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53章

第53章



                                    

        1206年,蒙古族卓越的首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各部落后,建立了

        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在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汉族儒士的建议,改国

        号为大元。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自成吉思汗始,共传14位皇帝,立国

        162年。元顺帝统治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军队攻克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逃到漠北,元朝灭

        亡。

        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元顺帝在漠北地区仍然维护着自己

        的统治,史称北元。参与镇压红巾军的地主武装在陕甘地区与北元协同抵抗明朝,元朝

        残余势力还占据着东北和云南,江南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不肯与明朝合作。朱元璋面

        临着巩固统治和统一全国的任务。为了巩固政权,笼络元朝遗民,招抚和平定割据势力,

        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

        《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明

        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同时,明朝修《元史》也

        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明军攻克大都后,获得了元朝大量的文献典籍,为《元史》的编修创造了必要的条

        件。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8年),朱元璋下诏编修《元史》,命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

        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并组成了16人的编修班子。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修史,至八

        月就完成了元顺帝元统元年以前的部分。接着又派人到各地征集史料。

        洪武三年二月(1370年)再次开局,继续修史,这次除仍用宋、王2人为总裁官外,

        只有1人参与了前一次的编修,其余人员都是新人。至七月,全书修成。《元史》编修

        前后总共用了331天,参加修史的人员前后共31人。

        明朝修《元史》时,元朝的各位皇帝的《实录》、《后妃功臣列传》是《元史》本

        纪和列传的重要资料来源。《元史》的《志》和《表》则主要取材于元朝所修《经世大

        典》。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元史》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

        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

        《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

        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

        《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

        最详细的文献。《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

        宝贵资料。

        《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人,去掉重复者,实有1270多人。《外夷传》记载了20个

        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因为它多

        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元朝

        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元

        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又占全书近1/4,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史料。列传部

        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

        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就列传中的蒙古、色目人而言,

        其中一部分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元史》的编修者违反一般的修史惯例,把一些儒家学者

        认为不值一提的史实也记入《元史》。如本纪中记载作佛事,礼乐志中记载游皇城,列

        传则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方伎传。这些内容虽还有悖惯例,但恰恰反

        映了元代真实的社会情况,对研究金朝、元朝时期佛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况提供

        了重要资料。

        《元史》存在的不足也是很多的。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

        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元朝秘史》以及元朝的蒙古文典籍、档案等等,都是很大的缺憾。

        本纪和列传部分的记载,大致是后世多、前世少;文臣多、武将少。这是由于元朝

        史料本身原因造成的。从编修人员看,前后两次开局,人员变更大,当时修史的人员也

        是临时凑集,大多是江南的文士儒生,缺乏修史经验,这也造成了书中的许多错误。比

        如内容重复,前后记载矛盾,同一地名、人名、译名不统一,等等。

        《元史》曾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流传到现在的,

        有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曾廉《元书》、柯劭忞《新元史》、屠寄

        《蒙兀儿史记》等,但因为《元史》有保存原始资料的长处,所以这些史书都不能取代

        《元史》。

        ------------------

        北极星书库||http://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http://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61  《明史》

        “一代贤奸托布衣”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

        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

        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

        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

        《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

        者。”

        1644年3月,农民军攻克北京,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灭亡。次年5月,

        即顺治二年五月(1645年),清朝政府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奏请

        下,即下令设立总裁官、副总裁官,开始纂修《明史》。但是因为当时南方各地的抗清

        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清朝政府反动强暴的“剃发令”又引起了江南老百姓的坚决反

        抗和抵制。在这种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当然是无暇顾及修史的。

        朝廷的意图也主要是想借此宣布明朝已经不复存在,以及笼络明朝遗老及降清明臣。

        加上当时明朝的大量档案、邸报等材料也没来得及整理,史料非常缺乏,因此纂修工作

        并未实际展开。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局面完全

        稳定,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力、物力得到充实,明朝史料也大量发掘

        整理,修《明史》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这一年,康熙

        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命他们组成班子,纂修《明史》。

        但康熙也带有强烈的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对修《明史》并不特别热心,因而

        纂修工作也就时紧时松,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直至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之后才完成四

        部《明史》稿本,一种是313卷本,一种是416卷本。这是所谓万氏《明史稿》,即由民

        间史学家万斯同审定的两种明史稿本;另外两种是王鸿绪分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进呈的205卷本(列传部分)及雍正元年(1723年)进呈的310卷本,但王鸿绪这两种稿

        本完全是在万氏稿本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

        经过近50年的努力(1878—1723年),《明史》纂修的主要工作可以说已经基本完

        成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重开史局,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张廷玉为总裁,

        在王氏《明史稿》(310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损、考订、修改,于雍正十三年

        (1735年)十二月,由大学士张廷玉进呈,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终

        于完成了。如果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修算起,直至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

        纂修至刊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

        《明史》经三次纂修,延时近百年,经手之人众多。第一次纂修时诏谕中提到的总

        裁官有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第二次纂修时,监修都总裁官有徐元文

        及李霨、王熙、熊赐履、张玉书,总裁官有叶方霭、张玉书及徐乾学、汤斌、陈廷敬、

        王鸿绪,另有编修、检讨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