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的主题是“元思维”。

对于“元”这个词,可能很多人并不太熟悉。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它是指从更高的视点来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

例如人们常说,“必须从另一个自己的视角出发,客观地审视自己”。这种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也被称为“元认知”。元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客观地认识自己(如下页图所示)。

本书想传递给读者以下信息:对各种事物,都应该以更高的视点去认识和思考。那么,为什么需要元思维,即“从更高水平进行思考”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图0-1  元认知与洞察力的示意图

首先,元思维能带来有助于我们成长的“洞察力”。

特别是对知识方面的进步来说,“洞察力”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限,认识到还有很多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这是增长知识的第一步。相反,对没有洞察力的人,无论如何教育,即使重复几百遍,也都只是“浪费时间”。

对孩子们来说也一样,“知道哪些问题自己不知道”的孩子学习进步更快。推动他们进步的关键正是“洞察力”,也就是“元”视点。

其次,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成见或思维定式。

坚信“自己(的想法)肯定是对的”,对自己毫不怀疑,这便是“固执己见”。这一点也与前文提到的“洞察力”有关,为了开阔视野,获得更大进步,我们应该随时抱着“自己或许是错的”的观点,不断怀疑和审视自己的价值观。

“思维定式”可以说是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狭隘的视野”,或者说是“思考的盲点”。从更高的视点客观审视自己,便可以发现自己视野之狭隘。而“视野狭隘”最大的危害,就是无法洞察到自己视野的狭隘。

此外,元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是凭借前面的洞察力和开阔视野,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创造性思维。

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追问“为什么”上升到元视点,探索新的方法,还介绍了如何借助类推思维,即通过抽象化上升到元视点,通过“向其他领域借用”的方式获得崭新的创意。本书还特别探讨了如何在商业领域有效运用元思维。

图0-2  未能实现元认知的示意图

以下几类人,往往最不擅长元思维(上图为未能实现元认知的状态的示意图)。

凭感情行事的人

过于固执己见(而不自知)的人

总是追求具体细节、要求做到简单易懂的人

(毫无根据地)满怀自信的人

常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与众不同”的人

……



这些人经常处于前文所说的未能实现元认知的状态。不过他们的行动力往往很强,也有很多人凭借行动力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并且地位也比较高,这就更容易导致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便不太可能指望他们用元思维去思考问题了。

而且遗憾的是,这类人是绝对不会阅读本书的。因为既然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洞察力”,他们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隘了。

反过来说,正在阅读本书的读者们就是拥有洞察力,或者已经意识到“还有很多问题自己不了解”的人。只要具有这种意识,接下来就只剩下“该如何做”的问题了。

本书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写的。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所有希望摆脱固有观念和狭隘视野,希望不受毫无意义的常识、习惯和先例的束缚,希望自由地探索和构建理想社会的人。

本书配备了大量例题来帮助读者训练元思维。例如:

上司要求“调查无人机的情况汇报上来”,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除了回转寿司以外,还有哪些“回转○○”?

传统咖啡厅面临着哪些竞争?

信号灯和特快列车停车站的共同点是什么?

“财务工作”和“体育竞赛裁判”这两种工作的共同点是什么?

复印机和电梯的共同点是什么?

出租车和土特产商店的共同点是什么?



本书旨在通过类似练习,帮助读者通过反复思考,将元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因此,请在阅读的同时思考问题,然后将自己的答案与题后的解说进行对照,最后再通过应用题加以巩固。

希望大家能在由于“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陷入思维僵化之前停下脚步,从更高的视点重新思考,而获得新的发现和成长的机会。为此,本书提供了三种训练工具。

首先,为了摆脱思维僵化,拥有旁观者的角度,需要检查和确认自己思维僵化的程度,领会什么是“上升到元视点”。

其次,通过对方法论和例题的学习,掌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追问“为什么”来主动扩宽思维。

第三,为了形成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本书通过类推思维的例题,帮助读者明白,创造性思维并非直觉敏锐的人所独有,而是所有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的技能。

本书的所有例题都并非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解说部分介绍了解题的思路,所以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还有更好的答案。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大脑总是处于高速运转的思考状态。

通过上述训练,如果读者能用不同于以往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那么本书的目的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