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与百代高层合作会谈结束的时候,从百代对百度提出的合作商业模式表现出的兴趣,任旭阳敏锐地感觉到,百代被说服了。

        第53节:大国崛起的冲动(1)

            第七章  百度东瀛

            2006年5月,百度招聘网页上悄悄地贴出了两份招聘搜索工程师的启事。此次招聘,百度要求颇高,应聘者除了要在算法、编程上具备极强的能力外,还必须精通中、英、日(越)三种语言。除搜索工程师外,百度还招聘日语、越南语两种语言的产品经理,负责了解两地搜索市场的竞争态势与当地的文化习惯,可能会被派到日本与越南常驻,因此百度要求最好是两地的中国留学生,甚至兼职都可以。百度随后又称,这两种语言的工程师属于小规模招聘,数量应该不会超过10人,但产品经理的数量则没有硬性规定。

            虽然百度此次招聘行事低调,但还是被外界敏感地察觉到了。一些媒体据此推测,这是百度进军海外市场的信号,"百度暗中储备外语人才,扩张第一站首选亚洲"之类的标题迅速出现在了一些媒体上。

            对于外界的猜测,百度相当谨慎。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彦宏依旧坚称:"百度只专注于中文搜索。"

            大国崛起的冲动

            2006年5月10日,百度公布了截至2006年3月31日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2006年第一季度净利润比2005年第四季度增长43.5%,比2005年第一季度增长1  309.0%,达3  520万元人民币;每股赢利为人民币1.07元,稀释后每股赢利为人民币1.02元;营业收入比上一季度增长18.0%,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196.8%,达到1.356亿元;不含股权报酬费用的净利润增长至4  350万元,按股权报酬费用前利润计算,每股赢利及稀释后每股赢利分别为1.31元及1.26元。

            上市一年,百度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这个时候启动进军海外的计划,可谓顺风顺水。实际上,国际化一直是百度的梦想,李彦宏"从来没有把百度作为一个只局限于中国的公司"。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彦宏跟工程师谈到进军国际的决定时说,他从不满足于百度只是中国最好的公司,他希望5年、10年以后,百度能够成为全世界令人敬仰的高科技公司,成为"非常具有实力的、能够代表中国现代企业的国际化企业"。

            在接受一家电视台记者就国际化问题采访的时候,李彦宏说:"其实任何一个有实力的世界级企业都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跟世界上最强的公司竞争。我们要想在世界市场站住脚,核心竞争力也必须是能够应付全球化挑战的,而不仅仅只能够应付一个地区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觉得中国必须诞生有世界市场、有分量、有地位的企业。现在中国有好多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它们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占了很好的市场份额,但是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国内作战。作为中国的一个互联网企业,我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必须要走国际化这条路,否则终有一天也会在本土遭遇失败。"

        第54节:大国崛起的冲动(2)

            百度其实很早就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

            2003年,百度已经奠定了在中文搜索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崔珊珊提出百度要到国外发展搜索业务的设想。但是,这个提议被李彦宏否决了。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百度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中国本土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百度此时应该在中国市场全力以赴,不能分散资源和精力。

            2004年以后,李彦宏觉得百度进军国际市场的时机基本成熟了,他开始在董事会上提出百度要实施国际化的计划。不过,这样的宏伟计划,却屡遭董事会的否定。

            事实上,李彦宏一直很让投资者放心。他曾公开说:"我们目前还没有遇到什么投资者的压力,去做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国际化毕竟是项重大决定,谨慎小心是应该的。李彦宏知道,他需要等到时机成熟。

            机会终于来了。

            2005年,神州大地发生的各种大事令人应接不暇:就在禽流感肆虐全球、人心惶惶的时候,"神六"成功升空,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夙愿;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中国股市二次革命;人民币汇率开始浮动,国际热钱虎视眈眈;在两岸民众的热切期盼下,实现了首次春节台湾包机……中国IT业界更是风起云涌:盛大收购新浪股份,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

            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为百度国际化奠定了资本和舆论基础。百度IPO融了约1.2亿美元,之后每个季度都有赢利,因此百度的现金储备一直在增加,投资压力也在加大,有研究者建议,"适当投资对于百度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百度的国际化步伐悄然加快。

            时间转眼到了2006年。

            2006年的中国,民间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冲动,5  000年的文明历史曾经多次有过的自信正在13亿民众的身上再次积聚。

            这一年,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央视经济频道播出。这部12集的纪录片梳理了50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9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崛起的历史。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民间孕育已久的强烈自信被激发出来了。那段时间,大小媒体充斥着对大国精神的反思与展望,民众对中国走向的期望一下子被显性化了。

            李彦宏很喜欢看《大国崛起》。作为一名留美归来的学子,李彦宏更加希望自己的祖国尽快真正强大起来;作为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为百度肩负的责任而自豪。他发现,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伴随着一批能够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的崛起。李彦宏自述:"我觉得百度赶上了这个机会,甚至是有这个责任去国外发展,去变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公司。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的想法跟这个片子的思路非常非常吻合。它相当于是从侧面证明了我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做的事情相当于为百度向外发展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

        第55节:多名高管反对进军日本(1)

            后来,极少接受采访的李彦宏对《环球企业家》说:"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是来自中国之外的。"

            在李彦宏看来,百度此时也有实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百度在本土市场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人才与经验,有能力迈出这一步。《大国崛起》实际上在讲一个国家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国家发展起来后,会诞生什么样的世界级企业。李彦宏承认:"我觉得这个片子是支持百度实施国际化的一个论据。"

            多名高管反对进军日本

            但是,国际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从哪里开始?对这关键的第一步,李彦宏慎之又慎。他是对美国有感情的人:那里有世界上最开放、最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熟悉的人脉和随手可得的IT人才。然而,李彦宏立即否定了它:这个市场有太多强大的竞争对手。Google和雅虎的总部在那里,微软、IBM这些IT界的领头羊在虎视眈眈,每天都有众多IT公司成立、破产或被收购。那些还在读书的大学生也不能小觑,他们随时可能是下一个"比尔·盖茨"。

            按照避实就虚的原则,此时的百度在客场作战,要尽量避开与这些大佬发生正面冲突。

            百度要去的地区不能太贫穷落后,毕竟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搜索应用的基础;但也不能有太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不能有太严厉的进入条件;还要有容易获得的人才……

            按照上述条件,百度首先排除了英语国家,那是Google和雅虎的强项。用上述条件过滤后,剩下的选项屈指可数。

            李彦宏最中意日本、韩国与越南这三个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2003年,李彦宏考察过一次韩国市场,那里排前三名的搜索引擎都是当地的公司,但"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这样,韩国就被排除了。

            2006年"五一",李彦宏一个人去了趟越南,回来后把越南也给否定了,因为越南市场太小了。

            2006年6月,李彦宏、王湛生、任旭阳3人一起去日本调研,先后拜访了日本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乐天、第一大SNS公司Mixi等十多家互联网公司,还与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进行了沟通。之后,还专门就进军日本市场的可能性请教了高盛的相关分析师。

            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历了长达10年的通货紧缩。2004年,日本经济终于出现持续回升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7%,远远超过近10年1%左右的平均水平。进入2005年后,这一势头又进一步稳定。日本也是一个网民数量庞大的发达国家,日本的互联网市场要比中国成熟得多,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日本网络广告市场的规模是中国的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