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子弹笔记 > 整理想法

整理想法



家里的每件物品在你眼里都有价值,都很美。

——威廉·莫里斯

研究显示,我们每天会产生五到七万个想法。打个比方,即使每个想法只有一个字,也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所产生的想法足以变成一本书,而且是每天一本。但和书不同的是,我们的想法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好些时候都是断断续续的。我们苦苦思索怎样将大脑皮层中冒出的想法进行归类。要从哪里开始呢?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发现有太多的事情在同时发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东西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通常称这样的状态为“忙碌”。然而,忙碌并不等于高产。

*  *  *

对大多数人而言,“忙碌”不过是身体机能的不堪重负。

*  *  *

何出此言呢?我的意思是,我们没有时间,是因为我们同时处理很多事情,但是很多时候事情得不到解决。这不是21世纪独有的现象,只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指尖下的无数种选择让这种现象飞速凸显。要想把事情做完,不管什么事,我们是不是都要发短信、打电话、使用各种社交软件或者对自己的手机助手大喊大叫呢?这一系列动作的顺序又是什么呢?(哦,对了,在我们可以着手干活之前,我们还得升级、更新、重启、注册、认证、重置密码、清除缓存,然后才能开始。等等,我们要做什么来着?)

选择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每一个选择都需要集中注意力,而集中注意力要求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也因此倍加珍贵。

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家巴菲特给深得他信任的私人飞行员迈克·弗林特(Mike  Flint)提过几条忠告。有一次他们谈论起迈克的职业生涯规划,巴菲特先让迈克列出二十五项重要的职业目标。迈克写完后,巴菲特又让他圈出其中更重要的五项。巴菲特问他为什么圈出这五个,迈克回答说:“嗯,这五个是最重要的,剩下的二十个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没有这么紧急,不过我还是打算在有空的时候努努力。”巴菲特告诉他:“迈克,你错了。那些没有圈出来的都应该尽力避免。不管发生什么,只要还没达成前五个目标,都不要管剩下的二十个。”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名利场》(Vanity  Fair)采访时曾说:“公众眼中的我只穿灰色或蓝色西装,这是因为我想尽量减少选择。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纠结吃穿上,我还有更多重要的决定要做。”这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爱穿灰衬衫、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标志性的黑色衣服配牛仔裤是一个道理。他们十分了解纠结于各种选择有多么费时费力,因此他们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能够用来减少做选择的机会。

正如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在《意志力》(Willpower)一书中所写的:“不管你多么想做到理性高尚,你都无法在不付出生理代价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决策。这有别于普通的身体疲劳,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累了,但其实你的精神已经处于低谷。”这种状态被称为“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换言之,你要做的决策越多,你就越难以把决策做好。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在晚上大吃一顿而鲜少在早晨如此——因为早晨的意志力还很强大。

若不加以控制,决策疲劳则会导致决策规避(decision  avoidance)。在面对生命中的重大决策时尤为如此。我要去哪里上大学?我要和这个人相守一生吗?我要接受这份新工作吗?面对这些决策时,我们总会拖延到最后一刻,为了逃避做出这类决策转而去做其他决策。但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决策并不会就此消失,它会伺机而动,变得越发险恶。当回过头来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很有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余力了。难怪我们常常会感到压力、焦虑和不堪重负。

我们试图转移注意力来减压、减躁,于是我们开始暴饮暴食、出门旅行、疯狂追剧。虽然Netflix网站上的片源储量丰富,但就是找不到好看的!你选不出一部吸引你的电视剧,面对新的决策,你变得更加难受了。为了实现长远的改变,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缓解症状,而是根治病症。

*  *  *

我们需要减少强加于自身的决策,如此才能专注于重要的事物。

*  *  *