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 第31章

第31章



                                    他可能在40多岁的时候离开首都,回归谷物商和地产商的乏味生活。怀疑者说,他如何能在如此复杂的作品中融入那么多有关王室、宫廷、政治和外国的知识?

        1616年,莎士比亚默默无闻地辞世。6年后,亨利·皮查姆的《地道绅士》出版,书中列举了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中头一位就是爱德华·德维尔。这一版和后来的三版对莎士比亚都只字未提。

        莎士比亚去世18年后,斯特拉特福一个教堂的墓碑上刻着他手拿一袋谷子的形象,而100年后,那袋谷子变成了笔和纸。至于德维尔,他逝世于1604年,当时,莎士比亚1/3的剧本还未出版。支持者认为,这些剧本可能是秘密写成并被藏了起来,也可能是出版日期有误。

        德维尔有两个硕士学位,学过3年法律,到过意大利的许多地方,对宫廷和政治了解深刻。身为剧作家和十四行诗人,他在1593年以后就不再用本名发表作品了,同年,“威廉·莎士比亚”出现在一本手稿中,这可能是匿名,因为连字符在当时非常罕见。德维尔的家族徽章上有一只狮子摇动长矛的形象。据说,在宫廷里,德维尔被称作“spearshaker”(长矛摇动者)。几乎可以肯定,使用笔名是为了自我保护。许多剧作都涉及宫廷阴谋和政治腐败,而在那个时代,这有被监禁甚至受刑的危险。

        此外,学者们在德维尔的作品中发现了同性恋倾向,这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更有甚者,在德维尔的一本《圣经》中,划出记号的有1066处,其中1/4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对《圣经》所作的最著名的66处引用,也有29处在德维尔的《圣经》中作了记号。爱德华·德维尔研究大会的负责人、康科迪亚大学的丹尼尔·怀特教授认为,德维尔就是那位匿名的作者。他说:“这些作品出自一位世俗的文人,他无法把自己的名字告诉给世界。”

        7.荷马是一个还是一群

          

        荷马是一个还是一群游吟诗人———线索寥寥,说法却有许多。

        “歌唱吧,女神!歌唱珀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在开西方文学先河的两部伟大史诗的第一部中,诗人荷马是这样开头的。然而,这位在《伊里亚特》中叙述了特洛伊城的陷落,在《奥德赛》中叙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英雄历尽艰险、十年还家的作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荷马问题在古典文学研究者、语言学者和考古学家中引发了长达数个世纪的争论,争论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荷马的身份(即是否确实存在荷马其人),而且还涉及到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传统的联系,甚至还有字母的起源。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荷马是一个作者,他是位瞎眼的游吟诗人,就像《奥德赛》第八卷中所描绘的诗人德谟多克斯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意希腊诗人品达的观点,即认为荷马出生在现在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海港士麦那,并且曾在爱琴海中的希俄斯岛受到人们多年的景仰。亚历山大学派的文人学者曾经仔细推敲过这两部史诗,希望发现其中的历史和地理讹误,但他们从未怀疑过荷马是史诗的惟一作者。重新发现了希腊文化遗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也对荷马作为史诗惟一作者的身份深信不疑。

        然而在18世纪初,哲学家贾姆巴蒂斯塔·维科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荷马史诗是希腊民间诗人集体智慧的产物,各种奇谈怪论随之开始出现。隐居乡间的学者们———他们大多是德国人———在潜心研究后发现,荷马史诗在风格、情节和用语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便是18世纪末F·A·沃尔夫所著的《荷马引论》一书。该书认为,有数十名游吟诗人吟诵和加工过荷马的诗歌。其中有些诗歌最终被写了下来,后来又由亚历山大学派学者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在众说纷纭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有人认为,荷马最早创作的这两部史诗篇幅较短,后代的口头表演者对这些诗歌进行了重新加工,最后这些诗歌被再一次写成文字。亨里克·谢里曼19世纪晚期在特洛伊城和迈锡尼城进行过挖掘,之后的考古研究使得确定荷马史诗核心篇章形成年代的工作变得复杂起来。考古研究发现,特洛伊战争发生在青铜时代末期(公元前约1400—1200年),而《伊里亚特》中所描写的事物———从武器到政治组织结构———与出土文物很少有一致之处。《伊里亚特》中的事物大部分属于黑暗时代(公元前约1150—750年),而在黑暗时代———至少在其结束之前———还没有文字。

        那么,不会写字的荷马又是如何记下这些诗篇的呢?20世纪初,哈佛教授米尔曼·帕里提出了颇为令人信服的观点,认为荷马的生活年代接近于漫长的口头诗歌时期的末期。当时的诗人们利用了现成的形容词以及格律伦的诗行和段落,从而能轻松地即兴创作六步格诗歌。帕里的说法解释了许多东西,包括史诗中用语的杂乱,但仍然没能解释荷马史诗是如何写成的———即荷马本人是否参与了写作。

        8.哥伦布究竟葬于何处

          

        “新大陆”的发现者、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遗骸究竟埋在何处?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这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西班牙塞维列市和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市的市政部门都坚称,哥伦布的遗骸就葬在他们那里。为了解决这个历史疑点,西班牙的两位中学教师最近提议,可以采取DNA检测的方法来确定哥伦布遗骸的真伪。这一建议受到了西班牙和多米尼加科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遗骸多次被迁移

        哥伦布于1506年在西班牙的巴利亚多利德市逝世,虽然他生前曾表示希望能被葬在自己发现的“新大陆”,但由于种种原因,哥伦布死后还是被葬在了巴利亚多利德市的一座修道院中。3年后,西班牙当局将其遗骸迁到塞维列市的一座修道院。1537年,哥伦布的儿子迭戈的遗孀玛丽亚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将其丈夫和哥伦布的遗骸迁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之一———多米尼加的圣多明各大教堂中。1795年,西班牙将多米尼加的统治权让给了法国。由于西班牙认为不能让哥伦布的遗骸落到外国人手里,因此在当年将哥伦布的遗骸从多米尼加转移到古巴哈瓦那的一座教堂中安葬。    

        由于多次迁移,目前被埋葬在西班牙塞维列市的骨骸可能不是哥伦布本人的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后被迫将古巴划给美国,哥伦布的遗骸也随之从哈瓦那迁到西班牙的塞维列市。如果不是多米尼加人在1877年的一次发现,有关哥伦布遗骸的争论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当年,多米尼加人在圣多明各教堂中挖出了一个盛有多块遗骨的银色大盒子,上面还刻有“杰出和高贵的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先生”的字样。多米尼加方面因此认定西班牙在1795年从多米尼加迁到哈瓦那的遗骸并非哥伦布的遗骸。圣多明各市还建立了一个保存这些遗骨的纪念馆,称为“哥伦布灯塔”,并派专人把守。

        ●DNA检测可望解疑点

        西班牙塞维列市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马西亚尔·卡斯特罗和生物教师塞尔希奥·阿尔加拉达不久前提出,弄清哥伦布遗骸真伪的惟一办法是挖出两地的遗骸,从中提取人体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然后将之同哥伦布的一位私生子埃尔南多·哥伦布的DNA进行比较。埃尔南多的遗骸目前葬在塞维列市教堂中,这也是哥伦布后人中惟一保存完好的遗骸。对于两位教师的提议,塞维列市政府立即表示支持,并出面要求该市教堂同意“开棺验尸”。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基因识别实验室的负责人何塞·何兰蒂也表示将为这一计划提供技术帮助。何兰蒂领导的实验室在利用DNA检测鉴别尸体上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并同美国联邦调查局保持着密切合作。

        ●计划实施有难点

        通过DNA检测来解开一些历史疑团,目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通常只能追溯到200多年前。因此,对于此次利用DNA检测来确认哥伦布遗骸真伪的计划,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何兰蒂也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哥伦布的遗骸毕竟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遗骸中的DNA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难以辨认。但何兰蒂仍对此计划表示乐观,毕竟他此前曾成功地从两具分属500多年前的遗骸中提取出DNA,并确认了两者之间的母子关系。    

        目前,西班牙塞维列市大教堂和多米尼加“哥伦布灯塔”纪念馆都未对这一计划表态。“哥伦布灯塔”纪念馆的负责人路易斯·雅普特指出:“如果科学手段真的能确定哥伦布遗骸的真实性,那无疑是太好了。”不过,他同时指出,多米尼加是否允许用科学的手段来“打扰”哥伦布的遗骸,可能得由总统梅希亚来决定。正因如此,有关哥伦布遗骸到底葬在何处的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或许它将永远是一个谜。

        9.马可·波罗是大话王吗

          

        在1938年拍摄的影片《马可·波罗探险记》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富于胆识、举止文雅的旅行家。否则,这位主人公也永远不会发现中国、火药,还有国王的女儿(他曾教她怎样用最标准的欧洲方式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