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3章

第3章



                                    我们还可以从《魏书》、

        《周书》、《辽史》、《金史》中,看到分裂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建皇朝的历史,同

        样被庄严地列入正史;可以从《辽史》、《金史》、《元史》的记载中,看到《贞观政

        要》、《资治通鉴》等汉文史书和经书,是如何受到重视而被译成契丹文、女真文、蒙

        古文以广为流传、诵习的事实,等等。这表明,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对中华民族发展

        中的历史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书,作为思想和伦理的集中反映,对中华民族共同

        的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史·世宗纪下》载:大定二十三

        年(1183年),“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

        《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

        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金世宗的认识和做法,足以

        表明这种影响的深刻程度。字书,即所谓小学之书,主要是关于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专门

        著作。这门学问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保证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汉文化的扩散、

        传播,有非常巨大的作用。《隋书·经籍志》小学类著录《鲜卑语》字书多种,《宋史

        ·艺文志》小学类著录《蕃汉语》一种,说明古代史家在文献著录上也并不仅限于汉语

        言文字的专书,同样反映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识。《辽史》所附《国语解》和《金史》

        所附《金国语解》,也是这种历史意识的具体表现。

        以上所举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本书所列举和评介的

        100种著作,是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言在书中,意在

        书外吧。这100种书中,于1840年至1911年期间问世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但也约略

        反映了它们对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寻求改革和革命之路所起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作用。

        中国文化不是封闭的,至少可以说在绝大多数的世纪里不是封闭的。自汉唐以下,

        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也不断向外扩散;这种扩散的积极后果之一,是推动了欧洲历史

        走向近代化的历程,这是已经有了定论的。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世界,不独是日

        本,也包括被黑格尔一再赞颂的欧洲沿海国家。本世纪初,当中西文化交流浪潮兴起之

        际,德国人利奇温于1923年出版了《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书(朱杰勤译,

        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指出早在18世纪,中国文化已深深地影响着欧洲的年轻一代。

        他认为本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如何,这是欧洲史上东亚第二次在精神上与西

        方的接触”了。作者的历史观点固有不少可议之处,但他是一个切切实实认识到中国文

        化对欧洲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人。如果联系到当今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学”的兴起,我

        们或许会进一步加深对于我们本民族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话,似已

        超出了本书主旨的范围,但确也是顺理成章,不得不写下来的。

                                                          瞿林东

                                                  1992年4月16日序

                                              于北京师大史学研究所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  《周易》

        玄妙的阴阳八卦

        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

        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

        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

        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

        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

        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

        “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

        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

        《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

        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

        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

        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

        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

        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

        分:天(乾A)、地(坤A)、雷(震A)、风(巽A)、水(坎A)、火(离A)、山(民

        A)、泽(兑A)。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

        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

        “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

        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

        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

        郭沫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

        种辩证观。”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

        “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

        “八卦”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它比神学进步,但是,它还穿着神学的外

        衣——藉占卜而表现。所以,一提起阴阳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

        《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

        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卦产生于何

        时?易传为何人所作?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

        《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

        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

        翼也。”据司马迁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

        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

        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有战国初年说。

        《易传》(又叫《十翼》,意思是《易传》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相传是孔子

        所作。后人有的认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战国时代儒家后学所作。

        不论作者是谁,但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统一的。

        《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

        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

        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就是说,在大自

        然中,天(乾)、地(坤)与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

        泽(兑)诸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伦的社会关系中父母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

        《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作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柔”等范

        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

        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

        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