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做昏君 > 第四八一章 天灾**,黄河决口(盟主魑魅魍两加更)

第四八一章 天灾**,黄河决口(盟主魑魅魍两加更)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大明朝的一切进展都还算顺利。
        辽东的战局稳定了下来,蒙古那边也打完了,结局很完美。
        唯一不高兴的人可能就是林丹汗。
        莫名其妙的就有两个蒙古部落壮大了起来,还玩起了联盟?
        大明还要在大宁筑城,还要和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贸易?
        得到消息的时候,林丹汗非常非常的气愤。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属于他们蒙古的内战,大明又没有出兵。
        至于说这些部族与大明双方的贸易、开边互市这种事情,大明和蒙古一直都在做,只不过是打打停停。这么多年了,大家也都习惯了。有一个贸易城市,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要林丹汗派人来说,大明就把事情推到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身上。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自己解决。
        女真那边,黄台吉龟缩了起来,正在舔舐伤口,也在等待时机。据说他把目光盯上了更北面的林子里,想把那里面的人弄出来。
        大明辽东这边,熊廷弼在筑城。除了原本东宁卫的位置,在鸭绿江边上也要建造一座城。
        这座城的名字叫丹东,据说是皇帝亲自命名的。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反正就叫丹东。
        这些事情都是内务府参与的,据说他们在辽东买了大片的土地,似乎要大干一场。
        也有无数的商贾跟着内务府一起干,原因也很简单,参与了辽中投资的商户,可以在大宁的贸易当中分上一杯羹,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除此之外,据说丹东建成之后,大明会和朝鲜展开贸易。
        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贸易,而是有官方合作的贸易,据说动作还很大。
        一时之间,无数人开始涌向辽东。用他们的话说,快到辽东去发财。有人开始传谣言,说什么辽东人傻钱多速来。
        一时之间,辽东热闹非凡。
        这件事情交给了内务府的人去做,朱由校自然就不参与了。他只需要进一步的把控情况,不让情况失控就好了。
        而洋人有不少人被送到京城来了。这已经不是洋人想来不想来的事情,各地的官府在接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把他们送来京城了。
        凭借洋人特殊的样貌,想要在大明藏下去,根本就不可能。地方官府对这些洋人也烦透了,如果不是朝廷不让抓起来就杀,这些官员早就弄死他们了。
        这些洋人没事就在那里蛊惑人心,安稳稳定知不知道?闹什么闹啊?
        朝廷来了消息之后,官员们欢欣雀跃地快马加鞭就抓捕了这些洋人,就要锦衣卫送进京城。
        这些洋人到了京城之后,自然是要安抚一番。朱由校还接见、宴请了他们。
        充分的表达诚意之后,朱由校就把这些洋人交给了魏朝,让这些洋人去了新城。
        在那里,朱由校为洋人们划定了一个区域,让他们居住在那里一边帮忙修建图书馆,一边让帮忙大明展开研究,还需要翻译书籍。
        整个新城因为这些洋人的到来热闹了不少。毕竟京城的很多读书人都知道他们。像徐光启等人还非常的高兴,偶尔也会去和他们交流。
        整个新城,居然搞出了一副文化繁荣的假象。
        反正朱由校让魏朝派人盯着,严禁这些洋人传教。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新的教义还没有制定完毕,你们的教义不符合大明的律法,也不符合大明的公序良俗,目前不允许你们传教。等什么时候你们的新教义编撰完成,什么时候再传教。
        这个事情得到了大明官方的支持,不少的读书人都认同了这个事情,甚至连徐光启他们都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那些传教士,不吵起来就不错了。
        本身他们就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如果都传原本的教义,那还没什么。
        如今大明规定教义本土化的规定一出来,这些洋人里就有人觉得不应该改原本的教义,有人觉得就要更改,有人觉得更改的人就是背叛了上帝。
        这些洋人自己就吵起来了,加上有人在中间挑拨离间,效果就更好了。
        不要觉得他们都是一个教派的就团结,大部分时候同行之间才往往是最的仇恨。
        洋人们内讧的情况出现之后,朱由校很开心。他让人看着他们,只要不械斗,其他随他们去。
        所有的情况都在变好,朱由校自然就松了一口气。
        朱由校从皇宫里出来了,实在是不出来不行。
        因为出事了,黄河决口了!
        听到黄河决口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由校可以说是一个头两个大。
        从今年年初开始,大明朝就没消停过,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破事一大堆。
        在朱由校离开京城没多久,扬州发生地震,南直应天府苏、松、凤、泗、淮、扬、滁州等处同日地震,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
        然后没过几天,京师滦州(今河北滦县)地震。
        先是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
        后来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
        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
        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
        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
        京城内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
        昌黎、新安、真定府、蓟州、遵化、玉田、河间府、保定府、天津三卫,以东山东临邑、德平、海丰、武定州(今惠民)等二十余州县受灾。
        朱由校在张家口忙着搞事情的时候,朝廷在忙着赈灾。等到灾情稍缓之后,辽东那边就开战了。
        这朱由校刚回京城喘了一口气,黄河又在徐州决口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弄得朱由校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朝堂上下的大臣,脸色也变得非常的难看。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脸上的表情很难看。
        目光缓缓扫过下面站着的所有大臣,朱由校说道:“具体的情况有结果了吗?”
        “回陛下,臣觉得还是派钦差去一趟吧。”这个时候,徐光启站了出来直接说道:“黄河决口,查一查是天灾还是。如果有人趁机兼并土地、盘剥百姓,钦差也好给百姓做个主。何况赈灾的事情容易发生弊案,派人去看看也好。”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觉得徐光启说的有道理。
        像黄河决口这种事情,不像地震似的。
        地震这种灾情,你没办法预测,也知道这是天灾。
        可是像河堤决口这种事情,这里面就不一定没有事。朝廷每年都会拨付一笔钱来修河堤,如果不是特别大的天灾,它不会决口。
        河堤决口,要么就是天灾过于严重,要么就是。而且这种事情很通常的情况下,里面都有贪腐。
        派钦差去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去查一查。毕竟朝廷赈灾也需要钱粮,当地有一些富商大贾,还有当地的官员很可能会相互勾连,在受灾之后搞事情。
        朝廷派了钦差去,查一查当地官员商贾是不是有贪污,如果有的话,可以抄他们家来赈灾。
        也不知道是不是尝到了甜头,现在朝廷上下对于查贪污抄家这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尤其是朱由校的几个忠心的臣子,显然是捞好处捞习惯了。像徐光启这种人,更是觉得有大事抄抄家就挺好的。
        就拿今年这几次的灾祸来说,如果不是朱由校抄家弄了那么多钱,朝廷都快扛不过去了。
        而且自从陛下登基之后,就一直让人在各地建粮仓买粮食,这件事情就从来没停过。如果不是如此的话,朝廷哪来的资本去辽东打仗?光是赈灾就已经让朝堂上受不了了。
        可是这么花也不行,这次陛下虽然在张家口弄到了一些钱,但是钱这种东西嘛,自然是越多越好。
        反正黄河在徐州决口了,那就看看吧。
        看着下面那些大臣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还有人附和,朱由校的神情有些苦。
        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自己手下的这些大臣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他做事的风格,而且通过他来彼此相互勾连,相互排除异己、更换人选。
        现在朝党上这些人已经都是他们的心腹了。
        有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在朝堂之上、在官场之上,不光是这么样。只有支持自己这个皇帝的人才会被提拔。
        朱由校只是提拔了徐光启等人,而他们悄无声息的发展出了一个党派。朱由校发现一件事情,最近自己做事情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党派。
        自己居然都没有发现,难道是太迟钝了?还是他们做的悄无声息?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原因?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严嵩当政一样,朝堂之上只要是嘉靖皇帝说的话、要办的事,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不会有人反对。
        至于说那些出来跳的人,有人会把他们弄下去。
        嘉靖皇帝被弹劾是因为他干的事情太过了。
        朱由校就不一样了,辽东刚刚打了胜仗,每天都勤俭节约,还总派人替他这个皇帝吹牛逼,这名声就好了。
        可是朱由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怎么感觉自己有些不适应?

第四八二  筹备大明海军
        派钦差这事达成一致之后,朱由校有一些失落。原本他以为这次的事情会闹腾一下,结果发现大家都默认了。
        看来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反而有点不习惯。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朝堂之上也不能再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了,大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地把灾情的事情梳理一下,不然的话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
        原本朱由校是这么想的,可有些事情不是像你想的那样。
        看着走进来的兵部尚书崔景荣,朱由校的脸色变得不是很好看。
        大明这个天下想太平怎么就那么难呢?什么时候才能够崛起?
        这次又出事了,不过不是西边,也不是北边,而是南边。
        看了一眼崔景荣,朱由校直接问道:“消息已经确定了吗?”
        “回陛下,已经确定了。”崔景荣答应道,同时恭敬地将一份题本呈递给朱由校,然后乖乖地站到了一边。
        这份题本是朱由校让崔景荣去准备的。起因是之前福建那边送来的一份题本。
        题本里写道:大明的南疆又闹倭寇,厦门被攻击了。
        虽然巡抚商周祚的人打退了来犯者,这件事情也传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只是这事到了朱由校这里之后,直接就引起了朱由校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除了一些零星的倭寇之外,这一次主要是荷兰人在捣乱。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朱由校就让崔景荣去查一查究竟是什么情况,看看荷兰人究竟弄到了什么程度。
        这对朱由校来说很重要。
        说起来,在北方没有弄完之前,朱由校实在是不想往南方去。那些倭寇之类的,他也暂时不想搭理。
        至于说其他的人,朱由校就更没什么兴趣了。荷兰人也好,英国人也好,西班牙人也好,葡萄牙人也好,朱由校都没什么兴趣。
        朱由校现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什么没什么。国内都还没理顺,到海外掺一下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要出海,那也要做好准备了再说。
        可是这帮人老捣乱,就让人很受不了。情况还是要先搞清楚。
        将手中的题本放下,朱由校说道:“朕就不看了,你给朕说一说吧。”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斜靠在龙椅上,等着崔景荣说话。
        崔景容也明白,这是陛下在考验他
        对于崔景荣来说,自从做了兵部尚书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这个兵部尚书实际权利并没有那么大。
        朝廷的实际军队是皇帝新建立的天子亲军。
        各地的军队虽然也有日常事务,可是权利已经被参谋处分出去不少。自从孙承宗调任参谋处之后,兵部就一直群龙无首。被拆分得很厉害。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想要拿回权力是不可能了。所以现在崔景荣这个兵部尚书的地位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这一次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的题本送来,陛下恐怕也没有心思听崔景荣说什么。
        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崔景荣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事实上,存钱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叫做开源,一种叫做截流。
        对于做官的官员来说,获取权力也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抢,从别人的手里把权力抢过来。而参谋处就是这么干的,兵部就是被抢的衙门。
        而崔景荣想要把权力抢回来,短时间内不可能。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那么只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扩充权力,放在赋税上就是开源。
        崔景荣只要找到新的权力来源,自然能够提升自己的权力,这一点在官场上很常见。
        平常的时候,订立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规矩,还不是为了权力?
        明明只需要一道手续,却要每个衙门都走一遍,就因为每个衙门都需要权力需要彰显它们的作用。
        我要什么作用都没有、什么都不干,那我不是可以被裁撤了吗?
        只不过崔景荣不会干那种小气的事情,他可是兵部尚书。
        何况当今的陛下也不是什么愚蠢之辈,陛下圣明无比,在陛下面前耍小心思没有用。
        在看到福建送来题本的时候,崔景荣就有了一些想法。在得到陛下让他详细调查的口谕之后,崔景荣就更有想法了。
        “是,陛下。”崔景荣连忙答应道。
        事实上,海边的事情由来已久。
        万历三十三年七月,这些荷兰人侵占澎湖,伐木建房,为久居计;并借商人李锦、潘李、郭震致书大明。
        福建巡抚徐学聚禁商民下海,断其接济。荷兰人无所得食,乃于十月末离去。
        后又侵夺台湾地,筑室耕田,久留不去。接着又出据澎湖,筑城设守,以求通商。
        守臣说以毁城远徙,即可通商。荷兰人乃于天启三年毁城移舟离去。
        巡抚商周祚以遵谕远徙上闻,但荷兰人仍旧占据着台湾,既而复筑城澎湖。
        “前些日子,这些荷兰人出兵攻打了厦门,被巡抚商周祚打退了。不过在臣看来,这些荷兰人是不会死心的。虽然他们被打败了之后上书求和,可这些人贼心不死。”
        朱由校看着崔景荣直接问道:“那你觉得他们能够成事吗?”
        “一些宵小罢了,自然不能成事。”崔景荣直接说道:“他们能够把事情闹腾起来,无非就是有人在背后支持罢了。”
        “支持的是谁?”朱由校看着崔景荣再一次问道。
        “回陛下,乃是海外的巨寇李旦。此人盘踞沿海众多岛屿,甚至在倭国也有基地。他是海外最大的倭寇,与这些洋人相互勾结,不断劫掠大明。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这些荷兰人绝对不至如此。”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
        事实就是这么回事,现在李旦和荷兰人双方还处于合作期,想要一起打开大明的国门,让大明跟他们谈贸易。
        不过后来他们也翻脸了,那个时候已经是郑家人在当家,也就是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
        郑芝龙投靠大明之后,开始和荷兰人翻脸,不过更多的则是养兵自重。
        一直到大明朝灭亡,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才正式和荷兰人翻了脸。在台湾的荷兰人被郑成功赶出去了。
        “陛下,臣觉得此事事关重大。”崔景荣沉着脸说道。
        此时的崔景荣面容十分严肃,一副危急存亡之秋的样子,看得朱由校有些疑惑。
        这人要说什么呢?
        朱由校说道:“有什么话,爱卿但讲无妨。”
        崔景荣连忙说道:“海外之倭寇,一直以来都是贼心不死,对大明心怀叵测。这些洋人更是贼心不死,对我大明虎视眈眈!”
        “臣觉得应该早做准备,否则一旦他们相互勾连,很可能重新酿成当年嘉靖年间的东南之变。”
        “现如今北疆安稳,辽东的鞑子也岌岌可危,闹不出什么太大的乱子来。臣以为东南之事应该要尽快的提上日程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崔景荣脸上的表情更严肃,直接看着朱由校说道:“臣以为应该建立一支大明的水师。”
        “现如今海外不宁,实在是不可小觑。大明应该有一支水师来护卫朝廷,护卫大明!而各地虽然也有水师,可是战法落后、船只矮小,面对外海之倭寇根本就没有一战之力。所以臣请筹备大明水师,用来平定东南!”
        看着崔景荣一脸认真的样子,朱由校有些感慨。
        大明没有全国性的水师,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属于中央直接统辖的海军,只有各地沿海的军镇自己装备一些船只。
        而且朝廷拨付的钱也有限,现在他们装备的那些船还是那种跳板的方底船。
        就像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场战役,俞大猷的儿子俞咨皋和郑枝龙曾经打过一场,只不过被人家打败了,还被扣上了一个不敢打仗、遇敌不前的罪名。
        这个时代的人或许不明白,但是朱由校的心里面很清楚,这其实就是一场文武纷争。
        俞咨皋不想打那一场战,因为他知道根本就打不赢。他手下的都是什么船?郑芝龙手下的都是什么船?
        他如果沿着海岸守卫,或许还有一丝的胜算;和郑芝龙打根本就没戏,死路一条。
        可是当时的巡抚要打,结果就败了,那罪名自然就是俞咨皋的。
        而且说是俞咨皋畏敌不前,不然何至于打败?然后俞咨高就被处置了。
        事实上,海上作战,后面的人已经总结过了,那就是船尖炮利说不定都没有用。
        在陆地上还打埋伏、玩计策,但是在海上比的就是谁的船更好、谁的装甲更厚,以及谁的火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除此之外没了。甚至连将士的勇武都不那么重要,只要把炮打得准就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什么其他的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崔景荣提出这个建议,也不是真的觉得东南一定会乱起来。
        这摆明了就是夸大其词。崔景荣想要的无非就是朝廷支持他建立一支水师。
        有了这个政策之后,兵部的权力就拓展出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这个兵部尚书的权力也就有了。
        朱由校却不准备答应,虽然大明的确需要建立一支海军,是海军,不是水师。但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时候。
        朱由校的钱不够,路上的事情还没摆弄明白呢。造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他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拿什么造船?
        即便造船,也不可能让崔景荣他们去弄。朱由校要用的是大明的皇家水师,不受朝廷节制的那种。这支水师必须保持独立,朱由校要对付的人,可不光在朝堂之外。
        等到大明的皇家水师建立完成,那才是朱由校对一些人动手的时候。
        略微沉吟了片刻,朱由校看着崔景荣说道:“这件事情从长计议。”
        听了这话之后,崔景荣就是一愣。
        不过他也已经预料到了。没关系,目的已经达到了,先给陛下一点点预兆。等到东南再出事情的时候,陛下自然就会想起他的话。
        到了那个时候,才是他把事情做成的时候。现在说这个太早了。
        至于说为什么崔景荣能预料到东南会有事情,倒不是说他多么的神机妙算,无非就是一步闲棋。
        而且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那些荷兰人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停下来的。
        “行了,你去吧。”朱由校看着崔景荣直接说道。
        “是,陛下。臣告退。”崔景荣恭敬地向后退了出去,随后便消失在了宫门口。
        朱由校看着崔景荣离开,伸手敲打着龙椅的扶手,脸上的表情有些迟疑,随后又坚定了起来。
        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魏朝,朱由校直接说道:“你让戚元辅来一趟。”
        “是,皇爷。”魏朝连忙答应道。
        这件事情事关重大,或者说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朱由校眼里,这就是一件非常非常大的事情。
        朱由校需要有人帮助他去办。交给下面的衙门都不放心,东厂和锦衣卫都不行,朱由校要让戚元辅去办。
        时间不长,戚元辅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到朱由校之后,戚元辅连忙躬身行礼说道:“臣戚元辅,参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免礼吧。”
        “是,陛下。”戚元辅连忙说道。
        等到戚元辅站直身子之后,朱由校看着他说道:“朕有一件差事要交给你去办。你要去的时间长一些,路有一些远。怎么样?能去一趟吗?”
        “只要陛下吩咐,臣愿意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戚元辅连忙说道。
        “上刀山下火海就不用了,朕要让你去一趟澳门。这个时候应该是叫濠江?无所谓了,你知道这么一个地方就行了。”
        “到了那里之后,有些事情让你去办。”朱由校直接说道。
        大明想要造战船,当然不能够闭门造车,凭借朱由校的想象是不行的。
        朱由校是知道一些,但是不多,转成图纸太费劲。
        而且远航也需要海图,找荷兰人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