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27章

第27章



                                    后来,左丘明不幸失

        明,但他“雅思未尽”,根据传注《春秋》时所剩材料,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

        编著了一本《国语》。故《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

        秋内传》。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现代学

        者中也有人认为《国语》是在战国初年编辑而成,作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都记载《国语》为21卷,与今本相同。其体

        例是分国记载,有《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书》9卷、《郑语》

        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国语》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

        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但《国语》不是编年体,它是以国分类。《国语》

        中《周语》排在最前面,内容也很丰富,它又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并列,所

        以又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分国史体例。《国语》记载晋国史事最多,内容最丰富,其卷数

        占整书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国的记载就很简略了,如《郑语》,仅记载了桓公与

        史伯的对话。因此,有人将《国语》称之为《晋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国语》与

        《左传》之间的关系,有继承,又有发展。《国语》记事与《左传》相同者有60余事,

        而史实中的细节,又有8事与《左传》不同,可见所依据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左传》

        记周王室事迹很简略,《国语》则记有穆、恭、厉、幽、宣、襄、定、灵、景、敬10王

        的大事,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宝贵资料。《左传》对齐桓公成霸业的历史记载简

        略,《国语》的《齐语》则专记管仲相齐的业绩,对后人详细了解齐桓公霸业形成之经

        过大有裨益。《左传》对越灭吴的记载略而不详,《国语》的《越语》则用很大的篇幅,

        生动详细地记载了越王勾践如何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灭吴的历史。《左传》记事,

        偏重于事件之原委,而《国语》则很注重各国贵族的言论。二者可相互参证,相互补充。

        总之,《国语》作为《春秋外传》,确实可补《春秋内传》——

        《左传》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司马迁修《史记》时,将《国语》

        列为重要的参考书目。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

        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

        《国语》体例的发展。

        《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

        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

        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国语》的原始资料来源不同,

        所以其文风也不很统一,通过文风我们可以感觉到多姿多采的各地民风:“周鲁多平衍,

        晋楚多尖颖,吴楚多恣放。”(崔述《沫泗考信录·余录》)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

        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

        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从

        吴败越,越王勾践卑事吴王夫差,最后终于灭吴,如此大事,包括两国最高层的谋略,

        大臣的劝谏,两国外交、内政、战争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除表

        现重大历史事件外,作者还善于选取一些精彩的言论,用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如《周

        语》“召公谏弭谤”一节,提出了统治者如何对待民间舆论的问题,对那些专制霸道,

        妄图用高压手段压制来自人民的批评的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

        川。”这一著名论断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中开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国语》中的《鲁

        语》,记载孔子的言论,含有儒家的思想;《齐语》记管仲谈霸术,含有法家思想;

        《越语》记范蠡尚阴柔,功成身退,带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国语》又是古代思

        想史研究的资料来源。

        《国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其缜密、生动、精练、真切的笔法,在历史散文

        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有天圣明道本(宋明

        道二年取天圣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国语补音》本,因宋庠字公序,故

        称)。另有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董增龄《国语

        正义》及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语》点校本,广

        泛吸取前人的校勘成果,注释简明,易于阅读。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29  《战国策》

        “长短纵横之术”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

        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趙”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

        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宫廷密室所

        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

        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

        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

        并非尽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

        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

        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

        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如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有《蒯通说韩信自立》

        一篇,曾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淮阴侯列传注》所引,但后来《战国策》中此篇佚失。

        据《崇文总目》称,共散失11篇。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从士大夫的私人藏书中访求书籍,

        并加以校订,正其谬误,又重新凑足了33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

        《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

        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如下:

        1.《西周策》1篇,分为17章。2.《东周策》1篇,分为22章。3.《秦策》5篇,

        分为64章。4.《齐策》6篇,分为57章。5.《楚策》4篇,分为52章。6.《赵策》4篇,

        分为66章。7.《魏策》4篇,分为81章。8.《韩策》3篇,分为69章。9.《燕策》3篇,

        分为34章。10.《宋卫策》1篇,分为14章。11.《中山策》1篇,分为10章。以上共33

        篇,486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

        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炜

        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作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

        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

        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作者是谁?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它是由多种书编订而成,显然不会是一人所作。人们对作者所处时代作了大量考证,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战国时人作。

        书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如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等,故可断定其中大

        部分是战国时人著的;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如古本有《蒯通说韩信自立》,大概

        就是楚汉时人的著作;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西汉时有许多人如蒯通、边通、

        主父偃等都好“长短纵横之术”,蒯通还撰有《隽永》凡81首,通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

        权变和自己关于纵横之术的理论,故有些学者考证推论刘向所依据的《短长》、《长

        书》、《修书》,可能就是西汉人所学之长短纵横术,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隽永》,

        而蒯通可能就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之一。但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还缺乏确

        实的根据,如果说《战国策》的一部分是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还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