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8章

第8章



                                    今本《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加上《群书治要》

        卷36引《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

        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

        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

        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我们的看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三种意见有一定道

        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

        商鞅确著有此书。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

        是谓以刑去刑。’”这与《商君书·靳令》、《说民》篇文字大致相同。司马迁在《史

        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司马迁所见到的商鞅的著

        作,基本都在《商君书》中。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搀人一些其他法家的言

        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

        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

        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

        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

        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

        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针对甘龙“因袭人民

        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

        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

        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

        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

        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和受礼制约束的人商讨大事,不能和法度制裁的人计议变法。”

        针对杜挚“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的说法,商鞅说:“古代的政

        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

        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我说,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

        益,不必效法古人。”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

        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

        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

        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其次是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

        述最多。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

        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靳令》说:“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

        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

        《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

        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去强》说:“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

        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垦令》篇还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如

        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

        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可见。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就三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有时也说厚赏)、是法家的重要思

        想。《错法》篇说:“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

        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去强》篇说:“重罚轻赏,则

        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

        利且爱。”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加重赏赐,

        减轻刑罚,就是君上不爱护人民,人民就不肯为君上而死。《去强》又说:“以刑去刑,

        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

        国削。”也就是说,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

        《开塞》说:“治国刑多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可见法家

        是重刑而轻赏的。

        对如何执行刑罚时,法家主张要统一刑罚。《赏刑》说:“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

        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这就是说,执行刑赏对谁都一

        样。

        其四是重本抑末,反对儒术。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壹言》篇说: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农战》篇说:“农战

        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

        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

        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政,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可见,法家对儒家的儒术是排斥的。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法家著作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批

        判地吸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7  《庄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

        艺术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结构的,用庄子的观点说,都是

        统属于“道”的。也就是说,一部《庄子》不外为了说明一个“道”字。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

        北)人。他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而较孟子稍晚。他一生视仕途为草芥,除

        做过看管漆树园的小吏外,不追逐官禄,因而一生穷困潦倒,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

        还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住在“穷闾陋巷”,人瘦得“槁项黄馘”。

        庄子是一位蔑视权贵、鄙视利禄,而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家。他尖刻、猛烈地抨击

        当时罪恶的社会。什么圣人、王公大人、圣王之法、仁义礼乐,都给他骂得痛快淋漓。

        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圣人生而大盗起。”他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

        箧》),直接把矛头指向暴君。他生活的宋国,当时宋王偃“射天笞地”,荒淫无道,

        不得人心,庄子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奋笔疾书,直抒胸怀。司马迁也说过,庄周“作

        《渔父》、《盗跖》、《胠箧》,以诋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

        在《秋水》篇中,记述了庄子拒绝去楚国做官的事。楚威王派使者北上邀请庄子,

        答应给庄子高官厚禄。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他对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

        3000年了,楚王把它珍藏在庙堂之上。就这个神龟来说,是愿意死后使它的骨甲得到重

        用,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着呢?我看它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庄子婉言谢绝邀请,使者只好南归。庄子用久已死去的神龟被供奉比喻官爵受吹捧,在

        他看来,这不过是虚名而已,他宁可像活龟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也不进入官场以示显赫,

        宁肯生活贫寒,钓鱼维生,也不追逐官禄,这是他对现实不满的超然态度。因此他愤世

        嫉俗,“终生不仕”。庄子一面鞭笞现实,一面同情劳苦人民。他在《达生》篇中,还

        记述了庄公为满足私欲,让东野稷拚命地表演赶车技术,而累坏了良马的故事,表达了

        对东野稷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