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深度思考:让所有事情都能正确入手 > 第三章 没错,但是

第三章 没错,但是




习惯造就了我们每个人。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

我完全能够想象到,书本面前的你此刻正满腹委屈地抱怨:“我已经相信你说的深度思考能给我带来好处,但是,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掌握它呢!”

下面,我就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学习起来很困难

深度思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能。既然是一种技能,就会有一个从基础到纯熟的过程,和所有技能一样,其基础阶段比较容易,但想要精通就相对困难一些。

对深度思考练习者来说,在初学阶段,任何努力都会带来切实的收益。总体来说,深度思考是一种易学难精的技能。

无论你学习什么技能,都要让身体记住你的动作,这样的话,下次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我十分确定,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擅长的技能,你学习此项技能的过程完全能证明我前面所说的,比如:学习烹饪、学习电脑软件、学习驾驶、学习陌生的语言,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都能证明。

请把你擅长的技能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想你第一次学习这项技能时的窘迫样子,再看看自己现在的熟练程度。为了掌握这项技能,你付出过多少努力和汗水?后来为了保持对这项技能的熟练度,你又付出了多少努力?

无论做什么,入门阶段都是枯燥而痛苦的,但随着练习和学习程度的加深,你慢慢就熟能生巧了。

技能学习的阶段模式

为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作“技能学习的阶段模式”。它能为我们展示出学习技能时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阶段看作学习渐进的步骤:

图3-1 技能学习的阶段模式图

每当我们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都会从最底层的“无意识的竞争力缺乏阶段”开始。

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于自己在某一项技能上的无知毫不知情,也完全不了解这项技能具体是什么以及和我们有什么联系。

或许,我们从未注意到其实已经有人掌握了这项技能,或者说我们根本看不出这项技能的发展轨迹。想想那些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以后可是能像爸爸一样开汽车呢!

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技能时,才会意识到学会一项技能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们只有在了解到一项技能从入门到纯熟运用的过程有多长远时,才会发现自己正处在“有意识的竞争力缺乏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决定——是否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来进入下一阶段。

如果我们已经想好要进入下一个阶段,那么我们就得在这项技能中不断地训练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有意识的竞争力提升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最好是能列出学习计划的清单(既可以直接在心里列出,也可以做出实体清单)来逐条完成。

这一模式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无意识的竞争力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已经能够纯熟地使用某项技能,能够无意识地展现出这项技能,不再需要遵循先思考再输出的步骤。

回顾一下你上次升职时的情景。更高要求的工作任务也随着升职而至,这时你就已经从第一阶段——对自己的竞争力缺乏毫无意识,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对自己的竞争力缺乏有了意识。只要走到了第二阶段,你就可以学习这项技能了。当你开始学习这项技能时,你就已经走向第三阶段——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竞争力。一段时间后,当这项技能对你来说已经炉火纯青时,你就已经进入了第四阶段——“无意识的竞争力提升阶段”。

讲到这里,很多人就会疑问,上面讲述的技能发展模式和我们培养深度思维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其实,当你拿起这本书时,就证明你已经开始了第一阶段——“无意识的竞争力缺乏”。

至少,现在你已经开始思考深度思考技能对你有什么帮助,或者说这本书对于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帮助。这些思考都证明,你已经进入了“有意识的竞争力缺乏”阶段。而从这一阶段开始直到第三阶段“有意识的竞争力提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练习。

本书接下来的几章将为你提供一些能够帮助你提高技能的指导,教会你几项有用的技能,还会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帮助你在实践中发展自己。这些练习恰好能帮助你从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

从“有意识的竞争力提升”到“无意识的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你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

尽管在第三阶段初期,你在使用技能时仍需要聚精会神、小心翼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能够跟着自己的意愿,得心应手地应用这项技能了。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你对自己的水平过于骄傲自满,就很可能前功尽弃,而你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对这项技能完全生疏了。这种情况对深度思考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的核心就是“意识”。

如果你过于骄傲自满,那么你就会连自己的落后都意识不到。这样一来,当你进行深度思考练习时,就不会再像原来那样投入了。

使用起来太枯燥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在静室独处,冥想入定,保持一副飘然静逸之态,才是深度思考的样子。

我们能够找到很多科学的证据来证明深度思考的优势。神经科学领域的“神经可塑性”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神经可塑性是指由经验学习引发的大脑结构改变,具体是指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意志力去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

这意味着,只要我们专注地去思考和学习,大脑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再次塑造,也就让我们更容易掌握和操作某些技能。

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在许多其他领域中,也一样能够找到证据证明深度思考的益处。

尽管在商业领域和商业机构中,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能表明深度思考的益处,但在其他许多专业领域,比如:心理治疗、社会工作、教育界和学术界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而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思维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上,深度思考的高效性和改善作用都得到了更充分地证明。

对你来说不太合适

通过上一章的内容,你应该已经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偏好。如果你是反思型的学习者,那么这一小节的内容可能并不适合你。因为反思已经是你的学习模式了。倘若如此,你对于本书的要求,更多的应该是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因此,你完全可以跳过这一小节,直接阅读下一小节的内容。

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反思型的学习者,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一小节的内容无所适从。我坚信不成熟的反思型学习模式是限制你表现出最佳状态的因素之一(我猜测如此)。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影响你的表现状态的。

如果你是一个激进型或应用型的学习者,那么在深度思考的运用上你很可能会遇到很多阻碍。你在做事时往往会操之过急,有时可能事前准备不够充分,思虑不够周全,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这意味着你的应急方案还不够完整或者不成体系。当事情出现纰漏的时候,结果通常会变得比正常情况更糟糕;若是在此之前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套应急方案,事情就不会变得如此糟糕。

也许,你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事情变得糟糕完全是因为你下决心下得太快,还没考虑清楚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就已经让手上的事务以“错误”的方式开始引导了。

安迪就是一个激进型的人,她总是有很多工作任务,她承认自己做过的工作大都需要重新来做。

最近她网购了一台新打印机,当她拆箱之后才发现这台打印机与她的平板电脑并不适配。但在下单的时候,她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这意味着她要多花一些时间把这台无法满足她需求的打印机重新打包,再邮寄给商家,然后买一台适配的打印机,最后还要花时间等新订单派送到家。

激进型的人不喜欢被打断,他们觉得做事的时候中途暂停,或者做完之后去复审做事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总结经验教训,是一件非常困难或者让人特别不舒服的事情。

这就意味着激进者从自己的行动中吸取的经验通常都比较浅显,不具备普遍意义。如果能够更深入、更细致、更专注地审视这一过程,那么结果就会有所改善了。

维杰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主管,他有着鲜明的应用型性格,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许多外在的压力,迫使他不愿多花一点时间在不需要的事物上。

在一次企业领导特训之后,他承诺自己每周会多花15分钟来反思这一周所做过的事情(没错,只要15分钟),尤其是关注自己在过去的一周的工作里学到了什么。我让他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这一周的工作中,最值得我学习的事情是什么?”

第一周结束后,维杰就已经看到了这短短15分钟给他带来的改变。于是,他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工作反思。

一个月之后,这个新习惯帮了他大忙。他成功发现了一个被他忽略掉的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很可能会给他最大的客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他将所有的发现都归功于这个新习惯。

当你阅读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或文字时,你会变得富有极大的耐心,同时你也能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好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或文字。这意味着你错失了许多能够帮助你扩展视野、激发思考的机会。

慢慢地,你会发现,有些人的经历看似和你毫无关联。当然,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但你完全可以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同时也能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不注重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那么你可能很快就会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你是个理论型的人,那么你应该已经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你可能会更多地去关注抽象的概念建设,而不是立足于具体的经验或者实际试验。虽然实际行动中的思考和学习可能会十分有用,但在今天这种快节奏的竞争大环境下,它们的具体作用却有待商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因此,你需要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能够带给你最大收益的事情上。

理论型的人往往喜欢构建逻辑完美的结论——致力于解决模棱两可的事物,而丢弃了主观反馈。现代社会中模棱两可的事物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主观反馈对于深度思考来说,有着绝对核心的作用。这一观点并非要反驳事物的客观性和逻辑性——仅仅是为了推导出在深度思考中主观性的重要地位。

对于一个理论型的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调整是培养自己的单向思维,也就是说,当你跳入一个新观点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逻辑链条,而要接受自己的主观反馈。你可以理解为你要多多依赖自己的直觉,或者把自己的思维聚焦在“如果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这类发问之上。

你需要让自己的学习行为获得最大的收益,把时间花在能够帮助你同化新信息的抽象思维上。同时,你也需要把这样的思维和对过去某些经历的复审以及对未来实践计划紧密地结合起来。

下一次,如果你需要为自己的决策搜集信息的时候,我建议你可以向毫不相关的人咨询。不要老想着“没错,但是……”,首先,你应该评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想一想你要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扩展你的事业。

如果你考虑重组自己的团队,完全可以去听听健身房教练的建议。如果你考虑引进一项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完全可以问问那些从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某个客户会突然流失,完全可以向一个不懂你生意的人请教。

你要用这样两个问题来考量他们给出的建议。如果我听取了他们的建议会有什么后果呢?之后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不论你本身是什么类型,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向反思型培养,就能为你带来更多的好处。那么,怎样做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深思能力呢?

不知道如何更深入地思考

首先,如果你能够找到阻碍你进行深入思考的因素,并将之顺利解决掉,自然会获得极大的助益。下面罗列出几个常见的因素。

〇缺少时间思考和计划

〇行动太过匆忙

〇没有足够的耐心

〇不擅长倾听和分析

〇拒绝把计划落在纸面上

阻碍你进行深入思考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度思考提升器

如果你回想一下前文讲过的“竞争法则”,就不难理解这个道理:只要你真的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就一定能做得到。或者说,真正困扰和阻碍你的是——不得其法。

下面几个案例将帮助你开始这一进程。

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每天记录下当天发生过的一些重要事情。给每天发生的事情想一个主题,或者给一天中的每一个部分想一个主题。每周结束时,反思一下本周发生的事情,并尝试做出总结。

每次重要会议结束后,给自己一段时间用以反思自己在会上的表现。想想有哪些方面做得好?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有哪些方面需要下次有所改变?

培养自己和维杰一样的习惯——每周花15分钟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维杰的问题是:“我从本周的经历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你的问题的又是什么呢?

注意观察人们在开会时的行为表现。边观察边做笔记,记下每个人的发言用了多长时间,有谁打断了谁,会议的主持多久做一次总结性发言等。与此同时,还要多观察人们的肢体语言。他们什么时候会做出肢体语言?用了什么姿势?别人对此的反应又是什么?

记录一个需要你用心做出的重要决定。为这个决定找出五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花一些时间,认真分析每一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

继续阅读这本书,并保证在每一章结束后,抽出时间完成至少一个练习。

为了提高自己的深思能力,我要做的练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耗时太久

这是我们拒绝深度思考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我要问问你:到底多久才算太久呢?对于积极思考的人来说,投入时间根本就不是问题,相比较之下,真正的问题在于投入的时间能给你带来多少回报。

回忆下第一章中列出的深度思考图谱。首先,你要确保自己投入到深度思考上的时间是在思考正确的事情。同时你还要确定,自己投入的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如果你已经确定,你所投入的时间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或者说收获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你投入的时间成本价值,那么你完全可以把时间投入到这种努力中来。

如果对你来说的确如此,那么在本书接下来的几章中,我将为你提供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例子。但是,我依然坚信,最好的例子是发生在你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将它们泛化到实处的最佳方法就是投入进去,立即行动。

总是太过关注结果

大多数人在做事之前都会考虑到事情的结果。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延长思考的时间。倘若你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行事方式,没有在行之有效的事情上多做努力,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正朝着绝对正确的方向进发呢?

你可能会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已经将原计划中所要使用的所有资源都调动了起来。

你想要借以正确的理由,依靠正确的人选,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在我介绍深度思考的时候已经提到过——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在思考。我很确定你们每天都在做着大量的思考。请相信自己。如果你没有做过任何思考,那你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

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建议是,希望你能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用特别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特定的事件。

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也知道我应该这么做——我以前也听过这个方法——但我就是没办法把深度思考培养成一种习惯

培养一种新的习惯确实不容易。习惯的培养往往需要大量时间。

柯林·博韦尔说:“如果你想在大事上有所成就,就必然要在小事上培养好的习惯。”

图3-2 培养习惯的步骤

所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尝试培养一个新习惯。

从小事开始,每次给自己的新习惯增加一点新的内容。

从小事开始,有两个好处。首先,如果一开始你就要求自己达到某种高度,无疑是在摧毁你培养习惯的心志。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有研究表明,当我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很可能会说“真糟糕”,然后把自己当初的渴望完全抛弃。

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坚持自己的努力。

在你内心批评的声音消减时,请大声地告诉你自己现在做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已经是最好的了。

保有责任感,向外宣布你的目标,至少要告诉你自己。

你可能认为,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够了,当然,你也可能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明确自己的意图,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化。

你自己设定的目标——最好是已经确认好的目标——要比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容易实现得多。(这可以比作是几天没有喝过水的干渴和外界禁止喝水情况下的干渴,前者会让你喝水的动机更强烈。)

保持初心,随心而动。

这条建议是要告诉你,追求的事情一定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并能从中看到这样做所获得的利好,而不是在别人的建议下才去做的。

如果你已经整装待发,那么我们就来看看EDGE-it思考模式吧。

本章要点

你可以通过各种言论来反驳深度思考的益处,然而调查显示,这些观点都站不住脚。

无论你属于哪种学习类型,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学会深度思考。

在我们完全掌握一项新技能之前,必须不断学习,反复练习。你的章后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