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9章

第9章



                                    庄子还赞美过杀牛技术纯熟的庖丁、斫轮工匠、运斤成风的石匠、制

        锯的梓庆,这些说明庄子和下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接近。

        《庄子》一书,汉代流传的古本,为10余万言,52篇,内篇7,外篇28,杂篇14,

        解说3。到晋时,经郭象删定并加以注释的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些是不是都是庄子的著作,历来有争论。大多数论者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

        学派的论文汇编。后人注解《庄子》很多,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

        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庄子》既是一个学派的著作汇编,那么其思想内容是不会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

        毕竟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庄子的哲学,庄子思想的核心,都在一

        个“道”字上。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

        有神的主宰。所谓“道”,是天地阴阳之间共同的东西。道字在《庄子》中出现过362

        次,作为道家之道在《庄子》中是什么意思呢?《大宗师》篇描述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本质是虚无的。他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

        的,如一年的春夏秋冬,“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天道》)他也认为事

        物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他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穷则反”(《则阳》)。

        可见,庄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还承认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他在《至乐》篇中,讲了

        一个用待人的方法去养鸟的故事:鲁国国君十分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得到一只羽毛十

        分美丽的小鸟,不敢把鸟放在露天的花园里,而把它迎进庙堂,派人献酒送肉,又命令

        乐工奏乐曲,搞得鸟儿晕头转向,不吃不喝,第三天就死在笼里。

        但是,庄子却过分抬高了无形的道,贬低了现实的感性世界,他认为生命不过是暂

        时的存在,是无足轻重的。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无界限差别的,而后来发展

        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这使庄子原先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的思想,走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他认为,帝王要“以无为常”,“帝王无为

        而天下功”(《天道》)。在庄子看来,为人处世应是不偏不倚的,不去伤害别人,也

        不施舍,不与人争财物,自食其力。因此他主张遵循“中道”,这样可以保身,可以舍

        生,可以养亲,可以终年。他劝人们“顺其自然”,不要以好恶损伤天性,应听任自然

        变化。“顺其自然”反映了庄子自我解脱的内心世界。他从厌世思想出发,发展到“以

        死为至乐”,在庄子看来,人类的产生是道的物化,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也是道的物化。

        所以,他妻子死的时候,认为妻子的死是安然睡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得到了宁静,他

        不但没有痛哭流涕,竟“鼓盆而歌”(《至乐》)。他自己临终前,也反对弟子厚葬,

        他说,要与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总之,以万物为赍送。

        道是自然之道,人性是人自然之性,无为而治是任民之自然而治,艺术是主观自然

        与客观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

        《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

        之道”等。

        《庄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感兴趣的一本书,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

        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

        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在美学家眼里,多以为庄子

        开辟了有别于儒家的美学系列,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深远。在语言学者看来,庄子是一位

        语言大师。

        《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以伦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

        小说的概念,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被

        称为“诙谐小说之祖”。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

        子》。

        在今天,《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界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是值得

        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当然我们在阅读研究《庄子》时,必需看到他思想中有积极和消

        极的两个方面。如它破坏偶像,要求个性解放,这是进步的要求,是积极的一面;它的

        虚无主义的东西是消极的一面。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8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况,赵人,

        为齐稷下祭酒。”颜师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也有的说“荀”、

        “孙”古代同音,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误。刘向的

        《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

        子》32篇基本相符。《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12卷,

        这大概是刘向编订的32篇本。《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这是唐代杨倞又重新编定的

        32篇本,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杨倞本与刘向本的区别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杨倞改

        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

        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

        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

        《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

        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

        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

        礼记》的文字。我们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

        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

        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

        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

        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

        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

        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

        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

        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

        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

        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

        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