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表达力 > 第六章 辩论: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第六章 辩论: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在法庭上不会辩护,那么注定会败诉;在面试时说不出要点,也注定不会被录用;不懂得用道理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会惨淡。论辩是思想的交锋,是逻辑的碰撞;辩辞必须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我们如何才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运用“欲擒故纵”的策略,静待反击的最佳时机,甚至可以“以实就虚”从而击中对方要害,还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技巧1·

指出言行相悖之处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悖论常常会出现在论辩中,某些辩手的辩辞往往有意无意会含有悖论,此时,论辩者如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对方辩手难以自圆其说而被击败。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同一个事实,邓析却推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每一个听起来都合乎逻辑,但合在一起就荒谬了。

在论辩中,要学会破解悖论,须掌握下列3种方法:

1.用“自我涉及法”使对方无言以对

一般的悖论,如果不涉及对方自我,往往不易发现其悖谬,而一旦把对方牵涉进去,则悖论立现。用对方自我涉及的方法来使对方作茧自缚,是破解对方悖论的绝妙方法。

河南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克扣长工的工钱。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天请大家只为袁大总统当了皇帝,咱们喜庆喜庆。”

“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二百两白银,只是有个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一个个只好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七个蛋,三个‘双黄’,四个……”

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一摆手说:“听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十个蛋哟!哈哈哈……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六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奴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二百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在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再说,他总不能凭空认一个姑奶奶吧。如此,金泰来无言以对了,只好拿出二百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奶妈。

2.用“悖论假定法”使对方无话可说

凡是悖论,都隐含着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破解对方的悖论,可以运用逻辑中的二难推理形式揭穿对方悖论的自相矛盾,对方悖论构成夹击钳制之势,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难以自圆其说之境地。

在论辩中还可以利用“悖论假定法”,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将对方逼进“死胡同”,无话可说。悖论假定法是以假定的内容为前提,再利用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使对方无论作出怎样的回答,其结果总会自相矛盾,从而达到讲话者的目的。

包拯年少时聪明过人,甚受大家喜爱。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孙策跟一个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转来转去,竟然闯入了军营之中,按当时的条律:擅闯军营者当斩。公孙策百口莫辩。危急时刻,包拯闻讯赶到,证明公孙策等人的身份并陈述事情原委,请求放人。可都尉执意处罚,并且刁难包拯:如果能回答出他的一个问题就可放人,否则就要连包拯一同治罪!

都尉双眼一翻,一个怪题就出来了:“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问题一出,周围的人都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又有谁能猜得出?况且即使猜出来,他也可以说是没猜对啊!这不纯粹是逼人送命吗?公孙策更是叫苦连天,心想这回老包也不行了,我们是死定了。大家都静静地注视着包拯。只见包拯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了,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此话一出,四座皆惊。大家都怪包拯这样说,心想若说别的,也许还能再求求情,现在你出言尖刻,得罪了都尉,哪还有活路?

可包拯不慌不忙继续解释:“都尉大人若说我猜对了,那么就应该放了我们;若说我猜错了,那就是你本就无心治我们的罪,那也应该放了我们。都尉大人,你说我猜得对吗?”大家一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都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只好免了他们三人的罪。

这里,包拯所用的说话技巧是论辩中的“悖论假定法”。包拯通过一句假定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使都尉陷入了“两难回答”的境地:如果都尉说是对的,那就正好符合了前面自己所说的“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却与他内心的想法相悖,包拯也就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如果都尉说是错的,那么又正好与包拯所说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相反,从而得出“你心里本来就不想给我们治罪”这个结论,那当然也应该放人。因此,无论都尉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其结果只有一种:都应该放了他们几人。

3.用“揭悖反驳法”使对方言行相悖

与辩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就是不符合辩者行为的论题。一个辩者的论题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就犯了“言行相悖”的立论错误。《墨辩》中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该书《经下》篇又说:“非:诽非,己之诽非也。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

这两段话是说:反对批评的人是言行相悖的,原因在于不能反对。如果说进行批评不对,那你这种说法本身也就不对。不反对批评,别人有错误才能批评,这样才能无可非议。所以,我们不能反对批评。墨家学派阐明,如果“反对批评”(即非诽),那么,由于“反对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批评,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也应该反对。只有不反对批评才能批评别人的错误,因而不能“反对批评”。实际上,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是言行相悖的。因此,这种“反对批评”的言论,也是与辩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

有个人盖了座新房子,房子四周修了一堵雪白的围墙。他怕别人在墙上涂写,便在墙上写了“此墙不许涂写”几个字。有个旁观者问:“既然‘此墙不许涂写’,那为什么你还写?”房主人说:“我自己的墙,我愿意写,你管不着。”旁观者说:“你的墙,我固然管不着,可是,既然你在墙上写了字,‘此墙不许涂写’这话还有什么用呢?”房主人听后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旁观者指出,房主人要求“此墙不许涂写”,而他自己却在墙上涂写,这是言行相违的。旁观者揭露了房主人的言行相悖之处,房主人难以自圆其说,就被辩倒了。

这种“揭悖反驳法”很有论辩力,揭露出对方的言行相悖之处,就使之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论他承认自己的论题错误,还是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总之是认错了,也就将他辩胜了。

·技巧2·

以诡辩的局限性为突破口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论辩中固然厉害,但诡辩自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这些方面打开突破口:

1.以诡辩反诡辩

论辩中,我们的种种努力,不过就是要找出或者制造出对方的错误。对方以诡辩作为武器,那很好,省得我们麻烦———立即抓住诡辩的小辫子,以诡辩进行毫不留情的反“诡辩”。

对方抛出荒谬的观点,那就还给他一个同类的观点,对方便会欲辩无辞。

古时候有一个吝啬的财主,算计完下人就喜欢喝酒。这一天,他拿出一个空酒瓶,叫一个聪明的长工去买酒,却没有给长工一钱银子。

长工莫名其妙,问道:“老爷,没有银子,怎么能够买到酒呢?”

财主生气了,大声诡辩说:“你不是很聪明吗?花银子买酒,哪一个不会?不花银子买到酒,那才算本事呢!”

长工听了,没有反驳,跑到外面小睡了一会儿,然后揉揉眼睛,就举着空酒瓶回来了,恭恭敬敬地对财主说:“酒买来了,请老爷品尝!”

财主一看是个空酒瓶,不禁高声喝道:“没有酒,喝什么喝!”

长工却笑着说:“酒瓶里有酒,谁不会喝?要是您从空酒瓶里喝出酒来,那您才是有本事呢!”

一个长工,就这样将错就错地把为难自己的大财主给制伏了。

对方的立论本来就有显而易见的谬误,再层层引申出其更多的荒谬,对方便会败得惨不忍睹。

2.就错解错,以正驳反

对方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那我们就可以将错就错,通过判断、分析、解释,淋漓尽致地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恰到好处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一天,重利的老张和重义的老刘论辩了起来。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意图嘲讽老刘,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思索地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辩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抓住老张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二字,而“缺少”这个词的含义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方面的意思,他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要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因为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因为你贪图金钱。”

老张终于没有了言语。

对方如果进行诡辩,那我们就可以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反衬荒谬的立论,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

3.恣意发挥说开去

恣意发挥,是论辩的自由之境,是不易到达的层次。和许多精妙的方法一样,它可以让我们战胜对手,同时享受论辩的过程。

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善于在论辩中恣意发挥。

一天,乾隆皇帝问纪晓岚“忠孝”二字作何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皇帝立刻叫纪晓岚马上去死。纪晓岚领旨,乾隆皇帝又问纪晓岚打算怎么死。纪晓岚说跳河。乾隆皇帝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于是就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着问他为什么没有死,纪晓岚答道:“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应该先回去问问皇帝是不是昏君,如果不是昏君,你就不该投河而死;如果说皇上跟当年楚王一样地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纪晓岚不愧是雄辩之才,当然也不叫纪晓岚去死了。

4.就着错误打圆场

被误会,或者被污蔑,申辩争吵往往无济于事。将错就错,巧释对方的词义,往往可以很快平息风波。

某学校举办作文竞赛,获一等奖的小丽在颁奖大会上宣读作文。就在她满怀激情地朗读作文的时候,忽然有人高喊了一声:“抄的!”

在同学们的交头接耳中,小丽同学却大声宣布:“是抄的!”

全场哗然!作文朗读也停了下来。老师一惊,低声却又不乏严肃地对小丽同学说道:“作文比赛是一项严肃的活动,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假如你的文章是抄的,核实后将取消评奖资格。”

声音虽小,但全场又是一阵骚动。这时,小丽同学却坦然地说:“请允许我把话说完。我说的抄,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打好腹稿之后,再抄到草稿纸上加以润色,最后定稿抄到规定的稿纸上。我抄的正是我自己独特的思想,难道这种‘抄’不对吗?”

一阵静默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技巧3·

戳破谬论,先假定为真

想指出对方论题的错误,不妨先假定对方错误的论题是正确的,然后顺着这个论题引申,推导出更为荒谬的结论,让人一看就明白,毋庸置疑。例如,“如果有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样山羊也可以上讲台了”,显然,山羊不能上讲台。可见以胡子来判断学识水平是荒谬的。

楚庄王特别喜欢养马,有匹马因过肥而死了,楚庄王要以“大夫”的葬礼为该马办丧事。大臣们纷纷劝阻,楚王不依,并声称:“谁敢再劝,杀他的头!”于是谁也不敢开口了。优孟得知此事后,闯入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惊诧不已:“优孟,你为何哭得这样悲伤?”优孟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用‘大夫’的葬礼太不够排场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做棺,以佳木为椁,让各国使节都来送葬,给它造一个富丽堂皇的祠堂。用金牛金羊祭祀,封它最高的封号。”优孟见楚庄王疑惑不解,便接着说:“这样,人们就都知道了,大王把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万倍。”楚庄王听出孟优话里有话,问道:“难道我的过错有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好呢?”优孟笑道:“依我说,用铜锅做棺椁,使炉灶做棺套,用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进人肚里,这是最好的葬礼。”

聪明的优孟,正是巧用了“归谬法”。他开始虚张声势,为死马大哭,撩人眼目,绕着弯子进入正题,然后一步一步引申到了荒唐不过的境地,终于让楚庄王醒悟,应允了把死马烹食。试想,如果优孟一开始直接批评庄王的错误,恐怕早就“人头落地”,哪还谈得上烹马而食吗?

谬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过,在归谬中,辩者不是“打老鼠”,而是“喂老鼠”,让老鼠贪婪地吃,直至胀暴其身。归谬常常机智地使对方自相矛盾,束手就擒,让对方陷入自己挖的“坑”中,埋葬自己。

谬论犹如肥皂泡,美丽的外衣掩盖着其空虚的本质。归谬不是用手拍破肥皂泡而是用嘴吹破肥皂泡,愈吹愈大,直到“啪”的一声破灭,暴露其内在本质的空虚,获得喜剧效果。在这“啪”的破灭声中,人们顿悟式的惊喜交集,看到了谬论美的外衣掩盖下本质的空虚、可笑,从而获得一种对于谬论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一位旅客面对火车误点,生气地对列车员说:“既然不能正点,你们何必费事印时刻表呢?”这位旅客的观点是:不必印时刻表了。列车员就以此归谬:“要是我们当真不印时刻表的话,你就无法说出火车究竟误点没有,误了多久了,对吗?”

这位列车员设假为真,顺“吹”下去,风趣幽默,轻松愉悦,使那位旅客由愤怒突然放松,情不自禁地爆出笑声。我们为列车员的机智赞叹、欢欣。

认识归谬的论辩魅力之所在,可进一步加大反驳力度,增强反驳的艺术性,在“哈哈”声中捍卫真理。

·技巧4·

陷入僵局时,换个思路

在辩论陷入僵局时,你不妨换个思路,换一种方式,试着采用“投其所好”的战术,与对方周旋,以便抓住对方的弱点,也许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说起辩论,也许我们立刻会想到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等形容辩论激烈的词语。可是有时候这种简单而激烈的抗衡会让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境地而难以得到解脱,辩论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倘若我们能在激烈的辩论场上沉着应战,另辟蹊径,以不变应万变,在慢慢周旋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破绽,抓住对方的弱点,一鼓作气,就会突破僵局。

律师怀特竭力为有杀妻嫌疑的布莱尔辩护,而对方的律师麦纳斯提出了对布莱尔十分不利的证据:布莱尔曾向麦纳斯提出过,要麦纳斯帮助他与妻子离婚。麦纳斯认为,布莱尔在无法达到离婚目的时,很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

怀特沉思片刻之后,便开始与对方周旋:“关于离婚的案子,我倒是个外行,但是我知道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离婚,麦纳斯作为办理离婚案子的精英,是不是每天都很忙啊?”

麦纳斯很自信地回答道:“要我办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一年至少要办理200件以上,当然很忙。”

麦纳斯开始犹豫起来,实际离婚的人数并没有那么多,说得太多,人们难以相信———麦纳斯有点底气不足:“可是……其中有些人……喂……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改变了主意。”

“啊!您是说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10豫的人不想把离婚付诸行动吧?”怀特觉得机会来了。

麦纳斯回答说:“百分比还要高一些。”

“高多少,有20豫?”

“接近40豫。”

“麦纳斯先生,这也就是说,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后决定不离婚?”怀特追问道。

“是的!”麦纳斯觉得自己上当了,但是已经晚了,也只好如实回答。

“喂,我想这不会是因为他们对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怀特步步紧逼。

“当然不是!”着急的麦纳斯急忙自我辩解,“他们常常一时冲动,就跑来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离婚,便改变了主意……”这时候,麦纳斯完全中了怀特的圈套,上当了。

“谢谢,”怀特的“投其所好战略”取得了圆满成功,“你真帮了我的大忙。”

结果可想而知,这场官司,布莱尔被判无罪。

在这个案例中,怀特使用了“投其所好战略”: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对离婚案是外行,恭维对方很忙———对方因此得意忘形,胡吹自己办理离婚案件的数目———怀特又进一步恭维对方是办理离婚案专家———对方感到吹过了头,感觉到自己已经上当,并改变了主意———怀特这方出现了成功的曙光。怀特抓住对方的一个破绽,然后步步为营,步步诱导,使对方说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话。

总而言之,当我们处于某种境地而不知所措时,不妨换个思路,换一种方式,试着采用“投其所好”的战术,与对方周旋,以便抓住对方的弱点,也许这样便可以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

·技巧5·

证明观点不急于一时

在游说他人时,有时候得用点“以实就虚”的招数。当与对方进行交谈时,不要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是要每一次都从对方最弱的地方入手,狠狠地驳斥对方的弱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国时,诸葛亮亲自到吴国去游说,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吴国一起来对抗曹操。吴国当时的首领是孙权。孙权的部下除了周公瑾和鲁肃外,都反对“联刘抗曹”,主张和曹操讲和。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吴国出兵助蜀汉、拒曹魏———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刚一来到吴国,吴国的谋士张昭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挑衅道:“张昭本是江东没有才能的人。不过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有这样的话呢?”

诸葛亮不急不躁地回答道:“当然有,这还是我生平相当小的比喻呢!”

张昭接着说:“近来,听说刘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现在急于获取荆州。但是,荆州被曹魏得去,先生有何高见?”

这个时候,诸葛亮想:如果能够先驳倒张昭,事情就会有转机,因为张昭是吴国第一个有名的谋士。于是,他便不紧不慢地说:“在我看来,取荆州的土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夺取同宗的土地,所以一直推辞不取。但是刘琮不懂事,听信奸臣,中了奸臣的计,暗自投降了曹操。这样,曹魏才更加猖獗了起来。此刻,我主刘备,在江夏屯兵,是别有所图,非一般等闲之辈所能理解。”

张昭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大笑道:“如果是这样,先生之言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号令天下;乐毅辅佐微弱的燕国,也能攻下强大的齐国七十余城。管仲、乐毅不愧为济世之才!先生在茅庐中,但知向风月示傲慢,令万人敬仰。现在,先生既然事从刘备,就应该替生灵除害,剿灭乱贼反臣才对。但事实上是怎样的呢?刘备在没有先生相助之前,尚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但是现在得了先生之后,反倒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失地无数,到现在连安身的地方也没有了———这怎么能和管仲、乐毅相比呢?恕我直言,先生不要见怪。”

诸葛亮笑着回答说:“鹏程万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例如人要是得了病,应该先让他进点流食,再服以和药,这样才能先让他的脏腑得到调和,形休渐安;然后才可以对他施以猛药,服以肉食,从而一举铲除病根,人命方可救治。否则的话,只想着用猛药来挽救生命,那只是妄想,弄不好会弄巧成拙。我主曾经兵败汝南,寄居在刘表门下,兵不满千,将也只有关张赵云几个,这正和人害了重病一样。再加上新野那山僻小县,人口稀少,粮食缺乏,我主刘备在那里也不过是权以容身。即使是在那种兵甲不完,城廓不固的环境中,那一次博望的火攻,白河的水淹,不都使得曹军心胆俱裂吗?管仲、乐毅的用兵,也不过如此罢了。再说刘琮投降,我主刘备事先完全不知。这之前他不忍夺取同宗的地方,正是他大仁大义的表现。寡不敌众,胜负乃兵家常事。从前汉高祖屡次被项羽打败,但垓下一战,终至成功;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一定的计谋的,不是仅靠夸口逞舌可以收效的。”

诸葛亮的这一席话,着实抓住了张昭的弱点,使得对方的错误暴露得更加明显。张昭一下子难以还口。

这时候,另外一个谋士虞耀又站了出来解围说:“现在,曹公屯兵百万,大将千员,吞并江夏,即在目前,先生将如何迎战?”

诸葛亮坦然回答道:“曹操虽然拥兵百万,但那些兵士都只不过是袁绍、刘表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值得害怕。”

虞耀不失时机地冷嘲热讽:“兵败地失,现在正想向人求援,这是不害怕的表现吗?”

“我主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又怎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但现在据守夏口,正在等待机会。相反,如今江东兵精粮足,且地势有长江的险要,但有人不顾天下人的耻笑,正想着让他的主公屈膝降贼———这样看来,我主刘备应该算得上是不害怕曹贼吧。”

诸葛亮这一句话,一语中的,抓住对方的弱点所在加以批驳。虞耀根本无从反击。

这时候,步骘又站出来想为虞耀解围:“孔明先生莫非也想学张仪、苏秦的口舌,来游说东吴吗?”

诸葛亮立刻反问道:“哈哈哈哈,先生只知道张仪、苏秦是辩士,但你是否知道他们也是豪杰呢?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都是竭力帮助别人的,这和那些畏强凌弱的人比较起来,是绝对不一样的啊!你们现在听了曹操的大话,便畏怯请降,还看不起张仪、苏秦,岂不可笑吗?”

这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诸葛亮为什么能够驳得对方只有招架之功,而没有还手之力呢?其实,这完全是因为他能以实就虚,并不急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每一次都能从对方最弱的地方着手,狠狠地驳斥对方的弱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在与人辩论时,我们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以采用以实就虚的方法,在无形中击中对方的要害,让对方败下阵来,这确实是一种高明的本事。

·技巧6·

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与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证明和反驳的过程。反驳就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判断为根据,来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论辩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证明的一种独特的辩论形式。

在辩论中,我们常常用到归谬法。所谓的归谬法是反驳对方论题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方法。列宁的演讲之所以有“非凡的说服力”,这同他熟练地运用归谬法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伟大的革命家在自己的论战性的著作中都是极其出色地运用了归谬法的。归谬法的最大特色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的论证过程是:以退为进,导入荒谬;反戈一击,驳倒对方。也就是说,为了驳倒对方的论题,先承认对方的论题假定是正确的,然后,在这个假定正确的论题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推导出明显的荒谬结论,最后,由否定这个荒谬的结论到否定对方的论题,从而完成反驳。由于归谬法是一种演绎推理,所以,它具有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阿凡提打算惩戒贪婪而愚蠢的国王,于是在沙滩上假装种金子。国王打猎经过这儿,好奇地问:“阿凡提,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阿凡提恭敬地回答:“陛下,我正忙着种金子呢!”

国王听了惊诧不已,瞪大眼睛:“快告诉我,聪明的阿凡提,这金子种了又怎样呢?”

“尊敬的陛下,是这样的,现在把金子种下去,到了星期五,就可以来收割,把金子收回去了。”

国王满脸堆笑:“亲爱的阿凡提,你种子只有这么一点儿,能发多大财呢?要种就多种点。种子不够,尽管到我宫里来拿好了!要多少我就可以给你多少。不过,那得算咱们合伙种的,长出金子来,咱们二八分成,我得八成就行了。”

阿凡提装作勉强应允的样子。第二天,阿凡提到宫里拿了两斤金子,刚过一个礼拜,阿凡提就给国王送去“收割”的十多斤金子。

看到两斤金子换回了这么多金子,国王乐得合不拢嘴。立刻叫人把库藏的好几箱金子交给阿凡提种植。阿凡提把金子分给了穷人。

又过了一个礼拜,阿凡提垂头丧气去见国王。国王一见阿凡提,笑眯眯地问:“阿凡提,你身体好吗?金子呢?都拉来了吗?在宫门外吗?”

阿凡提突然号啕大哭起来,说:“陛下,这次我们倒霉了!一连好几天滴雨不下,太阳烤得大地冒烟,咱们的金子都干死啦!别说收成,连种子也赔进去了。”

国王听罢,勃然大怒:“阿凡提,你骗鬼去吧!金子哪会干死?”阿凡提说:“陛下,您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又相信金子种了能生长呢?”

一席话说的国王无言以对,只好自认倒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凡提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让对方一步一步地落入自己早就布好的局中,然后彻底击败对方。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蛮不讲理之人,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对于这些人,一定要据理力争。

楚王存心要将晏子侮辱一番,于是他令人在城门旁边挖了一个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不进,他对着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装作十分惊讶的样子说:“啊呀!今天我难道来到狗国了吗?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人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还有一则故事:

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在童年时过着非常艰苦的日子。成名以后,罗蒙诺索夫依旧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衣着,埋头于研究学问。

有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窟窿挖苦般地嘲笑他:“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

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一点儿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晏子和罗蒙诺索夫所使用的斗争策略,叫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让我从狗洞进城,那进的自然就是狗国了;既然把我当作最无能的来使,那么你也就是最无能的君主了;既然你要借题发挥,讽刺挖苦,我当然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罗斯福曾经在海军中担任过要职。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起,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能。”罗斯福紧接着说:“你能,我也能!”

这种巧妙的拒绝方法,不仅让对方无话可说,而且还让其心服口服。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拒绝方式,把自己要说的话,借对方的口说出来,以达到拒绝的目的。

·技巧7·

接过对方的话头,再抛回去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开玩笑,可以把对手否定的结论拿来加以肯定,回敬对方。这句话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是相通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用的一招:接过对方的话头,顺势反攻过去。只要过渡隐蔽,转换自然,就会构成攻击性的幽默。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怀好意或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侮辱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反击呢?

1.跳出圈套。因为不怀好意者往往采用了复杂问语、二难问句和诱人自相矛盾的手法为难对方,如果仍然在这一圈套内回答问题,就会陷入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只有跳出圈套,才能摆脱困难。

2.答话要幽默风趣,软中带硬,切忌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反逻辑的巧辩理论的运用。对付反逻辑在先的不怀好意的发问只能采取趣答的方式予以还击,否则,又会重坠圈套。

有一个密苏里人挖苦阿肯色人:“有个阿肯色小伙子20岁才头一次穿鞋子。为了看看自己的脚印有多好看,他退着走路。看着自己的脚印,他高兴极了,结果一直退到密苏里地界,人们才把他叫住。”

阿肯色人自然不甘示弱:“对,那是真的。我跟他很熟。打那以后,他就再没有回阿肯色。密苏里人发现他能从1数到20,便请他去学校当老师了!”

我国古代兵书《百战奇略》中有专门论述“进战”和“退战”的章节。舌战与兵战一样,应视敌情条件的变化,采取进攻或防守的策略。在辩论中,当不便于或不利于正面进行争论时,就可以某些让步来作为缓和;实际上则是调整策略,改变进攻方向,抓住有利战机,给对方以迎头痛击。这里的“退”只是一种诱导性的战略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进与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又相互转化的。古今中外许多雄辩家都擅长运用“以退为进,化害为利”的技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有一次,马克·吐温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时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这下子可惹火了华盛顿的议员们。他们愤怒地责令马克·吐温赔礼道歉,否则就将他告上法庭。马克·吐温迫不得已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日前鄙人曾说有些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经过反复考虑,把我说过的话修改一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不愧是伟大的讽刺作家,他的这个声明非常巧妙地运用了以退为进的技巧。马克·吐温将“是”改成“不是”,表面上看是作了让步,改变了说法。但实际上,只是改变了攻击的方向而已。试想“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不就是意味着另一些是婊子养的吗?这只是明退暗进罢了。

运用以退为进的技巧,关键在于对辩论的形势要洞若观火,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能看到不利的一面,然后再预见一下辩论的发展趋势,从而果断地决定是进还是退,掌握好进与退的分寸,由退转进,才能够控制局面,进退自如,化害为利,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