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尽管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西方的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只有天下的处女都不要那层膜,或者说“天下从此无处女”,传统父权社会的“处女膜崇拜”才能被彻底破除掉。

            如果说这种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话,那么在中国国情下,“处女膜崇拜”会带来种种“假贞操”,却是人们很少想到的。

            社会越是强调处女膜的道德价值,女性越是想拼命守住这道“最后防线”,就越是等于在说:只要这个膜没有破,其它什么性活动都可以做。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根据笔者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1年分别对北京市和全国所有大学生所做的调查,虽然真正发生性交合(处女膜当然破裂)的人只有10%左右(2001年达到约17%),但是发生过种种性爱抚行为的人却高达30%左右。即使在调查前的半年之内,有过性爱抚的人也比真正性交合的人多2倍左右。

            这里所说的性爱抚,是指超过接吻的、直到双方生殖器发生接触却没有插入的各种行为。从性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爱抚行为与真正的性交合一样,也可以引发性高潮、获得性满足,也是不折不扣的“性行为”。但是按照社会的标准,不论双方怎么爱抚,爱抚多深,双方都仍然是“贞洁”的。结果,一些人为了保持“处女身”,连口交和肛交都做过了,唯独没有插入阴道,因此他们也就照样陶醉在自己的“贞操”之中。

            这种“技术上的处女”,这种“狭义的贞操”,难道还不够虚伪,还不够荒谬吗?可是,它们恰恰是被“处女膜崇拜”给逼出来的,而且,社会越强调贞操,这种情况就会越多,直到有一天全社会都充满了虚伪,或者被这种虚伪逼得不得不大造其反。

            现代人需要的“贞操”是什么?不是膜的完整,而是爱的深刻与专一。这,还用多说吗?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习惯于“死要面子活受罪”了,才把伪造处女膜闹得沸沸扬扬。这,难道不是社会的耻辱吗?

            婚前性行为的历史变化

            我们按照被调查者14岁的时候恰好处于什么年代,把现在20-64岁的中国人划分成6代人:

            1.解放初期(现在56-64岁)、2.大跃进后(现在49-55岁)、3.文革前期(现在42-48岁)、4.文革后期(现在36-41岁)、5.改革初期(现在26-35岁)、6.1989年后(现在20-25岁)。

            这样划分之后,我们再来考察不同时代的人的婚前性行为发生率有什么区别,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由于政治高压不断加强,中国人的婚前性行为比例被压缩到很少;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却急剧上升。

            首先来看看男性中的情况:

            1.登记前的性行为

            在“大跃进”的那一代人中,发生过登记前性行为的男人只有22%,比他们的上一代(解放初期那一代)减少25个百分点之多。可是到了“文革后期”,比例就恢复到50%,与解放初期那一代人基本持平了。改革开放以来,比例剧增到61%。虽然在1989年以后的这一代人中,比例低到约41%,但是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男人还太年轻,只有20-25岁,其中相当多的人还没有结婚,因此也就谈不到发生登记前的性行为。

            如果说,中国人其实一直就比较宽容“先上床后登记”,因此上面的图表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历史变化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借着看看,婚礼前性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婚礼前的性行为

            在解放初期的那一代男性中,只有区区2%的人在婚礼前发生过性行为,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文革”初期的大约6%。这表明在那20年里,男人们确实是遵守着“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高度政治化的道德戒律。

            可是到了“文革”后期,情况开始发生小变,有过婚礼前性行为的男人上升到11%。然后,改革开放刚一来,就再次猛增1倍,达到22%。到1989年以后进入青春期的这一代男人,又是经过20年左右,比例已经高达35%了。这是何其急剧的增长啊。

            3.有婚者的婚礼前的性行为

            上面所反映的,是有过婚礼前性行为的男人,在20-64岁中国全体成年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我们只看那些现在已经结婚的男人,那么他们当中“婚礼前就上床”的人的比例,增加得更惊人:

            在解放初期的那一代男人中,“先上床再办婚礼”的比例微乎其微,只有3%,近乎于无。大跃进那一代上升到17%,但是直到“文革”后期,也不过是持平在20%左右。可是在改革初期那一代人里增加到36%,到1989年之后的这一代人里,比例居然剧增到86%。也就是说,情况基本被颠倒过来了,在时下的小伙子里,“先办婚礼再上床”反而少之又少,成为值得奇怪的现象了。

            当然,婚礼前的性行为也仍然主要是发生在后来真的结婚的两个人之间,也许仍然不能算作“性革命”的本质反映。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婚前与别人发生过性行为的男人有多少。

            4.婚前与别人的性行为

            无疑,结婚之前与别人发生性行为是中国性文化的大忌,因此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直到现在都还相当低。这表明:中国当前的“性革命”仍然远没有与国际接轨。

            但是历史的变化也仍然非常醒目,解放初期是约8%,最低的是“大跃进”那一代男人的5%,文革前期与后期是13%和17%,改革初期则上升到22%。也就是说,在时下的新郎里,有五分之一还多的人,实际上已经在别人那里获得了性经验。

            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中国2000年修改《婚姻法》的时候,居然还把“夫妻有相互忠诚的义务”写进去,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看来,这种“相互忠诚的义务”显然并不包括婚前必须“专一”;否则为什么不规定:结婚时已经“失贞”的那一方也应该受到惩罚呢?如果说,不这样规定是为了保护女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女性的历史发展中,是不是也出现了基本相同的轨迹呢?

            成年女性中的历史变化

            1.登记前的性行为

            在前后六代人里,女性中发生过登记前性行为的比例虽然远少于男性,但是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趋势。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初期,在三代中国女性中,有过登记前性行为的只占9%到12%。也就是说,近乎90%的女性一直坚守着古老的“婚前贞操”,没有政府的正式“批准”就决不肯上床;就象大约两千年来不是明媒正娶就绝不肯结婚一样。

            但是刚到“文革”后期,女性几乎提前解放了,登记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一举增加将近2倍,达到30%;到了改革初期的那一代则再上升到34%。1当然,1989年之后的这一代少一些,是27%,但是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代人里还有许多人没有结婚,也就谈不到婚前性行为的问题。

            那么,这种解放为什么偏偏提前发生在“文革”后期呢?我们没有直接询问这个问题,因此只能猜测:在“文革”初期,由于政治动乱深刻地影响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时结婚必须经过“政审”,而且很容易被说成是“追求小资产阶级情调”,因此需要“斗私批修”,所以很难普遍实现“女大当嫁”。这种不人道的压力持续到“文革”后期已经将近10年,普通女性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抗了,所以“先上床再说”的情况才会突然剧增。

            这并不是“性革命”,只不过是一种针对“文革”中那种“无性文化”的“反革命”。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女性其实也并没有想解放到婚姻之外去。她们只是使用激进的手段来争取自己原有的正常结婚的权利。这其实是强化“婚姻神圣”。

            下面的连续两个情况,基本上可以证明我们的这个猜测:

            2.婚礼前的性行为

            在“文革”后期,当女性中的“登记前性行为”比例一跃而上高达30%的时候,真的在举办婚礼之前就上床的比例,在所有成年女性中只占区区4%;而且与前3代人(2%、1%和2%)相比并没有急剧的增加。即使在所有那些发生过登记前性行为的女性中,“先上床后办婚礼”的比例也只占12%,大约是八分之一还不到。这虽然比前三代人(1%、5%和11%)有所增加,但是绝对比例并不多。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女性并不想追求“婚前性自由”,还是要堂堂正正地结婚,只不过正式登记结婚很困难,甚至是没有地方可以去登记,所以才不得不先办了婚礼再说。

            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文革”那种把一切私人事务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表现”的历史时代里,在那种“灵魂深处闹革命”1这比美国的同龄女性要少得多,简直是天壤之别。在美国,那些出生于1963年到1974年之间的女性,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分别是64%。尤其是她们与男性的比例(65.7%)相差无几,反映出这方面的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