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明朝十六臣 > 第12章

第12章



                                    他们两个人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联手欲将于谦置于死地而后快。

            徐有贞是一个极具政治野心的人。虽然南迁之议使他受尽白眼,也影响到了他的仕途,但他没有灰心丧气,希望改名字能够让他的政治生命得以重新开始。恰好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职位出缺,时为翰林的徐有贞有意得到这个位置。他的学生杨宜是于谦的内亲,便由杨宜多次向于谦求请这个职位。于谦曲意答应了,通过宦官向景帝提及了这件事。景帝依稀还记得这个人就是当年提议南迁的徐珵,印象很不好,认为他会教坏学生,便没有同意。徐有贞并不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遂衔恨在心。夺门之变后,徐有贞是最想除掉于谦的人,因而在英宗尚在犹豫时,极言于谦必须死,其中不乏私心。

            石亨,曾守卫大同。也先攻大同时,他打了败仗,一个人跑回来,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北京保卫战期间,他是于谦的副手,为击退也先立下军功,进武清侯爵。石亨为表示对于谦的感谢,再加上他功不及于谦但所受封赏却超过了于谦,心中惭愧,于是荐举于谦的儿子于冕,景帝召于冕赴北京。于谦辞让,景帝不允。于冕到北京后,于谦不但不领情,还上疏景帝,言辞恳切,指责石亨徇私:“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倖,决不敢以子滥功。”于是,石亨由恩生怨。

            当然,于谦之死,也不能从徐有贞、石亨等辈构陷这样简单来看。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不能清,人不能察,这种情况虽然与官僚士大夫长期接受的儒家正统教育相背离,却深刻地表明了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于谦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熏陶下的官僚士大夫,性格刚正不阿、洁身自爱,不会接纳也不会融入官场的人情世故中。而以徐有贞和石亨为代表的另一种官僚集团,抱着强烈的政治动机,到处投机钻营。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讲究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树党营私。

            以于谦的操守和性情,被传统社会的官场所边缘化,为同僚大臣所孤立,是很自然的情形。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官僚集团或许还能容忍于谦的存在;一旦天下无事,于谦必然会被排挤,甚至遭到杀害这样的奇祸。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即使于谦多次请辞避让,极力想逃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悲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于谦至死都不明白,他那样身体力行地按照儒家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什么反而还会招来祸端。

            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从更立太子到复储风波,短短数年之间,明朝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的豪壮,让人激情澎湃,让人热血沸腾,如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有的沉重,让人窒息,让人绝望,如功臣于谦的冤杀。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在宫廷政变、政治权术中,不乏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总能见到光怪陆离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个人的操守。也许随着时间飞逝,有些事不再清晰,有些人不再被记起,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事情让人记起,有些人值得牵挂。于谦正是这样的人,他也做过这样的事。

            成化二年(1466),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诏复原官,追赠太傅。弘治七年(1494),赐谥曰“肃愍”,建祠,匾额书“旌功”。万历十八年(1590),改谥为“忠肃”。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赖家度,李光璧:《于谦和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2)林寒选注:《于谦诗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

        王守仁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他的学说——王学(阳明学)——也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上世纪三十年代,钱穆先生著《王守仁》,说他是明代学者的重镇、宋明理学的高峰。钱穆还曾说:“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即使在明朝人看来,王阳明的个人魅力也确实非凡。明末崇祯时期的学者黄景昉说:“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这种豪杰之气,使王守仁几乎很难得到“醇儒”的赞誉。然而,他在生前却确实以近乎诡辨的睿智和显赫的军功征服了世人。

            当代学者陈来先生曾说,王阳明身上最典型的精神气质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豪雄、神秘。对于王守仁的一生来说,作为政治家,其豪雄之气无与伦比;作为文学家,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作为思想家,他是一个提倡神秘主义的牧师,影响深远。

        ------------

        政治家:坎坷之途(1)

        ------------

            王守仁的一生,几乎体验了明代政治生活中的一切:科举、任官、谏诤、廷杖、贬谪、平叛、晋爵、受诬、辞官、病老等。其中正德十四年(1519)在江西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视为王守仁的不世奇功,而新建伯的爵位也由此获得。

            然而,王守仁的政治生涯却体现为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政治声望不断升高,另一方面却是仕途日趋坎坷。平定宁王叛乱,无疑代表着他政治生涯的高峰。在此之前,王守仁恪守着一个官员兢兢业业的本分,却从未受到重用;在此之后,王守仁一定是想起了功成身退的古训,所以借着为父亲守丧的名义居家不出,但却拗不住朝廷的征用,最终死于军旅劳累。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据王守仁门人钱德洪所编定的《年谱》,王守仁的先世可以追溯到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那里,甚至更早。从王守仁的六世祖王纲开始,余姚王氏就以文学知名。王纲曾受到刘基的赏识,出任广东参议。王守仁的高祖王与准,精通《周易》、《礼记》诸经。后来,王阳明以《周易》中第,正体现了他的家学渊源。王守仁的曾祖王世杰,曾贡入太学,也有著作行世。祖父王天叙,虽然在功名上没有什么成就,但却被后人描述成陶渊明、林逋这样的隐士。从六世祖到祖父,王守仁的家世似乎正在逐渐没落。不过,家学的渊源和积累,最终在他父亲王华那里得到了体现。

            成化十七年(1481),父亲王华中状元。这一年,王守仁仅十岁。次年,王守仁即随着其父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岁月里,王守仁表现出一般少年不易有的豪迈。例如,他十二岁时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有眼如天,真是气魄不凡。他在十五岁时练习骑射,甚至还想向皇帝上书,提出一些建议。他这样的举动,在父亲王华看来,自然非常诧异。王华屡次责骂他“狂妄”。在明代重文轻武的风气里,王华的这种态度是很正常的。

            王守仁心有旁骛,科举自然不顺利。尽管他天资聪颖,并且在弘治五年(1492)就中了举人,但是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大受打击。一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此后,忤刘瑾、平宁王之叛、征思田二州,王守仁一路走去,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事件。

            忤刘瑾一事,《明史》的记载非常简单:“正德元年(1506)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事情始于刘瑾的擅权。正德初年,尚在武宗做太子时就小心侍奉的太监刘瑾等人,得到了武宗的宠信,号称“八党”,引起老臣刘健的不满。刘健、谢迁等内阁大臣连疏攻刘瑾。最初,武宗虽袒护宦官,但对刘健等人还算客气,对他们说:“天下事难道都是内官所坏?朝臣坏事的,十个里面常常有六七个。”然而,谢迁、刘健坚持要诛除刘瑾等人。刘健面对一日数次奉命前来为刘瑾等人求情的太监,推案而起,哭道:“先帝临崩,执老臣手,以付大事。今陵土未干,却让太监们将朝政败坏至此,死后以何面目再见先帝?”刘瑾等人吓得整夜围着武宗哭泣。武宗最后不仅不怪罪刘瑾等人,反而将参与攻击刘瑾的一些小臣逮捕,并授刘瑾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刘健等人只得请求致仕,归乡养老。

            这一事件,最后的结果显然是刘瑾大获全胜,因此也便引起了言官们的不满。南京科道官戴铣(xiǎn)等人上疏进谏,请求驱逐太监苗逵、高凤等人,抚慰刘健等人,以安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