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这样表达更高效 >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表达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哪怕你是在进行公开演讲或者工作汇报,那也是双向的,听众没有说话不代表他什么都没有干。如果他对你不耐烦,很可能会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来;如果他直接用语言来明示,那么就更容易被我们观察到。我们能听到他的话,看到他的动作、眼神、表情,但这只是表象。他为什么会不耐烦?为什么会不说话?为什么看起来不同意我所说的?这是因为,表象下面自有其深层原因。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闻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更是将其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沟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尊崇与重视。

1951年,她开始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为“萨提亚模型”的方法为一个家庭做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6个月的治疗之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语言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和女儿一起和她见面。当见到她们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6个月之前的状态。在深入研究之后,她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见图2-1)。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是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图2-1 心理需求萨提亚冰山模型(此图经过简化,完整的有7个层级)

每个人都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藏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和听众沟通的过程中,表面上听众是在认同、赞赏或者质疑、反对,但这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表象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表象的背后,是隐藏在其内心当中的心理成因。如果你不去关注话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对方。在很多沟通表达的书籍中都会提到同理心,但同理心的关键就在于真正地理解对方,如果不去考察对方话语背后的东西,是不可能很好地回应对方的。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行为:所做、所说,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

(2)感受:喜悦、兴奋、愤怒、恐惧、悲伤等,可能会观察到。

(3)优先级:轻重程度,优先顺序,不可被直接观察到。

(4)心理需求: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例如爱、接纳、归属、创意、联结、自由等,也不可被直接观察到。

举个例子,你的下属问你:为什么干同样的活,老王的工资比我高?从表面上看,他是在关注工资多少的问题,但很可能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他会提出这样的话题?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是否领导对我有偏见或者对我不认可”“我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高的工资,我觉得工资制度有问题”,甚至是“这样让我很没有面子”,等等,都是他内心可能的想法。如果仅仅关注表面而不去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你们可能很难达成一致。话语背后通常隐藏着丰富的深层信息,这些信息自有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一个熟悉的场景:

妻子:“你做什么事都优柔寡断!”

丈夫:“你会让我有自己的意见吗?”

妻子:“我当然想你有自己的意见!”

丈夫:“那天我们去吃饭,我说要吃咖喱牛腩面,你却说不要吃,我再也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

妻子:“你吃了咖喱会脚痒,我只是提醒你而已!”

丈夫:“我连自己要吃什么都不能决定,还可以做什么?”

到底夫妻两人谁对谁错?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问题出在哪里?显然丈夫和妻子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但最后却演化成了冲突。把看得到的话语和看不到的心理感受整理出来(见表2-1)就可以发现,事情远远不止可见的话语这么简单。

表2-1 夫妻话语背后的信息



从妻子的角度来说,她有可能是出于善意提出建议,也有可能就是想批评丈夫,这很复杂,到底是哪一种,仅仅从语言上没有办法判断出来,这些意图隐藏在水面之下。如果是直接批评,那么她的表达方式有问题;如果是善意的,那么她更加会认为自己没错,她会觉得“我是好意,所以你要感觉到这种好意,既然我是好意,如果你领会错了,那也是你的问题,和我没有关系”。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好意,也很容易把过错归于对方。

但很遗憾,我们并不总是对的,觉得自己正确完全是一种假设,而且我们通常不会去验证这种假设。可能你会说:“我总有正确的时候吧。”是的,你总有正确的时候,但在沟通当中,对错从来都不是重点。

就算我们是好意,但当对方不能确定我们的意图时,他也往往会将其视为不良的意图。就像一群人在一起开会,如果别人对你提意见,你会感觉他在针对你;但你在给别人提意见时,却会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他。

从丈夫的角度来说,很明显,他感到不满的并不仅仅是不能吃咖喱这一件事情,吃咖喱只不过是个触发点,他真正想说的是“你在控制我,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这些是可以直接看到的,但是这里面可能也有很多他没有表示出来的深层因素,例如“我忍你很久了,我早就受够了”,他甚至有可能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话语权!

这实在是一个常见的场景,仅仅关注对方表面的语言和行为,就是治标不治本,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哪怕夫妻两人针对“是否能吃咖喱”这件事达成了一致,也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那不是重点。重点往往隐藏在话语背后,可能是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无论何种需要,都绝不是吃不吃咖喱这么简单。

在人的内心深处,没有比渴望被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自己能影响他人。大多数人认为,要具备影响力,关键就在于良好的表达——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言谈有理有据。事实上,稍加思索你就会发现,别人在诉说时,你并没有努力聆听并试图理解对方,而是常常忙于准备,看自己接下来要怎么说。而影响力的初显,始于他人发觉你正在受他们的影响。当对方感觉你敞开心扉,虔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影响力。但大多数人的情绪易被旁人左右,无法专注地聆听——他们无法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前,把自己的事情搁置一旁,倾尽全力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影响力以互相理解为前提,而相互理解基于谈话者全心投入地做一个主动的聆听者,至少其中一方要首先学会聆听。要想真正地和对方达成共识,就有必要真正地理解对方,这样才能给听众好的感觉;要想给听众留下好的感觉,就只有深层次地了解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构建有效的表达。倾听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倾听他人的信息来了解其背后的信息,这才是目的。

听众的心理需求到底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他在某一场景下隐藏的心理需求呢?当然,内心是看不见的,我们还得从所能看到的语言和行为出发。可见的语言和行为由心理需求所决定,不同的行为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解读不同类型听众的典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