪大学中村敏一和松本邦夫两位教授最近成功地合成出能阻止癌细胞扩散的名为“NK4”的蛋白质。经过在动物体内试验证实,这种蛋白质对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胆囊癌四种癌症很有疗效。松本教授说,许多癌细胞都能攻击人体内分布很广的纤维母细胞,使之释放出肝细胞增殖因子(HGF)。这种因子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癌细胞就会向周围组织进行扩散。两位教授解析了肝细胞增殖因子的结构后合成出了“NK4”。试验结果表明,“NK4”能作用于癌细胞的受体,使之无法与肝细胞增殖因子结合,因而防止了癌细胞向正常组织扩散。日本角弘公司最近发表报告说,公司研究人员已经从大马哈鱼的鼻软骨中提取出了用途广泛的高纯度蛋白多糖。蛋白多糖是由蛋白质和葡萄糖胺聚糖构成,存在于动物的关节软骨中,起关节润滑剂的作用。研究人员将50条大马哈鱼的鼻软骨粉碎、脱脂、干燥,再去除骨胶原,结果从中提取出了约1.4克蛋白多糖。这种物质可用来制作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和化妆品等。迄今为止,这种蛋白多糖是从鲨鱼和牛的软骨中提取的,市场售价每克约30万美元。据角弘公司说,用大马哈鱼的鼻软骨做原料,可把蛋白多糖的制作成本降低到原先的十分之一以下。

        为了尽快研制出征服人类各种疑难病症的新药,美、欧、日等科技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这项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与此同时,世界各大生物技术公司也都在为研究开发蛋白质组投入大量资金。美国《科学》杂志说,今年世界上就将有可能出现以蛋白质为基础的新型药物靶标,可以说人类利用蛋白质药物来治疗疾病已经为期不远。

        3.真有“生命素”吗

          

        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医生名叫威格尔斯沃思,他曾在阿肯色州做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试验:他用铅作衬里制成了几个盒子,并将这些盒子装上同样的土壤,再把这些盒子放到漆黑的酒窖里。他把其中几个盒子用一根根铜线与外面阳光下的金属相接,而另外一些盒子未与任何导体连接。然后,威格尔斯沃思在盒子里种上同样的稻种,以同样的方式照看着。结果,在用铜线连接的盒子里,稻谷发芽长成了翠绿的秧苗,而其他盒子根本没有发芽,种子很快就烂掉了。

        这个试验打破了我们一贯对生命的看法,阳光并非生命所必须的条件,生命需要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能与阳光有关,也可能与阳光毫无关系,我们将它称为宇宙中的“生命素”。

        试验表明,这种生命素可以捕捉、滞留并且传递。试验中,铜线所传导的正是这种“生命素”,它使稻种获得了生命。推而广之,任何植物、动物的生长都是因为在其最有利的条件下捕获了这种“生命素”的缘故。

        1971年10月,美国电子工程师乔治·劳伦斯与助手一起在一处半沙漠地带进行植物生命活动的测验,它们所使用的仪器与测谎仪相似,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只是无需将电极连于植物上,即可捕捉生命活动发出的讯号。正在试验休息时,突然,仪器那种稳定的信号被一个清晰的脉冲干扰了,令劳伦斯惊异的是,此时的仪器并不是对准植物,而是指向天空。由于是冬季,又是半沙漠地区,不太可能有其他信号的干扰,因此只能判定生命信号来自空间。这种来自空间的生命信号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1972年4月,劳伦斯带着改进后的仪器来到了莫哈维沙漠的中部,这里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被火山熔岩覆盖,寸草不生。劳伦斯挑了一个23英尺高的火山山包,将仪器对准了大熊星座,他要证实上一次的试验。90分钟以后,仪器收到了来自空间生命的脉冲信号,每隔10分钟收到一次迅速的脉冲。此后,劳伦斯又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劳伦斯的一系列试验,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宇宙空间中的确弥漫着肉眼看不到的生命。

        如果联系威格尔斯沃思的试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宇宙空间中到处存在一种“生命素”,它们在宇宙中四处漫游,时时光临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这些“生命素”,这种“生命素”可能就是古老道家讲的“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甚至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中医学中称之为“气”的东西。然而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还要进一步去寻找更充分的证据。

        4.克隆人的生存问题

          

        今天,最富争议的一个新闻莫过于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2002年底出世。

        意大利的一个名叫安蒂诺的医生于2002年4月3日宣布了这个消息。且不说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可知的缺陷,也不讨论这位克隆人能否诞生,他或她会不会生出来就是一个“残次品”。此刻,我们只面对情感与伦理。我们姑且判定这个克隆人生出来就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人,那么,他或她将如何度过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人类生命发展史出现了一大转折。人类正在创造新型的生命形态,也正在加紧毁灭。不仅毁灭旧有的,也在毁灭新生的。

        首先,谁生他?他的母亲已经怀孕8个星期了。鉴于这个孩子就是人类试验品的现实,这位母亲起到的也仅仅是一个生育机或孵化器的作用。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出生前就被异化了。这位母亲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享受正常亲情的权利,更谈不到亲自抚育这个孩子了。因此,母爱将是克隆人终生享受不到的奢侈品。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养他?科学创造了他,那么养育他的权利自然落到了科学家以及用金钱支持这些科学实验的人身上。他大部分的生命将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将要面对的是无数未知的凶险和危机以及比这些还要可怕的归属感的天然缺失。

        第三个问题是,谁爱他?谁对他投注真诚的情感?当然,克隆人的生命将比地球上任何一个生命都要值钱,所有科学家都会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心理学家们会对他的任何情绪异常趋之若鹜。至于他心中的恐惧和孤独,注定了无人能分享。

        第四个问题,谁嫁他?哪个异性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一个整天被人摆布的实验品?肯定会有些人借机扬名,或者由科学家做主为克隆人成双配对。这样的婚姻先天地也就具备了实验性质,于是,对于克隆人来说,爱情比母爱更没有保证。

        肯定还会有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死亡。不难发现,克隆人作为人,除了拥有“人”这个去掉了定语的称谓以外,一切与社会、伦理、情感有关的享受都与他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