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 4.3 总是与别人比较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4.3 总是与别人比较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根据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盖洛普发布的世界各国“幸福度排名”显示,全世界幸福度最高的国家是丹麦,随后依次是芬兰、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日本排在第  81  位,很多像日本一样物质相对丰富的国家人们的幸福度都不高,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物质主义的倾向过于严重导致的。因为不管拥有多少物质,人类都不会感到满足。

我跑完撒哈拉马拉松之后,住在摩洛哥的一家小旅馆里。这家旅馆的床一坐上去就嘎吱嘎吱地响,随处可见小虫子,浴室里没有澡盆,只能淋浴而且还没有热水。对于习惯了日本生活的我来说,按理说无法忍受这种环境。

但是由于我刚从残酷的沙漠生活中解放出来,所以当天晚上就好像到了天堂一样。其他的日本选手也都说“终于不用露宿野外了”“终于能关门睡觉了”“终于有自来水啦”“终于有电啦”……每个人都高兴得不得了。

我当时忽然意识到,“幸福是由自己的态度决定的”。

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人会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

我们难得来到人世间,很多人却总是哀叹自身的不幸。明明生在日本这样一个非常幸福的国家,却还总是心想“那个人更幸福”“我必须成为富裕的那百分之二十”……不停地与他人攀比,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反之,也有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满足感的人。“与他相比我更加优秀”“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些都没有以自己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

假设有两个同时入职某大型企业的男性  A  和  B,现在他们都已经  40  多岁,两人从入职开始就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喝酒。但在两人  30  多岁时,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了。原因是两人的生活环境相差悬殊。

A  在  20  多岁时就与学生时代的女朋友结了婚,并且贷款买了房子。现在两个孩子的学费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房子的贷款已经还完了。A  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学习英语。

而  B  则对  A  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屑。“简直就和肥皂剧里的爸爸一模一样。不觉得无聊吗?”B  既没有结婚也没有买房,因此他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比  A  更多。像学英语这样的事,他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去,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生活要比  A  有趣得多。

这两个人的人生没有对和错,只是个人价值观的区别而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A  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B  却是通过与  A  的比较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B  的这种做法只会影响到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真正认识。他无法以自己作为判断的基准,总是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做出判断。所以,他就算想要改变自己也很难真正有所改变。

A  虽然对现状感到幸福,但也并非完全不想改变。他之所以想学英语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因为他没有与他人比较而是以自己作为判断的基准,所以才能够找到改变自己的具体方法。今后  A  肯定还会发生许多变化吧,而且,他的人生幸福度也会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通过与  A  进行比较得到幸福感的  B,在与非常富有的同学  C  和因为研究成果而举世闻名的同学  D  比较时,心情就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我必须继续努力才行。”

但是,因为他没有以自己作为判断基准,所以没有办法采取具体的行动,就算实现了某种目标,他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所期望的,自然无法获得满足感。

自己的幸福度,毫无疑问是由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