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4章

第4章



                                    这是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据说孔子晚年很喜

        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韦编三

        绝”)。孔子自己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

        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文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还把《易》作为教授学生的内容,“孔子传《易》于

        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字子木,鲁人)是孔子的高材生之一。

        在孔子看来,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

        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这种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便形成了儒家政

        治思想的基础。

        《周易》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如履卦九二爻辞: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里所讲的“道”,就是作为宇宙本体的

        “道”。“十翼”对于《周易》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可以说是理解得很深

        刻,发挥得很透彻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

        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说,“道”可以产生出阴和阳来。第

        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说,由阳和阴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进一步产生

        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等八种物体来。从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也都相伴

        随而发生,相伴随而发展,以至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具备。

        《周易》提出了“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

        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

        谈辩证法的经典,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人在谈《易》论《道》,

        还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

        进位制的始祖。

        可见,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

        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2  《管子》

        “天道之数,人心之变”

        现存《管子》一书是西汉人刘向编写的,但史学界对《管子》一书中哪些是稷下先

        生宋钘,尹文的遗著,哪些是管仲学派的言论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绝

        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它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杰

        出的思想成就。

        关于《管子》版本,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宋代的杨忱本,再后的有明

        本。郭沫若搜集古本和近人的校注本,系统地写下了《管子集校》,计86篇(有的篇已

        亡佚),可供研究。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颍上(今安徽境内)人,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管

        仲相齐时,“作内政而寄军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改革行政,编练军队,使齐国

        强盛起来,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

        第一位霸主。

        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

        《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

        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

        “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重令》)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

        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重

        令》)天道与人情是《管子》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

        哲学原则,他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管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

        《牧民》篇说:“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

        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形势》篇中还谈到必须按天道办事的道理,它指出,只有掌握了天道、事情就会自然

        而然地成功。管仲学派还十分重视研究处理矛盾的方法,《管子》一书中提到了掌握时

        机是第一要素,在实践中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努力使已把握的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等等。

        《管子》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突出在它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的社会编制思想上,

        这一思想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创立霸业时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寓兵于农,把百

        姓的乡里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结合起来。到战国时,管仲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这一思

        想,并结合当时齐国的具体情况,构思出一种具有特色的封建性的社会结构,它一方面

        利用乡里组织中的宗法制成分作为加强团结的纽带,另方面又通过军队的编制实行由上

        而下的集权。这样,它既不同于儒家照搬成周宗法制的那种模式,又与法家的那种全是

        军队编制的社会结构区别开来。在《管子》一书的《立政》、《乘马》、《小匡》等篇

        中,都谈论过这种社会编制。

        《管子》的政治思想还体现在它主张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学派设想出一

        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

        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

        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

        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学派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

        《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上,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

        令的是老百姓。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

        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

        管仲学派认为,礼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法是指国君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礼则是指依赖于人们的宗

        法道德自觉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

        我们应当看到,《管子》一书中的这种政治理想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它是不能达到

        的。但是管仲学派作为刚兴起的封建制的设计者,确是颇费一番苦心,而提出了一种不

        同于儒法两家的封建制的图式。这种图式在战国时期虽然是做不到,但这种礼法并用的

        主张却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纳了。

        《管子》的政治及经济思想,还体现在它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主张上。齐国的

        兴起,原是靠收买民心起家的。这样,齐国的封建统治者和靠宗室贵族势力起家的鲁国

        与靠君权势力起家的秦国不同,因而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民心的向背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重要意义。《管子》一书中所讲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思想,就是适应于齐国封建统

        治的这一需要发展起来的。在管仲学派看来,只有争取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种

        辩证关系,就是上面提到的“予之为取”,就是说,给予就是取得,统治者推行的政策

        越是能符合人民的心愿,就越是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所需要的东西。应当指出,这是具有

        民主性精华的政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发挥。

        从争取民心出发,管仲学派很注重耕战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粮食

        生产多了,才能国富兵强。同时,他们认为战争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太大,因而主张不

        轻易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一书在经济思想方面,还体现出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轻重论。轻重论是管

        仲首创的,后来的管商学派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他们主张国家积极

        干预社会经济,把握左右经济形势的主动权。主张实行重征商、官山海和禁榷制度等,

        使封建国家直接掌握大量资财,以散敛方式控制物价和调节经济,并实行利出一孔,使

        每个人都根据其为国家所作贡献大小而得到利益。西汉武帝时桑弘羊等人所推行的各项

        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轻重理论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