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这样表达更高效 > 第6章 给听众好的体验

第6章 给听众好的体验




用户体验就是一切!

——埃文·威廉姆斯(Twitter联合创始人)



用口语解释术语


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专业领域,也就难免需要解释一些专业术语、原理或者概念,该如何解释?比如请你谈谈机械的定义,以下两种解释,您会选择哪一种?

(1)机械就是各种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由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和螺帽或绕支点运动的杠杆、绕轴运动的滑轮等。尤其是指一种无论简单或复杂,都由运动部件组成的装置,诸如滚轮、杠杆、凸轮等。

(2)能省力的就是机械,任何能简化工作或者节约时间的装置都是机械装置。天很热,按下开关,获得阵阵凉风,电风扇——机械装置;和千里外的朋友通话,电话——机械装置;每秒进行数百万次运算,计算机——机械装置。钢笔尖、拉链都是机械装置,快速上下、上下、上下,都是机械装置。

以上两种答案哪一种更容易理解?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种,尤其是在口语表达的场合中更是如此。这两种答案都出自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当然两种答案都没有错,但是从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更好,第一种太学术。既然是表达,那么所表达的思想被听众理解是第一要义,理解都理解不了,当然谈不上什么影响力。

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专业术语,向非业内人士解释它们,就要尽量避免太过专业的表达。术业有专攻,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你所讲的专业词汇、术语、概念或者原理。

许多专业人士经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有专业词汇才能凸显专业身份,其实不是这样,对圈外人遣词用句过于学术并不容易理解,说不定还会给人显摆的感觉。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能够运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听众不太熟悉的概念的人,他们非常懂得结合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专业场合,比如学术会议中,当然可以使用专业术语;在非专业场合中,他们就不会这么干。之所以不能通俗地解释专业术语,多半是因为对要讲的专业术语理解得还不够深刻,或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

多年前在从事销售工作的时候,我的领导曾经说:销售就像追求异性一样,有四重境界:

(1)男人对女人说:亲爱的,我非常爱你,嫁给我吧,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2)男人对女人说:亲爱的,我非常爱你,嫁给我吧,而且我们家有三套房子、五辆车,还有500万元的存款。

(3)男人根本就没有表白,但是这个女人被他的风度气质所迷倒。

(4)两个人根本没怎么见过,但是这个女人身边的所有人都说他好,嫁给他一定会幸福。

这四种境界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销售思路,分别是推销、促销、营销、品牌。当然,教科书提供了更为专业的解释,例如:“营销是指,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主要是深挖产品的内涵,切合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地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的过程。”定义固然没错,但是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

如智者一般思考,像常人一样讲话。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如果思考得不够深入,就不能指望表达得浅显易懂。但就算想得很清楚,也不一定就表达得很明白,要想深入浅出,就需要考究语言上的生动性。对于专业术语来讲,更是如此。

让听众“喜闻乐见”

术语变口语

这是类比法,类比法就是用听众完全理解的事物,去解释他不太熟悉的事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小证大,以易喻难,以具体比抽象,以此进行论证,达到说服的目的。类比法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较强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运用类比来展示听众完全理解的东西与要解释的新思想之间的相似点。这能很快让听众懂得你的思想,即使他们对你的专长领域知之甚少。因此,这是向不懂技术的听众解释技术性思想非常有用的技巧。类比法运用得非常广泛。“治大国若烹小鲜”“文似看山不喜平”都是运用类比法的例子,这样的智慧古已有之。

邹忌身长八尺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你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你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说的是家事,其实谈的是治国,这就是典型的类比法。

类比法有三个关键要素:本体、客体以及相似点。本体是需要解释的、听众不易理解的内容;客体是听众已经非常熟悉的事物,不需要任何解释。此外,本体和客体之间必须具备相似性,就如同邹忌是一家之主,齐王是一国之主;邹忌的妻、妾、客就相当于齐王的姬妾、大臣、百姓,由此可以合理地推论出妻、妾对邹忌的态度就相当于姬妾、大臣对齐王的态度。如果没有这些共同点,类比法就不能成立。例如:

你见过学跳舞吗?一开始都需要一边跳一边数着节拍,只有经过无数个小时的练习,你的舞步才能连贯轻盈;演讲也是如此,只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和练习才能换来演讲的轻松自如。

本体:演讲。

客体:跳舞。

相似点:都需要练习。

1.  关键句式

在类比法中,通常都会有“就像是”“就好比是”“如同”这样的词汇,用以连接本体和客体。而后将相似性展示出来,就构成了对听众不熟悉事物的完整解释。

……就像是……(因为)……

【例】拥有信息而不知道如何使用,就像是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台专业相机,却还是拍出了糟糕的照片,这是因为你还没有能力去使用它。

【例】只有好的内容,而你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和你的话语不协调,就如同你有一辆法拉利跑车却不会开。

类比法可以在听众脑海中勾画图景,让加工思想成为生动而难忘的过程,这在如今这个严重依赖视觉形象的时代是尤为重要的技能。

2.  应用难点

类比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快速找到和所要解释的专业术语相对应的、听众非常熟悉的事物。首先,这取决于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如果理解得不够深刻,就可能导致匹配的客体与主体不具备相似性,会引起争议;其次,和大脑中是否有足够多的信息储备有关,大脑中如果没有与要解释的思想相似的事物,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匹配。

解释变描述

类比法能够帮助解释专业术语,但有许多事物是类比法没有办法解释的,尤其是一些没有绝对标准的思想,例如我问你:

“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爱情?”

“什么是幸福?”

你很难给这些主观概念下一个标准的定义,每个人对它们的理解都不一样。此时好的方法不是强行解释概念,而是举一个例子,变解释概念为描述事实。用类比法来阐明思想的关键点就在于,你能否给出清晰而具体的实例。如果可以,你就会为自己和听众省下很多时间,因为实例能够立即传达你的意思,并避免抽象的长篇解释带来的困惑。比如:

我没有办法告诉你什么叫作真正的幸福,但是我见过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之前我到西子奥的斯公司出差,在公司内部的西餐厅吃饭时,有一位服务员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是个40多岁的中年女性,有一点胖,很喜欢笑,一看就是发自内心的笑,不是职业微笑。我看到她忙里忙外,招呼客人入座、摆餐具、送餐,等都忙完了,还停不下来,就在旁边的桌子上拿起水壶,给客人加柠檬水。加着加着来到我这里,我叫住她,

我:“美凤大姐是吗?”她带了一块胸牌。

她:“是的。”

我:“你看起来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是吗?”

听我这么一问,她话匣子就打开了:“是啊,我很喜欢这个工作。我只是初中毕业,以前也不在这里上班,是这里的领导把我请过来的。正式的,还买了五险一金。奥的斯的人素质都很高,不像外面的人,瞧不起人,他们不会的,都很尊重我,我很喜欢这个工作。”

说完,她又拿起水壶去给下一桌客人加水了。看着美凤大姐远去的背影,我很难用语言形容当时的感觉。很多人看起来吃得、穿得、用得都比她好,但内心幸福的感觉和她没法比,我相信美凤大姐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给“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就算你能定义,听众也未必会认同。有人认为“钱多”就幸福,有人认为“和家人一起”是幸福,有人认为“事业上取得成就”是幸福。在这种时候,我们不需要强行解释概念,只需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听众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也更容易被说服。

1.  一例胜千言

举例子可以激发并保持兴趣,使听众更难忘。在表达的时候需要牢牢抓住听众的兴趣,而听众对感性素材的兴趣一定大过于对理性逻辑的兴趣,清晰的实例正好提供了一种感性的材料。很久之后,听众可能会忘记你的观点,但他始终会记得你的例子。所有的电影都是举例子,不是吗?

举例子还可以帮助听众“体验”你的思想,例子给听众具体的信息,而不是理性的概念;例子让听众深入其中,体味曾经的生活体验;例子给听众带来无与伦比的代入感。比如为了说明“虽然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其实很多信息是无用的”,我曾经举过下面的例子: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放了五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在这五个音乐片断中有两个属于同一首歌,谁知道是哪一首?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但这些知识可能只能用在饭桌上和别人聊天,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里没有解释什么是无用知识,什么是有用知识,而是列举了常见的例子。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很多电视台都有这种知识竞答类节目,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此,这种例子一举出来,听众就会感同身受,就会觉得“嗯,真的是这样”,这时,你已经说服他了。

举例子还可以简明地阐述复杂的信息。一例抵千言,一个好的例子胜过一千句解释,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听众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事实上,你也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数量庞大的例子,没有什么比举例子更简单明了的方法了。

观点:当前某些明星的片酬过高。

例子:导演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楚汉传奇》可以说创下了当年电视剧界的投资之最,1.7亿元的前期投资已经让人咋舌,随后,投资又追加到2.2亿元,而资金不够用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演员太贵,剧中七八个一线明星一下拿走了将近一半的资金,这也着实让片方压力不小。高片酬“逼”得高希希都直喊“太恐怖了”。

2.  根据目的选择例子

根据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例子分为正、反、合三种。正、反、合的说法起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意思是事物有它本来的面目,就是正;有可能发展到反面,就是反;也可以把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合。

(1)正例。正例就是正面说明观点的例子。正例的好处在于恰好可以证明观点,例子与观点的契合度非常高。

观点:社会变化快,技能会过期。

例子:十几年前,很多公司都会招打字员,但今天,仅仅会打字是没有办法找到工作的。

观察一台手机,通常先看正面,看待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因此,正例是最容易为听众所接受的。无论论证何种观点,给听众一个刚好能够说明问题的正面例子,会让听众有一种“就是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听众的期待情绪得到释放,消除他的不安,从而对思想产生认同。

(2)反例。和观点立场相反的例子就是反例。反例的好处在于形成反差,让观点更鲜明;也能引发听众的思考,会比较难忘;还可以让观点更具穿透力。

观点:在职业生涯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例子:有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来应聘企划部部长。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在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IT企业,因为对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因为公司规模有限,从事的又是非本专业工作,所以他在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只有5000多元,而且在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反例突破了常规认知,可以给听众造成认知上的意外。在上面的例子当中,没有讲正确选择的好处,而是说明了错误选择的坏处,旗帜鲜明地论证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反例比正例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因为恐惧总是比幸福更有冲击力,也是因为这种冲击力,才让观点具有了更强的穿透力。

(3)合例。合例就是正反例子都说。这样,听众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它给听众提供了全景信息,听众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你也可以参考后文的“对比法”。

观点:你的实力决定你的对错。

例子:小时候我成绩不好,成绩最好的男生找我一起逃课踢球。我没皮没脸地说“好啊”,心想怎么着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挨揍就一起挨吧。结果后来被老师抓到,我的家长被告知我这孩子“太淘了,没上进心还带坏好同学”,而我的小伙伴就被表扬说“热爱运动,活泼开朗”。理由很简单:他排名第一,我倒数。第一名逃课一定是爱运动,倒数的同学逃课一定是贪玩。

就像全景图片能记录更多的信息一样,合例也给听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这其实是在让听众自己感悟观点的正确性。它展现了客观而公正的立场,而不是强加一个观点给听众,相比正例更全面,相比反例更温和。如果能够提供一个合例,就可以促使听众自己思考,听众自己思考出来的结论总是比被动接受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3.  关键句式

先宣布观点,然后举例子,通常用“例如”这样的词汇来连接两个部分。

……比如(例如)……

观点:仅仅国家富有反而蕴含着严重的政治危机,例如隋朝。

例子:隋朝国家强大,所以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隋朝富有,以至于唐朝开国几十年后,关中地区还在食用隋朝储存的粮食。但是,隋朝很快灭亡了,因为当时国富民穷,两极分化严重。

4.  运用难点

实例来源于生活,就如同去图书馆找书,首先得有这本书,才谈得上找。如果大脑信息库里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那何谈调用出来说明问题?所以,平时做一定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能否用举例说明问题,首要取决于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这和类比法的运用是一样的道理。

此外,举例子是一种并不严谨的论证方式。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能说明观点的例子,就可能存在推翻同一个观点的事例。因此,举例子是有风险的,选取例子一定要非常谨慎。有一位知名主持人在参加一个谈话节目时说过下面一段话:

“我希望中国的每个人都成为富二代,当每个人都成为富二代的时候,财富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你要知道真正敢抛弃财富的人一定是富裕的人,就像大画家董寿平,他当初之所以能成为大画家,就是因为他们家太富了,他就喜欢画画,他把财产全扔了,一心画画,成了大家。如果家庭不富裕,他能扔掉财富吗?他会成为大画家吗?如果中国人都成为富二代的话,生活会静下来,这需要公平。”

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论证逻辑是一个因果链条:我们需要公平,才能富裕,只有富裕,生活才会静下来,大部分人会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大画家董寿平的例子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家庭不富裕,他能扔掉财富吗?他会成为大画家吗?”没有财富当然不可能扔掉,但是否富裕、是否扔掉财富和能不能成为大画家并没有因果关系,甚至连相关性都没有。我们很容易寻找到例子来推翻这一点,例如荷兰著名的画家凡·高生前穷困潦倒,但仍然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所以,为了避免受到质疑,一定要选择风险最小的例子。

回到本节开始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台词,你可以看出来哪里使用了类比法,哪里举了例子吗?简单来说,类比法就是变术语为口语,尤其是针对口头表达,一定要使用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风格来阐述思想。举例子就是变解释为描述,不要试图解释概念,而是描述一个具体的例子,通过例子包含的信息清晰地展现观点的合理性。这两种方法可以变理性为感性,避免佶屈聱牙的解释,让语言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