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28章

第28章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

        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

        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

        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

        《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

        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

        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毐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

        《史记》取材的唯一史料来源。

        《战国策》很多篇是战国时人或稍后时人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国史策,故其中史实

        比较可信,真实性亦高。故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

        在战国诸子所著书中,也屡被征引。例如《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见于《韩非子·奸

        劫弑臣》篇;《魏策一·文侯与虞人期猎》,见于《韩非子·说林》篇;《秦策一·张

        仪说秦》,见于《韩非子·初见秦》篇;《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见于《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篇;《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见于《吕氏春秋·知士》篇;《齐策

        三·孟尝君在薛》,见于《吕氏春秋·报更》篇;《魏策一·魏公叔痤病》,见于《吕

        氏春秋·长见》篇;《魏策二·魏惠王死》,见于《吕氏春秋·开春》篇。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战国时史料亦取自《战国策》。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

        《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受战国纵横家们的智慧、谋略的影响,

        至西汉时还涌现了陆贾、边通、主父偃、徐乐、邹阳、严助、庄安等一批纵横家。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

        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

        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

        《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

        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多姿多采的历史命了名——

        “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也可看做是刘向编校《战国策》的额外收获吧。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30  《周礼》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历史记载和历史

        典籍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

        《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

        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

        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

        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

        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

        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

        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

        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

        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

        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

        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

        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

        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

        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
        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

        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

        “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

        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

        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

        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

        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

        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

        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

        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

        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

        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

        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

        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

        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

        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

        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

        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

        “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

        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

        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

        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

        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

        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

        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

        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