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

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




跟“师事阅读”正相反,这种方法是以吐槽为前提的。对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例如“根本不是这样的”“这话可说大了”“怎么可能呢”,这就是“吐槽阅读”。

于我而言,这是比较标准的阅读方式,但这样的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坦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也就是说,情绪要时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也就是说,吸收率会得到提高。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使用这种阅读方法的人竟然很少,大多数人都在平静的心态下阅读。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浪费。



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


如果偶尔遇见的某人表示某本书“很有趣”,或者偶尔看到电视节目在介绍好书,请将其视为“一种缘分”,记在心里,把书找来阅读吧。这就是“一生一遇阅读”,很多时候它都能带来值得回味的邂逅。

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书与人的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遇很重要”。结婚前的男女倘若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会意外地发现很多偶然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缘分”。

与书的相遇,相信缘分也没坏处。在一辈子的时间里,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与人的相遇,有时会彼此造成伤害,而书就不会。就算遇到无聊的书,最多也只会觉得“浪费时间了”,伤口不会扩大。既然如此,最好还是不要错过与好书相遇的好机会。

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走马观花地一掠而过,应该画线标出重要语句,写下各种注释,将内容铭记于心。这样的书会被视作自己的财产,永远放在书架上,而不会卖给旧书店。

等这些书达到  100  册、200  册乃至  1000  册,也就是经历过一千次缘分的相遇时,你肯定会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


有种方法叫“安定剂阅读”,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例如占卜书,以及面向大众简单介绍心理学的书,都属于这一类。总而言之,这样的阅读是为了让自己觉得“果然如此”,从而接受书中的观点。

譬如小说,选择有熟悉角色出场的系列作品,或是被评为“催人泪下”的作品,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定。以电视剧而言,类似于持续收看《水户黄门》。正因为已经知道德川光圀到最后总会拿出大印,解决所有问题,所以看到那一幕,就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定。

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讲述“弑父”故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便是一例。我们都无法摆脱“想看恐怖事物”的情绪。

不仅限于小说,伟人们的传记或自传等作品,也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兴奋。例如,阅读梵高的一生和他写下的书信,就会震惊于其人生的与众不同。再比如,接触冈本太郎、爱因斯坦、本田宗一郎等人的生涯,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从而实现自我鼓舞。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并无好坏之分。建议根据自己的状况,在不同时间适度地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最好事先准备几本分别适合两种方法的书。这是“特效药”,其效果应该胜过任何药剂。



“标签阅读”的“品牌目标”


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文库、××新书。“新潮文库”“岩波新书”“讲谈社学术文库”就是其中的代表。把每个标签下的作品通读一遍,也是很有趣的,尽管少有人这样做。这就是“标签阅读”。

以前,我有段时间就专门阅读“岩波新书”和“中公新书”。后者在历史关系方面的书很翔实,有诸多知名历史学家所写的好书。通过《咖啡转,世界史也转》(臼井隆一郎著)一书,我在咖啡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深化;通过《马铃薯的世界史》(伊藤章治著)一书,我了解了马铃薯与人类之间的深远关系。

再比如“新潮  Crest  Books”,有大量的外国小说;“早川文库  NF”则戏剧性地描绘出一个科学的世界,例如前文提到的《E=mc2》《无处不在的历史科学……或者为什么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Ubiquity:  The  Science  of  History.  .  .or  Why  the  World  Is  Simpler  Than  We  Think,马克·布坎南著)。

还有讲谈社的“Bluebacks”,是科学入门书的代表标签之一。“岩波文库”乍一看似乎散发着难以亲近的气息,但其实汇集了众多难得一见的好书。“讲谈社学术文库”也一样,以简明易读的形式提供了大量古典作品。“筑摩学艺文库”则汇集了原本作为单行本而大受好评的作品。

至于单行本,学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往往很难买到。不过,只要有这些学术文库类的标签,就代表其中的书已经过精挑细选。选择其中的书来读,基本上准没错。而且即使没能全部读完,也能带着“这是在学术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书”的信赖,继续读下去。

尤其在最近,每个出版社都下了一番工夫,尽力充实自己擅长的领域,谋求差别化。编辑部和编辑们纷纷制作符合自身标签的企划,寻找作者和作品,或是加以改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所以我们没理由不参考。

对读者而言,只要在如此丰富的变种当中找到“或许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欲”的标签即可。而眼下要做的,就是扩大阅读面,寻找这样的标签。

想想音乐,就能明白这种选择方法是怎么回事了。比如喜欢爵士乐的人,选择“蓝调”准没错,而说到灵魂乐,“摩城”是个著名的标签。这些形成系列的唱片,几乎都可以完全信赖。而阅读的标签,就如同“书版”的音乐。



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胜海舟在《冰川清话》里,评价了从幕末到明治的各种人物,例如“横井小楠是令人畏惧的人物”。

我在中学时代读过这本书后,养成了以胜海舟的眼光去审视幕末和明治时代的习惯。横井小楠在教科书里并非重要人物,我却对他做了大量调查,还阅读了很多关于胜海舟的书。亏得如此,我当时才能有那么大的阅读量。

像这样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我称之为“据点阅读”。它给人的印象,就如同先建好一座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书的知识和信息。

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下村湖人的《论语故事》,就能顺利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了。或者还可以先阅读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弟子》。这是一部名作,描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之间的交往。这也是故事性质的书,所以是很平易近人的“入门书”。

可先以这些书为据点,然后再挑战原著,也可以寻找以涩泽荣一的《论语和算盘》为代表的相关书籍。有了预备知识再去阅读,要比从零开始更容易理解。

再比如,想了解《圣经》的时候,可以先阅读赛珍珠的《圣经故事》,这样更易于理解。这样的解说书或入门书,书店里要多少有多少,请拿在手里翻一翻,寻找适合自己的标签。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  50  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太宰治如此,三岛由纪夫也是如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对话部分不仅用语平易近人,还像戏曲一样含蓄隽永。

因此,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从感觉上讲,估计能提速  3~5  倍,一晚能读  300  页。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车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我将这种阅读方式称为“快速阅读”。

习惯这种阅读方法之前,可能有些摸不着门路,但一开始不妨以每小时  100  页的速度为目标即可。假设每天只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使用快速阅读法,大概两三天就能读完一本书。

按一般的速度,读一页大概要花一两分钟,100  页就是两三个小时。能把两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本身就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这是“快速阅读”的第一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速度还会变得更快。

但需要注意,“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地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办法的。总之,需要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就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