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故事”均源于神话

“故事”均源于神话




下面再来看看“故事”的情况。如今,比起一些有难度的理论知识,轻松的故事的确更受大众喜爱。但要知道,故事这种东西,越是老生常谈,往往越受欢迎。

比如影视作品里的爱情故事,都是在无数次重复同一个模式。听见那些似曾相识的台词时,应该不止我一个人觉得“老套”吧。可出人意料的是,只要是这样的电影或电视剧,往往就会大受欢迎。

《洛奇》这一系列电影,可算是反其道而行之却大获成功的典型。该作品将以前很受欢迎的诸多好莱坞电影的热门元素熔于一炉,这场“豪赌”成功地令当时生活困窘的年轻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起死回生了。

事实上,我在头一次看的时候,产生了很强的既视感,而且结局也不难猜出。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愉快地看到了最后,这可说是“市场的胜利”。换言之,大众所追求的故事,是出自同一种基本模式的精巧改编。

若有人想溯其源流,我建议阅读《神话的力量》(约瑟夫·坎贝尔、比尔·莫耶斯著)。该书指出,所有传说故事的原型均在于神话,我们所见、所听到的故事,不过是神话的变种罢了。也就是说,我们所见、所听到的故事,都存在既视感。该书还提到人类追求故事,即神话的原因,很能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换个角度讲,只要了解神话,就能写出现在流行的故事。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修养。在这个意义上,至少对于那些被称为作家(或者想得到这一称号)的人而言,《神话的力量》是必读书籍。事实上,一个作家读没读过这本书,其作品的品质必定相差迥异。

可问题在于,有的人即使没听过这本书,也能若无其事地写作,而且竟然还能出版,这正是目前不断重复的可怕现状。更不可思议的是,品质极差的书也能大受欢迎。这样的发展趋势,与书原本的指向可谓背道而驰。



“偷食古典”的技法


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从解读书籍入手


正如电视综艺节目看多了会厌烦一样,我们也无法忍受到处充斥着“肤浅”思想的世界。偶尔,我们会想听听古今中外的大师的言论,想要到达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深渊。为此,翻阅“古典著作”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虽用“古典著作”来概括,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当代人必读的。有些书从基础上就很难理解,或是太古旧以至于“过了期”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例如马克思的著作,以共产主义如今的情况观之,直接应用其理论已经不能改善社会了。由此可见,阅读需要把握好角度。

阅读古典著作需要窍门。下面介绍两个能减轻阅读负担的方法。

一是暂且放下原书或译本,先从针对其价值或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例如,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极为艰深晦涩,读起来很无趣,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书中对其思想做出了阐释。众所周知,该书内容简明易懂,标题也很时髦,能引导读者对哲学展开思考,因此一推出便成为畅销书。这本书作为入门书再合适不过了。

另一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解读”也很困难。不过,幸好有长谷川宏先生长期致力于翻译其作品,只要阅读他所著的《新黑格尔》一书,就能从整体上轻松把握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且,长谷川宏先生还对黑格尔的著作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用,光是理解这些引用的部分,感觉就能距古典世界更近一步。

还有中国的古典著作,直接读原文很累人,幸好现在有大量的文库本,从各种角度对其加以解读。从安冈正笃、吉川幸次郎等人所做的广受好评的古典著作解读书,到守屋洋的作品,优秀的书籍可谓数不胜数。每本书的解说都很容易理解,对于体会中国古典著作的世界观是足够了。

最近,野村克也的《野村的实践〈论语〉》也引发了热议。这位著名的教练关于《论语》有何感想,又是如何将之与棒球联系在一起的呢?无论野村本人的拥护者还是棒球迷们,都会很感兴趣。

很多人都是从这些简明易读的解读书籍入手,继而沉浸在古典著作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若觉得把握不大,可以继续多读一些其他的解读书;若是颇有信心,就可以鼓起勇气挑战原书。总之,古典著作的内涵极深,一旦迷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肯定都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